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86
0
0
0

凡格羅夫無伴奏小提琴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網路書店
每一代的小提琴家都必須擁有一套未被前人獨佔的曲目,在這套曲目中,他
找到個人的音樂信念、性格與琴藝的最佳寫照,藉此,他能夠受到後世的傳
頌,也讓後來的小提琴家拿此作為比較的標準。在這份無伴奏的錄音中,邁
入一個提琴家一生僅有一次的技藝成熟階段的凡格羅夫,準備要建立起他作
為提琴家的高標準曲目,讓世人目睹他向未來和已逝提琴家的挑戰和自信。
無伴奏小提琴音樂向來就是演奏者技巧最無所遁逃的一個項目。它讓提琴家
像是赤裸一般、毫無遮掩地面對自己所拉奏出來的每一個音,也讓觀眾看到
他炫爛的技巧中最無防備的失誤和自幼練習的琴技中,未曾完善的不足。因
為這樣,提琴家在面對無伴奏演出前,總是叮嚀自己要作好最完全的準備,
因為一旦上場,將沒有樂團、指揮或鋼琴伴奏為他的忘譜或錯音作掩護。在
這裡,凡格羅夫準備好了,要面對最精密耳朵的審視,而他那種綿密舒適的
琴音,則徹底擊垮任何人對俄國提琴學派的成見,給人沒有一音不精細構思
的複音世界。
本片中最特別的一首曲子就是由巴哈所寫的奏鳴曲。這首曲子是不分音樂喜
好、所有人都知道的巴哈作品。只是一般我們聽到的都是以管風琴或管弦樂
演奏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長久以來,這首曲子其實一直還存有一份姐
妹作,那就是移調為A小調的無伴奏小提琴譜,而自古以來,音樂學者對此
譜的真偽就一再的辯論,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相信,巴哈先寫了小提琴譜,
才將之改為管風琴譜的,而在本片中,凡格羅夫將改持巴洛克式的小提琴和
琴弓,演奏這千古名曲。
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正是十九世紀末小提琴家易沙意創作他
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靈感。在本片中凡格羅夫也效法他的俄羅斯提琴
學派前輩奧阿和基頓克萊默等人,將這套作品納入他的曲目中,但是他的演
奏風格和技巧紓發卻截然不同,清淡而抒情,可謂大異其趣。
俄國現代作曲家謝德林以一首改編自比才「卡門」的打擊樂卡門組曲聞名於
世。他的器樂曲則較少為人所知。片中這首「回聲奏鳴曲」是他以巴哈為靈
感、延續了雷格、巴爾托克和浦羅高菲夫等人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型式所
寫的創作;同樣的,片末純粹以撥奏進行的現場演出「俄國三角琴之歌」則
是一首幽默中帶有鬼魅氣息的作品,演出當中還可以聽到觀眾因為見到凡格
羅夫演奏時頑皮的表情,而發出的笑聲,成為此曲中另一種隨機的樂聲!

內容註

Sonata no. 2, op. 27 no. 2 in A minor -- Sonata no. 3, op. 27 no. 3 in D minor -- Sonata no. 4, op. 27 no. 4 in E minor -- Sonata no. 6, op. 27 no. 6 in E major / Eugene Ysaye -- Echo sonata, op. 69 / Radion Shchedrin -- Sonata (Toccata and fugue), BWV 565 in minor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Balalaika, op. 100 / Rodion Shchedr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