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72
0
0
0

海飛茲大全集 Vol. 60布拉姆斯第2號弦樂六重奏, 作品36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萊音樂館網站
以原始LP封面包裝設計,豪華硬紙盒裝,全球限量發行!
260頁精美硬皮裝訂解說冊,內含多幅珍稀照片、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的專文,以及海飛茲完整專輯列表。
首度收錄海飛茲1934年到1964年之間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曲目包含了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收錄在三張Bonus CD。
套裝裡除了珍稀收錄長達三個小時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之外,內容總共有103張專輯以及一張的Live演出DVD。解說冊以精美硬皮裝訂,刊載了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外,還集結了由約翰&約翰.安東尼.馬提斯(John & John Anthony Maltese)撰寫唱片解說專文以及海飛茲所有唱片錄音紀錄等史料。
海飛茲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他的影響力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全世界學小提琴的人。美國小提琴教父艾薩克.史坦(Issac Stern)說:「海飛茲是二十世紀小提琴界中最強力而深遠影響」;另外一位小提琴大師帕爾曼(Itzhak Perlman)對海飛茲只是短短地說了:「小提琴界的『神』」。
綜觀大師的一生,海飛茲的名字代表的就是: 『超乎完美』!海飛滋生前曾經演過好萊塢的一部電影,也經常性地在廣播上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為從軍的軍人做大規模地巡迴演出讓他的聽眾迅速大量累積。很難想像看起來嚴肅的古典音樂大師海飛茲也曾經寫過一首嘻哈歌曲叫做「Jim Hoy」,與他有同樣,在另一種音樂類型,深具影響力的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說:「他從聆聽海飛茲的演奏中學習如何分句表達的技巧。」
時至今日,即使在海飛茲舉行最後一次獨奏會已經過了40年,他的影響力仍然繼續影響著;當紅的小提琴家凡格羅夫(Mzxim Vengerov)在2009年接受「The Strad」雜誌訪問時,表示:「海飛茲留下無法形容的影響力在我的音樂生命中…我會從頭到尾反覆地聽他的錄音,尋找出小提琴為什麼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響。」
海飛茲五十五年的演奏生涯中遺留下來了大量的錄音,從1971年他為Victor 錄製的首張專輯,當時他在卡內基首度登台的大受好評,到1972年的最後一次公開獨奏會。曲目十分廣泛,從協奏曲、奏鳴曲到室內樂,還有許多是世界首度錄音的協奏曲例如: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康果爾德、華爾頓、卡斯特努佛-泰德斯可、葛努伯格和羅莎等。其他小品也因為海飛茲獨一無二的詮釋演出而深具特色。海飛茲本身改編的樂曲也頗負盛名,例如他唯一的立體聲錄音就是改編了蓋希文的『乞丐與蕩婦』選曲。
套裝裡面的專輯以原始的LP包裝呈現,集結了海飛茲在RCA、Columbia Masterworks, and Vox cum Laud旗下的錄音,原始的封面以及品牌Logo就如同當年最初發行時一樣重新放上去。Bonus的三張 CD 則是收錄了1934年到1964年之間有從未發行過的錄音,有協奏曲、奏鳴曲以及室內樂等,其中,收錄他與指揮家庫塞威茲基(Serge Koussevitzky)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在同樣正式錄音版本前一年半錄製好,卻遲至今日才收錄在這套大全集面市。
這套精美包裝、精心策劃的套裝,讓新世代有機會重新發現海飛茲的神奇魔法,也讓我們重溫這位偉大小提琴家的技藝,就如同樂評家提姆斯.泰勒說的:「海飛茲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
摘自 魯道夫布落格網站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海飛茲,出生在帝俄時期Vilnius的猶太裔家庭,這個地方現在是立陶宛共和國(Republic of Lithuania)的首都。關於他的生日,官方記載是1901年2月2日,某些說法稱他應該出生於1899或1900年,因他的母親想讓他看起來更像個神童,所以才把他的生日報為1901年。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小提琴教師,海飛茲3歲開始由他的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7歲時他就以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進行他的第一次公演,被譽為神童。
1910年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接受Leopold Auer的指導,之後他到了歐洲與Fritz Kreisler會面並獲讚賞。1912年他在Arthur Nikisch指揮下與柏林愛樂合作演出。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此時他來到美國,10月27日在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演奏會,並大受歡迎。1925年他獲得美國公民身分,1942到1944年間他也參與了二次大戰期間的勞軍活動。直至1972年洛杉磯音樂中心他的最後一場演奏會之前,海飛茲一直是位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生涯長達60餘年。此後他仍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1987年12月10日海飛茲病逝於洛杉磯的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摘自 蓋夏圖書館音樂欣賞室網站
此首G大調第二號弦樂六重奏曲,是布拉姆斯室內樂中最早完成的一首作品。此首六重奏曲與B大調作品十八的樂曲編制相同,同為:小提琴二;中提琴二;大提琴二,但兩首曲子所醞釀出的感情卻迥然不同,相較之下此曲顯得纖細,較富藝術氣息,結構緊湊,充滿柔美浪漫而多情的氣質。由於布拉姆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本質,據說此曲在首演時,並不像預期般引起普遍的共鳴。此曲又名「阿嘉德六重奏曲」。其因是布拉姆斯在1858年與有一副好嗓子的阿嘉德(Agathe von Siebold),有婚約關係,嗣後由於布拉姆斯害怕自由受到束縛,遂揮劍斬情絲,布拉姆斯將離開阿嘉德後良心所受的譴責和苦惱的解脫,全部表現在此首六重奏中。
誠如他對好友所說:「這首曲子使我從最後的戀愛中解放出來。」他說這句話時,便已意識到與阿嘉德的交往已然結束了。而且第一樂章的小結尾又用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以A - G - A - D - H - E(D為T的音名化)的音奏出,阿嘉德的名字連續出現三次,不管如何,此曲既然和阿嘉德的關係如此密切,稱之為「阿嘉德六重奏曲」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一樂章 從容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G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曲風柔美,但有一種無法形容的不安狀態瀰漫其中。
第二樂章 詼諧曲,從容的快板,D小調,2/4拍子,三段體。此樂章是布拉姆斯拿手的二拍子詼諧曲,富於憂愁情緒,根據研究布拉姆斯的專家指出,此乃為後期「間奏曲」的前身,具有匈牙利式的韻律,色彩幽暗,更有斯拉夫樂曲的特徵。
第三樂章 稍慢的慢板(Poco adagio),E小調,4/4拍子,變奏曲形式。此樂章由一個主題和五個變奏所組成的。
第四樂章 稍快板(Poco allegro),G大調,9/8拍子,奏鳴曲形式。部份略似孟德爾頌風格,是輕快愉悅的樂章。

內容註

Quintet for piano, 2 violins, viola and cello in F minor /. Sextet for 2 violins, 2 violas and 2 cellos in G major, op. 36 / / César Franck --Johannes Brahms.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