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53
0
0
0

Art of Giuseppe Sinopoli, Orchestral Works

館藏資訊

摘自 林衡哲部落格網站 / 精神科出身的指揮大師─辛諾波
由醫師改行成為指揮家的辛諾波里,在1946年11月2日出生於義大利的威尼斯,他擁有精神醫學和人類學博士學位,對考古學的領域也涉獵頗廣,擅於烹飪,熱衷於收藏骨董,他的外貌魁偉、嚴肅,滿臉的鬍鬚,外表有點像中年時代俄國國民樂派大師的穆索斯基,透過他薄薄鏡框,棕色瞳孔射出的凌厲眼光,活像是維也納精神分析醫生佛洛伊德再世,很有把握地等候患者的訴苦,然後用音樂撫慰他們的心靈,他不但是義大利二位歌劇大師威爾第和普契尼歌劇的權威指揮家,也是廿世紀後期浪漫派大師馬勒與理查‧史特勞斯的最精采的詮釋者之一。
在未成為音樂家之前,因為父親期望他能成為醫界人士,並一路栽培他攻讀帕杜阿大學(Univ. of Padua) 念醫學院,並在1972年拿到醫學博士學位,並短暫地做了精神科醫師,不久又獲得犯罪人類學的博士學位。而他對考古學也有相當濃厚的興趣。但不久又棄醫從樂,在威尼斯的本納烈多‧馬薛勒音樂院(Benedetto Marcello Conservatory),在瑟賓(Ernesto Rubude Cervin)和多納托里(U. Donatoni)指導下學作曲,然後再去德國達姆司塔特(Darmstadt)拜現代作曲大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學現代作曲學。他起先以「系列音樂」而出名,1972年26歲時就擔任母校音樂院的現代和電子音 樂學的 教授,他成為威尼斯前衛音樂的重要先驅人物,不久他又遠征維也納,到維也納音樂院與指揮大師史瓦羅斯基 ( Hans Swarowsky ) 學指揮,與他同門的有印度指揮梅塔,梅塔因為常與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出,加上善於社交的個性,因此他的名氣比辛諾波里高,但在指揮的功力及CD唱片辛諾波里絕不會輸給梅塔,他和梅塔一樣喜愛自我表現的後期浪漫派中馬勒與史特勞斯的作品。
但是辛諾波里較理智,自我控制,詮釋比較冷靜,相當主觀,卻效果良好。梅塔為印度裔的猶太人,因此對同是猶太裔的馬勒有強烈的認同感,辛諾波里雖不是猶太人,沒有猶太法寶,但他必須以他所長的精神分析手法來解剖馬勒混雜不清的音樂世界,馬勒作品研究專家米契爾 ( Donald Mitchel ) 認為指揮馬勒作品應該走出悲情叢林,辛諾波里以透徹冷靜的詮釋才能顯示馬勒作品的真貌,顯然他做到了米契爾所要求的境界,他的外表雖然冷靜,但並不缺乏內在的熱情,加上他對馬勒的人與音樂有深層的了解,因此他的15張CD的馬勒全套,與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以及夏依 ( Riccardo Chailly ) 的馬勒全套,都是廿世紀的經典名盤。
除了指揮才華之外,他也有作曲才華,在七O年代他在威尼斯成立布魯諾‧馬德納室內樂團,專門演出現代音樂,他最有名的一部創作是歌劇『沙樂美』 ( Lou Salome) ,1981年曾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作世界首演,由名女高音凱倫‧阿姆斯特朗 ( Karan Armstrong ) 擔任主角。
1984年他擔任倫敦愛樂的首席指揮,直到1994年他才離開倫敦愛樂,在十年中,他灌製了馬勒全套和英國作曲家艾爾嘉的重要作品。1992年他又擔任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他曾帶此樂團數次訪台,頗獲好評。同時他也是華格納歌劇的傑出指揮家之一,他也經常受邀到華格納音樂聖地貝魯特音樂節指揮演出華格納的歌劇。
辛諾波里對義大利作曲家和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熱情的演出,有時在英國反而遭受到批評,反而在東方的日本和台灣,他受到熱烈的英雄式的歡迎。1990年他為日本東京池袋的藝術劇場落成紀念,演出整套馬勒交響曲,並將拜魯特歌劇院舉家搬至東京演出華格納歌劇,至今仍令日本樂迷津津樂道,並成為歷史性的名演,而他本人在東方受到青睞也令他倍感欣慰。
1995年他率領德勒斯登交響樂團來台演出理查‧史特羅斯的『唐璜』時,名樂評家曹永坤先生寫道:『辛諾波里所演奏的『唐璜』是筆者生平聽過的最好的演奏。台北的樂迷對這首作品應該不陌生,去年利物浦愛樂、紐約愛樂及其他許多樂團都演奏過。此曲最難之處在於法國號,需有八位技巧高超的法國號手同時吹出悠揚高昂的旋律,向來被法國號手視為榮耀。德勒斯登這次的演出,八隻法國號吹奏整齊猶如一人,而且毫無缺失、走音、運氣吐氣亦聽不出任何破綻,是連維也納愛樂都做不到的奇蹟。史氏這首作品,有時美麗煽情的旋律會太多過於浮濫,減低了訴求力及作品的凝集力,不像莫札特、巴哈、舒伯特的旋律永聽難忘。幸好辛諾波里的專長就是排斥情緒化的濫情,他也不會去煽動樂團的激情,因此他詮釋此曲,反而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最後辛諾波里又率領德勒斯登管弦樂團,來台灣演出貝多芬『合唱』交響曲有台灣四大城市的合唱團同台演出,共一千多人,是台灣音樂史上最盛大的一次貝多芬第九的演出。
1997年我跟恩 師李鎮源 教授一起到日內瓦為台灣加入WHO而努力,會 後李 教授到維也納聽歌劇,我則到歐洲文藝復興的勝地佛羅倫斯,臨時知道辛諾波里要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馬勒第三交響曲,於是我清晨六點起床,從佛羅倫斯坐兩小時的火車來到米蘭,剛好趕上早上十點的演出,馬勒的第三交響曲是他的成名作,在此曲首演之前馬勒只被認為是傑出的指揮家,但此曲首演之後,他也被公認為傑出的作曲家,辛諾波里這場演出是為義大利的癲癇協會募款,他把這首馬勒將近一百分鐘的作品,有條不紊的流暢演出,所選的女高音也是一流的,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聽過的最精采最難忘的馬勒第三。
他也經常與『以色列愛樂』做和平音樂會的演出,平常『以色列愛樂』都是請猶太指揮家如伯恩斯坦或梅塔等,很少請非猶太人的義大利指揮,辛諾波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而且一直合作到他去逝那一年。這點表示他和卡薩爾斯一樣,對世界和平也有強烈的渴望。
義大利是盛產名指揮的國度,廿世紀前半期的托斯卡尼尼和朱利尼都是大師級人物,到了廿世紀後半期,義大利籍指揮家在樂壇上的表現,也是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其中以『四位火槍手』( 包括慕提、阿巴多、夏伊和辛諾波里 ) 同場競技,他們各以獨到的指揮神韻在音樂領域發揚所長,也為樂壇帶來火花。其中,辛諾波里對於義大利歌劇、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管弦樂作品有卓越貢獻,他所灌們CD也都名震一方的詮釋名盤,特別是他藉由心理層面來剖析作曲家的創作心態,並透過他的指揮棒將之化解為音符,在激動澎湃處卻不濫情,意寓深沉處卻不致教條,辛諾波里獨到的見解的確為音樂呈現了不凡面貌。
辛諾波里身兼作曲家、指揮家、精神醫學家、人類考古學家的多重身份,使他的詮釋總能呈現更多內在細節與精神層次;
當然,他在樂曲演出前的充分研究,更是他展現細膩語法與豐富的管弦樂變化的原因。正當他處於壯年之期,指揮前途仍大有可為之際,2001年4月20日,辛諾波里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指揮『阿伊達』時,突然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在指揮台上,享年才54歲,比他熱愛的馬勒才多活了三年。他在一九七八年首次指揮歌劇『阿伊達』,開始他的指揮生涯,到了2001年也以『阿伊達』結束他的指揮生涯,在廿三年的多采多姿的音樂生涯,他為西洋的音樂文化留下不少不朽的精神遺產,現在我們已無法親炙這位一代指揮大師揮動指揮棒的神采,祇能從他留下的彌足珍貴的錄音:例如十五張馬勒全套和貝多芬第九等錄影 ( 及以色列愛樂的三場和平音樂會 ) 等,緬懷這位充滿愛心,黑鬍鬚的精神科醫生兼指揮大師的辛諾波里。
2001年4月23日,他的葬禮在羅馬隆重進行,當時的義大利總統和總理以及斯卡拉歌劇院全體工作人員都出席了,可謂舉國哀傷,他留下了夫人席多維亞 ( Silvia ) 和兩個兒子,在他去逝的前二天,他才接受羅馬一間大學的考古學的名譽博士。
2005年10月開始,他的好友們成立了辛諾波里音樂節 ( The Giuseppe Sinopoli Festival ) ,不但紀念作為指揮家與作曲家的他,同時也以他作為醫生、考古學家和知識份子的角色懷念他,因此節目包羅萬象從音樂、文學到戲劇、藝術,不但有音樂會,也有學術研討會、展覽和出版品,每年都有義大利最好的管弦樂團來此演出,並在同年成立『辛諾波里室內管弦樂團』由他母校的年輕音樂家和老師們組成,大部分節目是辛諾波里自己的創作。

內容註

Disc 5 : Sinfonia n. 6 in si minore, op. 74 "Patetica" -- Romeo e Giulietta / Tchaikovsky. Disc 6 : Variazioni su un tema originate "Enigma", op. 36 -- Serenata per orchestra d'archi in m i minore, op. 20 -- Ouverture da concerto : in the south {Alassio}, op. 50 / Edward Elgar. Disc 7 : Quadrivium -- Aura -- Biogramma / Bruno Maderna. Disc 8 : Sinfonia n. 5 / Gustav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