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86
0
0
0

The Joy of SharingLeonard Bernstein in Japan 1區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網站
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享壽72歲),生於美國馬塞諸塞州的勞倫斯,美國指揮家、作曲家。
伯恩斯坦的出生名字為路易斯·伯恩斯坦。16歲時他更名為倫納德。1935年入哈佛大學,師從辟斯頓、EB希爾學習作曲,1939年畢業。後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41年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師從布魯諾·瓦爾特。
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布魯諾·瓦爾特上台,指揮了三個難曲中的難曲而大獲成功,自此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的曲目為《唐吉訶德》、舒曼《曼弗雷德》序曲與華格納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像》、音樂劇《夜生活》等等。自1943年起頻頻擔任紐約愛樂的客席指揮,在1959年升任為該樂團音樂總監,成為土生土長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他在任的十一年間,開創了該團的黃金時代,其間他曾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這十一年間號稱紐約愛樂的黃金歲月。期間,他還和樂團拍攝了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為古典音樂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
自紐愛退休後,他轉往歐洲發展,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願違。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良好的關係。因此維也納愛樂頒給伯恩斯坦「榮譽副同志」的殊榮。
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是永遠值得紀念的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朱斯圖斯·弗朗茲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音樂會堂,由Unitel攝影。當時正值柏林圍牆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麼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他的指揮曲目曲目範圍廣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都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馬勒的作品為最。但是,作為作曲家,他也有不少著名作品。193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為鋼琴與人聲所作的《讚歌148》。他一生共創造了3部交響曲(第一交響樂「耶利米」、第二交響樂「焦慮的年代」、第三交響樂「猶太詩文」),《西區故事》、《天真漢》、《在小鎮上》等多部音樂劇,以及一些歌劇歌曲等。

摘要註

"Just before the Pacific Music Festival for young musicians was inaugurated in June 1990, Leonard Bernstein fell seriously ill. But despite his doctors' warnings, he refused to let his 'kids' down and flew to Japan. With unbelievable intensity, passion, wit and charm, Bernstein worked with the youth orchestra on Schumann's Symphony No. 2, one of his favorite orchestral pieces. This historic program is the last visual record of the Maestro at work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four months later"--Container.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