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77
1
0
0

馬勒第1號交響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古典啟示錄網站
葛濟夫1953年出生,比泰密卡諾夫小15歲,比楊頌斯小10歲,是典型的純正俄系指揮,更可以說是這十年來才開始受到西方樂迷重視的俄國當紅指揮。
葛濟夫16歲時的指揮老師是Briskin,而Briskin則是柯特桑德林Kurt Sanderling的嫡傳學生,因此柯特桑德林可以說是葛濟夫的「師祖」,之後他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之後,指揮老師則與泰密卡諾夫一樣為伊利亞‧穆辛(Musin)。
說到桑德林這位葛濟夫的「師祖」,我們必須稍微提一下他的特殊。桑德林其實是德國人,但二次大戰時因為他猶太血統的緣故,躲避納粹而到蘇聯依親,因此曾在1936-41年間擔任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1941-1960年間又曾經與穆拉汶斯基在列寧格勒愛樂一同共事,他也是世界首位灌錄拉赫曼尼諾夫交響曲全集的指揮,因此與俄國指揮系統的關係密切。
學生時代,葛濟夫就贏得過全蘇聯青年指揮大賽首獎,這個比賽1966年泰密卡諾夫也曾經贏得首獎。而葛濟夫在23歲時(1976年?),又贏得卡拉揚指揮大賽第二名,而楊頌斯也曾經在1971年贏得這項比賽的首獎。
1978年他25歲時,葛濟夫便擔任泰密卡諾夫於基洛夫劇院的助理指揮,直到1988年他扶正接任基洛夫劇院的音樂總監。俄國歌劇有兩大傳統重鎮,一個是莫斯科的波修瓦(Bolshoi)歌劇院,另一個就是聖彼得堡的基洛夫(Kirov)歌劇院。
後者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就是1860-1914年在音樂總監愛德華‧納普拉夫尼克(Eduard Napravnik)的超過半個世紀的帶領,樂團也進入全盛時期,使得該團成為歐洲最好的樂團之一,也培養許多年輕指揮家,而有了「俄國指揮學校」的美名。至於基洛夫劇院的另一個黃金時期,就是葛濟夫上位之後。
葛濟夫所率領的基洛夫管絃樂團,其實就是馬林斯基劇院的樂團,長期以來在俄國享有盛名,樂團早在十八世紀彼得大帝時期就成立,在俄國革命之前稱為俄國帝國歌劇院交響樂團,之後為了紀念亞歷山大二世的妻子瑪麗亞,因此把劇院改名為馬林斯基劇院。
馬林斯劇院更是許多俄國歌劇與芭蕾的首演地,像是葛令卡「沙皇的一生」、鮑羅定「伊果王子」、柴可夫斯基「天鵝湖」與「胡桃鉗」等。
葛濟夫的音樂風格除了繼承俄系傳統,以一貫的粗曠雄渾的氣勢之外,還帶著真摯細膩的情感,他帶著基洛夫劇院管絃樂團進軍西方,讓西方樂迷重新點燃對俄國音樂的興趣。
他是一位相當務實的指揮與經營者,更對俄國音樂有極強的熱情與使命感,從音樂中可以聽出他對樂團的高度要求,整個管絃樂聲浪十分紮實渾厚,中低音域層次豐富具有彈性,銅管樂群華麗飽滿,管絃音色、音質與肌理都有條不紊。在速度上,他的步調相對沉穩,但音樂又不失充沛的情感穿透力。
葛濟夫早年以鮑羅定、拉赫曼尼諾夫、蕭斯塔高維契的交響曲錄音起家,之後與基洛夫劇院透過罕見俄國歌劇建立國際名望,包括普羅高菲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歌劇,其中普羅高菲夫「火焰天使」還曾經贏得1996年的留聲機唱片大獎。
近年來,他開始灌錄更大眾化的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胡桃鉗」,與維也納愛樂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灌錄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全集,甚至和朗郎合作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摘自 Blue97 Music Daily網站
2007年1月1日就任倫敦交響樂團第15代首席指揮者的葛濟夫(Valery Gergiev,1953-),與新掌握的親兵LSO展開馬勒交響曲全集的錄音計劃,並由該樂團自創廠牌發行,他打造的第一張馬勒唱片(SACD)是錄於去年11月22日的第六號交響曲,葛濟夫的這項新計劃,預料將是今年度最熱門的唱片界話題。
俄國出生的指揮家系譜裡,除了孔德拉辛(未完成全集,但有個樣子)以外,還有誰完成過馬勒交響曲全集的錄音?

內容註

Symphony no. 1 -- Symphony no. 10 (adagio) /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