海飛茲大全集 Vol. 25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 題名: Sonata in A / César Franck. Sonata in E-flat, op. 18 / Richard Strauss.
- 作者: Franck, César, 1822-1890.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Sonatas,
- 海飛茲大全集.
- 法朗克 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 理察史特勞斯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18.
- Complete album collection ;
- Red Seal collectors.
- Treasury of immortal performances
- 出版: [New York, N.Y.] : Sony Music c2010, p1954.
- 叢書名: Jascha Heifetz: the complete album collection ;CD 25 , Red Seal collector's issue , The treasury of immortal performances
- 主題: Sonatas (Violin and piano)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CD/23A/C023355.htm
- 一般註:Originally released 1954 by RCA (LCT-1122). Compact disc ; 另有C023846 - 2011年RCA Red Seal出版. Accompanying the set of 103 CDs and 1 DVD is a 311 p. book containing biographical and recording information and track listings.
- 演出者註:Jascha Heifetz, violin; Artur Rubinstein, piano (1st work); Árpád Sándor, piano (2nd work).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110752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萊音樂館網站
以原始LP封面包裝設計,豪華硬紙盒裝,全球限量發行!
260頁精美硬皮裝訂解說冊,內含多幅珍稀照片、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的專文,以及海飛茲完整專輯列表。
首度收錄海飛茲1934年到1964年之間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曲目包含了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收錄在三張Bonus CD。
套裝裡除了珍稀收錄長達三個小時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之外,內容總共有103張專輯以及一張的Live演出DVD。解說冊以精美硬皮裝訂,刊載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外,還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專文以及海飛茲所有唱片錄音紀錄等史料。
海飛茲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的影響力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全世界學小提琴的人。美國小提琴教父艾薩克.史坦(Issac Stern)說:「海飛茲是二十世紀小提琴界中最強力而深遠影響」;
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師帕爾曼(Itzhak Perlman)對海飛茲只是短短地說了:「小提琴界的『神』」。
綜觀大師的一生,海飛茲的名字代表的就是: 『超乎完美』!海飛滋生前曾經演過好萊塢的一部電影,也經常性地在廣播上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從軍的軍人做大規模地巡迴演出讓他的聽眾迅速大量累積。很難想像看起來嚴肅的古典音樂大師海飛茲也曾經寫過一首嘻哈歌曲叫做「Jim Hoy」,與他有同樣,在另一種音樂類型,深具影響力的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說:「他從聆聽海飛茲的演奏中學習如何分句表達的技巧。」
時至今日,即使在海飛茲舉行最後一次獨奏會已經過了40年,他的影響力仍然繼續影響著;
當紅的小提琴家凡格羅夫(Mzxim Vengerov)在2009年接受「The Strad」雜誌訪問時,表示:「海飛茲留下無法形容的影響力在我的音樂生命中…我會從頭到尾反覆地聽他的錄音,尋找出小提琴為什麼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響。」
海飛茲五十五年的演奏生涯中遺留下來了大量的錄音,從1971年他為Victor 錄製的首張專輯,當時他在卡內基首度登台的大受好評,到1972年的最後一次公開獨奏會。曲目十分廣泛,從協奏曲、奏鳴曲到室內樂,還有許多是世界首度錄音的協奏曲例如: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康果爾德、華爾頓、卡斯特努佛-泰德斯可、葛努伯格和羅莎等。其他小品也因為海飛茲獨一無二的詮釋演出而深具特色。海飛茲本身改編的樂曲也頗負盛名,例如他唯一的立體聲錄音就是改編了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選曲。
套裝裡面的專輯以原始的LP包裝呈現,集結了海飛茲在RCA、Columbia Masterworks, and Vox cum Laud旗下的錄音,原始的封面以及品牌Logo就如同當年最初發行時一樣重新放上去。Bonus的三張 CD 則是收錄了1934年到1964年之間有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有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其中,收錄他與指揮家庫塞威茲基(Serge Koussevitzky)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在同樣正式錄音版本前一年半錄製好,卻遲至今日才收錄在這套大全集面市。
這套精美包裝、精心策劃的套裝,讓新世代有機會重新發現海飛茲的神奇魔法,也讓我們重溫這位偉大小提琴家的技藝,就如同樂評家提姆斯.泰勒說的:「海飛茲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
摘自 魯道夫布落格網站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海飛茲,出生在帝俄時期Vilnius的猶太裔家庭,這個地方現在是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的首都。關於他的生日,官方記載是1901年2月2日,某些說法稱他應該出生於1899或1900年,因他的母親想讓他看起來更像個神童,所以才把他的生日報為1901年。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小提琴教師,海飛茲3歲開始由他的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7歲時他就以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進行他的第一次公演,被譽為神童。
1910年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接受Leopold Auer的指導,之後他到了歐洲與Fritz Kreisler會面並獲讚賞。1912年他在Arthur Nikisch指揮下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此時他來到美國,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演奏會,並大受歡迎。1925年他獲得美國公民身分,1942到1944年間他也參與了二次大戰期間的勞軍活動。直至1972年洛杉磯音樂中心他的最後一場演奏會之前,海飛茲一直是位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生涯長達60餘年。此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1987年12月10日海飛茲病逝於洛杉磯的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摘自 羅傑端端之夢裡不知身是客網站
法朗克,在他的一生中只寫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這首曲子完成於1886年,當時他六十四歲,並且將這首曲子獻給他一直相當提拔的後進-易沙意,作為他結婚賀禮。而這首曲子的首演,正是由易沙意與他的夫人共同演奏,於同年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一地舉行。法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一直受到法朗克與聖桑二人的影響甚鉅,其中的法朗克雖獨鍾古典端正的形式與純粹的器樂美感,但是他卻以一種清新的角度,為他的音樂寫入優美深邃的樂句。特別這一首作品是法朗克的晚年創作,更顯均衡的穩重感,是一首愈聽愈讓人著迷的作品。
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 廖玫玲
整體而言,由四個樂章所組成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在法朗克大膽獨創的革新下,先就曲式架構上於第三樂章安排不同於以往的幻想曲風,沈重的宣敘調在小提琴如歌似的優美歌詠下,輾轉地表達出法朗克對於旋律的強烈情懷,同時也開啟相對於末樂章的鮮明對比。
被視為十九世紀末影響法國音樂最深遠的作曲家之一法朗克(Cesar Franck, 1822-1890),在他六十四歲的時候寫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這是他為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小提琴演奏家易沙意(Eugene Ysaye, 1858-1931)所寫的結婚賀禮,也是在他晚年繼鋼琴五重奏之後的另一首器樂曲傑作。雖然這首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是近代法國小提琴音樂史上的上乘之作,但是當時法國社交界對法朗克音樂的肯定卻是在他去世之後,終其一生,法朗克默默的在教育界耕耘,同時培育出不少優秀的後進如:蕭頌、杜巴克等高足,甚至並非他的學生像是德布西,也深受其音樂風格的影響。法朗克的音樂雖然盈滿著法蘭西斯的浪漫風情,但是與同期的聖桑所不同的是,他遵循德奧一派古典的形式,以豐富的和聲與高雅的旋律線條,走出一條獨創性的大道。以這首小提琴奏鳴曲為例,法朗克使理性化的架構下飽含熱情浪漫的樂思,冷熱調和之均勻,譜出優美如歌似的旋律樂句,著實一新當時的作曲技法。整體而言,由四個樂章所組成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在法朗克大膽獨創的革新下,先就曲式架構上於第三樂章安排以往不曾有過的幻想曲風,沈重的宣敘調在小提琴如歌似的優美歌詠下,輾轉地表達出法朗克對於旋律的強烈情懷,同時也開啟相對於末樂章的鮮明對比。再者,於第一樂章出現的中心樂句(第5-12小節,0:16-0:40),法朗克則採取循環的方式,發展出變化的音型,一一再現於各個樂章中,求取樂曲整體的一致性。
此外,在第四樂章的迴旋曲式中,法朗克縝密安排之前曾經出現過的樂句作復現,一統不同的性格與情緒,在樂曲的最後作出強而有力的收束。這首作品在完成後的同一年,便由受贈者易沙意與他的夫人Leontine Marie Bor-des Pene的合作下,於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舉行首演,隔年在法國巴黎的國民音樂協會演出,並沒有受到廣大的迴響。不過這首作品真正得到大眾的青睞,已是1890年以後,也就是法朗克離世以後的事了。
第一樂章/經過簡略的奏鳴曲式 序奏/0:00-0:16/1-4 呈示第一主題/0:16-0:40/5-12 呈示第二主題/1:45-1:55/31-35 過門/3:04-3:18/59-63 再現部/3:19-5:43/63-107 尾奏/5:43-6:26/108-117 首樂章在鋼琴穩重的和弦弱奏下揭開序幕,0:16小提琴以清新悠揚的音色圓滑地奏出兩個小節的動機音型(0:16-0:22),這是構成第一主題旋律的主要音型。隨著主題旋律樸實的起伏,緩緩的引導出優雅浪漫的氣息。由於該主題不僅僅是首樂章的主體,更是整首樂曲的靈魂所在,因此,法朗克在宣示該主題旋律後,便逕自以該主題旋律的音型做基礎變化,流露出更深更濃的情感。進入第31小節後,這時的小提琴退出,由鋼琴獨自地奏起第二主題的旋律,在右手引導下的第二主題,像是掙脫厚重的枷鎖後揚起快活的曲調,但是不一會兒卻又在左手低音部倉促的音階奏裡(2:05),唱著內心深處熾熱的情感。而首樂章就在兩個主題相繼的呈示過後,以細膩的手法表達最直接而強烈的樂思。隨著第47小節(2:26)出現小提琴復誦的第一主題,鋼琴從旁以輪唱的方式由右手奏著八度音程尾隨唱和著(2:29),經過短暫的發展,鋼琴於2:37才又回到平靜的和弦奏,靜靜地讓小提琴唱著第一主題的動機音型,最後再悄悄地為呈示部劃下一個暫時的句點。
在主題性格強烈的展示後,法朗克捨棄將主題樂句加以發揮的樂段(也就是一般所見的發展部),乃以簡單的四個小節的過門樂句,直接地進入再現部,再次強力的對聽眾訴諸中心樂旨。由小提琴以相同音高再現第一主題樂句的第63小節(3:19)也正是再現部的開始。而此時出現的鋼琴則改以更為厚重的和弦,為主奏的小提琴伴奏著,依序在4:44的時候再現第二主題,並且在5:06再一次的宣示兩個主題樂句後,進入第108小節(5:43)的尾奏。以第一主題動機音型為基本架構的尾奏,在小提琴與鋼琴完美的調和下,以非常單純的搭配,娓娓的道盡這充滿神韻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奏鳴曲式 呈示第一主題/0:21-0:28/14-17 過門/1:14-1:23/44-47 呈示第二主題/1:23-1:31/47-51 尾奏/2:54-3:51/80-93 發展部/3:52-5:16/94-137 再現部/5:16-7:14/138-194 過門/7:14-7:45/195-201 尾奏/7:46-8:37/202-229 繼充滿感情的第一樂章之後,進入的是整首樂曲最為熱情有活力的第二樂章。以快板速度寫成的第二樂章,在經過前面三個小節的鋼琴引導後,立即於0:06轉入熱切的中強節奏,為即將出現的第一主題旋律熱身。0:21(第14小節)出現的第一主旋律由小提琴以充滿活力的音調強奏而出,隨著該主題音型變化而來的陣陣強奏,為該樂章做出強而有勁的開場。而後情緒像是被稍事平撫般的,於0:37隨同鋼琴轉入一小段的間奏樂段,讓再次出現的小提琴平靜的承奏發展主題旋律(0:49,第29小節),由弱漸強的引導第一主題旋律的復出,為這條主要的旋律線勾勒出鮮明的輪廓。最後在1:14出現的一小段強奏(第44-47小節),則是法朗克刻意的將首樂章的第一主題的動機音型變化得來的,作為進入第二主題的過門樂句。第47小節(1:23)開始的第二主題,則是任由小提琴乘著鋼琴流暢的線條上優雅地歌唱而出,與激動不安的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曲調線緻密的向前推展,2:05(第67小節)速度突然地轉慢,將第二主題旋律再一次的變奏,為這段曲調更添濃烈的情緒,2:54鋼琴以呢喃似的和弦奏與小提琴形成一段唱答,自此進入呈示部短小的尾奏。
等到速度回復為快板準備切入發展部的時候(3:52,第94小節),法朗克巧妙的使用之前過門的樂句,讓鋼琴以更沈重的和弦烘托小提琴復誦的旋律,未久,隨著曲風逐漸趨於強悍,由鋼琴所引導的第一主題節奏音型於4:24再度出現,與小提琴帶領的第二主題旋律變奏(4:29)以一搭一唱的方式,帶出華麗的樂句將兩個主題作燦爛的發展,成為最精彩的一段對話,4:47隨著小提琴轉入不安震盪的群音奏,鋼琴以八度音程再現第二主題爽朗的旋律。陸續在鋼琴低音部出現的第一主題節奏音型(5:01),則伴隨小提琴的旋律,進入發展部的尾聲。令人熟悉的再現部終於在第138小節(5:16)由小提琴的率領下再度出現,一如呈示部所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將主題樂句做極度的揮灑,於6:12(第168小節)插入的旋律則是首樂章第一主題樂句,是法朗克巧思安排下的花招,如同之前出現在1:14的樂句,有當作過門樂句的相同用法。被引導出現的第二主題旋律則在6:20交由小提琴做出漂亮的主奏,隨著速度的趨於平靜,7:14(第195小節)鋼琴帶出寧靜的和弦奏,讓小提琴緩緩地道著如終曲般的歌調進入尾奏。第202小節(7:46)開的尾奏,則是讓小提琴由弱漸強的奏起不安的上升音型,隨著整體曲風的轉趨於熱烈(8:01),首樂章第一主題的樂句的再一次出現/8:16,將整體樂曲的氣氛帶往高潮,最後則在小提琴長大的顫音裝飾奏裡熱情的結束。
第三樂章/幻想曲式 第一主題/3:50-4:10/53-58 第二主題/4:11-4:24/59-62 第三主題/4:53-5:23/71-79 尾奏/7:09-7:56/111-117 接著來到有幻想曲風的第三樂章,這是在奏鳴曲作品中不曾出現過的架構,是法朗克經過巧思所設計的樂章。一開始由鋼琴在極為沈重的和弦下導入,尾隨於後的小提琴則在0:17(第4小節)出現,奏起一段悠揚的旋律,讓這一段以宣敘調風格所寫成的旋律,輾轉地吐露著深刻的情緒。這裡在法朗克理性的安排下,鋼琴採取單純的和弦奏,主導旋律的小提琴則在簡單語句的鋪陳下變化出豐富的表情。2:40小提琴進一步的將旋律衍生,讓旋律自在隨興的遊走,隨著主伴奏的發展逐漸高揚後不久,鋼琴以嬌弱的琶音音型出現(3:50,第53小節),不疾不徐的引導第一主題的登場,慵懶的抒展此一優美的歌調。並且陸續的導引出4:11的第二主題,與4:53的第三主題,這裡第次發展而出的三段旋律,在法朗克質樸的表現下,竟伴隨著如此美麗的歌唱性,真是令人著迷而神往啊!此時,由首樂章的第一主題音型變化而來的旋律,在6:07(第93小節)又悄然的浮現了,與第三主題/6:33熱切的交織後歸於平靜。最後在速度轉為甚緩板的同時(7:09),鋼琴收拾起優雅的琶音奏,再度以和弦奏引導小提琴以悲哀的音調進入尾奏,落寞的結束這一章。
第四樂章/自由的迴旋曲式 迴旋主題/0:00-0:13/1-8 第一插部(第三樂章第二主題)/1:03-1:48/38-49 第二插部(第三樂章幻想曲旋律)/1:48-2:07/65-76 第三插部(第二樂章進入呈示第二主題的過門)/2:40-2:55/99-108 第四插部(第三樂章第三主題)/3:46-4:04/143-151 第五插部(第三樂章第三主題+第二主題)/4:17-5:01/161-184 最後來到由稍快的小快板(Allegretto poco mosso)所寫成的第四樂章,法朗克依序再現之前出現過的主題旋律,作成迴旋曲式的安排。在A大調簡明典雅的調性帶領下,所營造出整體清新的風格,忠實的反映出法朗克的音樂性格。在這兒,法朗克以最簡單的對位法-遁走技法(也有人稱為賦格,Fugue),不僅明確的交待主旋律出場,更加深聆者對於主題的印象。而所謂的遁走,簡單的說就是有一個明確的旋律音型由某項樂器或特定聲部主奏,至於其他的樂器或是聲部便模仿此音型有規則的輪流承奏,完全的復誦承奏稱之為嚴格的遁走,帶有變化的承奏則稱之為自由的遁走,而這裡的第四樂章,只有鋼琴與小提琴兩項樂器,鋼琴引導在前,小提琴以完全的復誦模仿在後,形成嚴格的遁走模式。因此,鋼琴以單純的單音旋律展開如歌似的純真主題,小提琴則以一個小節的差距緊跟於後,隨著旋律走得明朗快活,0:35以更奔放的音色自由的反覆該主題。
第38小節(1:03)出現的第一插部,在小提琴輕鬆的群音奏下,由鋼琴復現第三樂章的第二主題旋律,以簡單的和弦所構成的旋律,在法朗克巧富心思的安排下,顯得甜而不膩。隨著1:22出現迴旋主題的動機音型,自然的結束插部的發展,由鋼琴的低音部奏起熟悉的迴旋主題(1:26)。進入第二插部後(第65小節,1:48),主導權在移交至小提琴的手中,再現第三樂章具幻想風的主題樂句,該主題在幾經變奏復誦,與鋼琴纖柔的裝飾奏交織於一。隨著迴旋主題的動機音型在鋼琴與小提琴輪番的再一次出現後,2:11再度出現由鋼琴引導的主題旋律,隨著曲調的漸行揚起發展愈趨熾烈,2:40(第99小節)倏地轉弱唱起在第二樂章中要進入呈示第二主題的過門樂句(該樂句出現在1:14-1:23,是以首樂章的第一主題音型變化而來的),所不同的是於這裡再現的樂句,以輕快的跳音奏恣意盎然的出現,並且隨後消失在鋼琴順序上行的音群之中(2:55)。第116小節(3:07)小提琴不斷反復以迴旋主題的動機音型穿梭出現,並且在3:33由鋼琴切入八度和弦的強奏,為小提琴承奏該段音型的發展。接著進入第143小節(3:46)的第四插部,小提琴以尖銳的音色主導第三樂章熱情洋溢的第三主題,4:04在速度稍稍加快的鋼琴強奏下,低音部復現迴旋主題的片段音型,不久,在鋼琴熱情的伴奏下,4:17(第161小節)再度由小提琴唱著方才出現的第三主題的旋律,還有4:36的第三樂章第二主題旋律(第170小節),在速度一切歸於平靜後,5:01又回復到第四樂章的開頭,由鋼琴與小提琴以賦格的對位法,唱著可愛的迴旋主題。隨著6:03整體力度的轉強,以充沛的活力邁向樂曲的尾奏,最後結束在小提琴長大的顫音奏裡。
什麼人來演奏奏鳴曲是最好的選擇呢?我想兩位太有個性化的獨奏家並不適合,因為奏鳴曲需要的是兩個人相互的協調溝通,達到圓融契合的境界。
內容註
Sonata in A major / César Franck -- Sonata in E-flat major, op. 18 / Richard Str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