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91
1
0
0

韋瓦第與皮亞佐拉的《四季》

館藏資訊

摘自 CDHI 奧非斯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5?-1741)的《四季》合奏協奏曲,是巴洛克音樂的
代表作,包括春、夏、秋、冬四個協奏曲,四部份皆由快、慢、快三樂章所
組成,各曲均附有十四行詩,描述威尼斯郊外四季的田園風景。節令變化是
各國皆然的自然景致,標題描寫更增添聽眾對這首樂曲的熟悉與親切感,雖
然從1725年在荷蘭出版之後,長時間被人們所遺忘,但到了1930年
代,重新獲得重視,現在不僅幾乎是演奏次數以及灌錄唱片版本最多的一首
古典音樂曲目,甚至改編成爵士樂、搖滾樂,各種詮釋與演奏不斷推陳出新

在名盤如林的情況下,要出現令人矚目的詮釋並不容易,以龐克造型演出的
甘乃迪(Nigel Kennedy),或搭配MTV演出的夏漢(Gil Shaham)都讓人耳目一新
,並確實在古典樂界造成話題;不過,克萊曼(Gidon Kremer)的《皮亞佐拉
/韋瓦第:雙重四季》更為令人驚喜,不論創意或演奏技法,都使人重新思
考古典音樂的現代性及意義。
《雙重四季》並不是一首全新的創作,而是將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a)的《四
季》與韋瓦第的《四季》交錯結合,重組成一首樂曲。它的創意來自於南北
半球的四季總是交迭輪迴,時序相異,因而地球上的四季應當是雙重的,八
個季節同時並存。樂曲的演出順序是:春(韋瓦第)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夏天
(皮亞佐拉)L(韋瓦第)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秋天(皮亞佐拉)韋瓦第)布
宜諾斯艾利斯的冬天(皮亞佐拉)V(韋瓦第)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春天(皮
亞佐拉)。以韋瓦第的春開始,復以皮亞佐拉的春結尾,具有四季循環交替
、生生不息之意。
音樂的誕生早於語言,它的存在理由不依靠南北半球、古典或流行、傳統或
現代。相較於人類文明遙遠的起初,現今保存下來的音樂,對我們而言都是
咫尺當代,它是一種情感的語言、人類經驗的總和,所以克萊曼認為,韋瓦
第與皮亞佐拉的交會,並不是「跨界」的交會,而是在「當下」這個時間點
上,不囿於時間與地理的框限,專注於音樂本質的兩位天才的對話。雙重四
季並不只是兩首不同樂曲的拼貼或擴充樂曲的排置,這樣的安排讓我們發現
將近三百年前的樂曲其實距離近在咫尺,藉由古典與現代兩位偉大作曲家的
對話,我們似乎也能飛越時空,參與前人的生活情感與經驗。

內容註

"La primavera" = Spring : concerto in E major, op. 8 no. 1 (RV 269) / Antonio Vivaldi (9:35) -- "Verano porte~no" = Summer in Buenos Aires / Astor Piazzolla (5:58) -- "L'Estate" = Summer : concerto in G minor, op. 8 no. 2 (RV 315) / Vivaldi (9:43) -- "Oto~no porte~no" = Autumn in Buenos Aires / Piazzolla (6:49) -- "L'autunno" = Autumn : concerto in F major, op. 8 no. 3 (RV 293) / Vivaldi (10:32) -- "Invierno porte~no" = Winter in Buenos Aires / Piazzolla (6:37) -- "L'Inverno" = Winter : concerto in F minor, op. 8 no. 4 (RV 297) / Vivaldi (10:02) -- "Primavera porte~no" = Spring in Buenos Aires / Piazzolla (5:43).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