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28
2
0
0

舒曼第2號交響曲SACD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尼葉‧賈維 : 指揮家,1937年6月7日出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在塔林音樂學校學習打擊樂與合唱指揮後,進入列寧格勒音樂院跟隨拉賓諾維奇與穆拉汶斯基(Evgeny Mravinsky)學習歌劇和交響曲指揮(1955年到1960年)。1963年,賈維不但接掌愛沙尼亞廣播電視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創辦塔林室內樂團,還被指定擔任愛沙尼亞塔林歌劇院首席指揮。
賈維擔任該劇院首席指揮一職長達30年之外。1976年到1980年間,賈維還擔任新成立的愛沙尼亞國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與藝術總監,1982年起擔任瑞典戈登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4年到1988年擔任蘇格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目前賈維也是底特律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0年,瑞典國王授予賈維北極星騎士司令爵位。(文/ 陳效真)
帕沃‧賈維於1962年出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其父是著名的指揮家尼葉‧賈維。由於父親是著名的指揮家,所以帕沃從小就常常觀看音樂會以及歌劇的演出,及長也參與演出排練。在耳瀆目染之間,帕沃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日益精進,例如用耳朵辨識其父親豐富唱片收藏的音樂片段,或是彈奏管絃樂曲的四手聯彈鋼琴版本。早年,帕沃在塔林音樂學校中主修指揮和打擊樂器,17歲時全家移民美國,帕沃改而就讀寇蒂斯音樂學院,並且赴洛杉磯愛樂接受伯恩斯坦的指導,後來還到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參加指揮研習班。帕沃‧賈維在1993年到1997年間擔任瑞典馬莫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5年起擔任瑞典皇家斯德哥爾摩愛樂首席客座指揮,次年又受聘擔任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帕沃‧賈維一直以來以拓展愛沙尼亞的樂文化遺產為己任,他曾說過:「愛沙尼亞「相信」音樂。對他而言,音樂乃是藝術家在知性、感情和肉體方面完全涉入的活生生體驗;音樂與其說是一種職業,還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文/何振衣)
摘自 非音勿擾 部落格網站
雖然大部分的音樂聆聽者會將舒曼的專長定位在鋼琴、聲樂(歌曲)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響曲卻始終受到廣大聽眾們的喜愛和歡迎。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兩部標題作品第一號交響曲《春天》以及第三號交響曲《萊茵》。前者充滿了浪漫而歡快的氣息,而後者反映了萊茵河的生活情調,充滿著情趣和優美的旋律。當然《第二交響曲》以及《第四交響曲》同樣也是值得仔細聆聽的,尤其是最後一部《第四交響曲》,普遍被認為是舒曼最為盡善盡美的交響曲作品。
《C大調第二交響曲》,實際上是舒曼交響曲的第三首,但是由於它的前一首因還在修改乃較晚出版,這首第二號1845-6年之間,而到了1847年11月才出版。這首交響曲隨時給人一種蕭瑟的感受,這部作品的寫作期間舒曼身心失調纏綿病榻,深受其苦。在這首交響曲中,沒有病人的長呼短嘆,但他浪漫的氣質也不見其中,代替而來的是深沉而富張力的戲劇性表現。
摘自 維基百科網站
SACD Super Audio CD是Sony與Philips合力研發的音樂碟片規格,是繼CD的發明之後,成功超越CD錄音品質的新產品。
音樂CD(CDDA)採取44.1KHz的取樣頻率,因此在接近人耳聽覺極限的高頻訊號中(接近20KHz)只能取樣出三成;要用這三成來恢復正確的類比訊號有困難性,被認為會造成相位誤差。
SACD Super Audio CD的取樣頻率高達2822.4kHz,是一般CD 44.1KHz取樣的64倍,而且SACD頻率範圍更是高達100KHz以上;也因此使得SACD改善了原來音樂CD音質給人冷硬的刻板印象,而以更細膩、更多細節、更柔軟的聲音呈現。SACD Super Audio CD的錄音方式是用Direct Stream Digital(DSD,即直流數位技術)方式錄音,摒除傳統的PCM錄音方式,將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轉變為數位訊號,也就是所謂的『直接位元流數位』,因此取樣波形非常接近原來的類比波形。另外,SACD省去位元轉換程式,降低了數位濾波而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SACD也可以容納多聲道以及影像,由於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bit量化DSD直接資料流程在技術方面的簡潔和優勢(多數DAC是處理DSD數位訊號及類比訊號的互相轉換,如果要輸出或輸入PCM格式,則必須加上DSD及PCM訊號的轉換機制,這個機制需要相當的計算量),使得大多數的資深音響發燒友經過親耳聆聽後,主觀感覺都認為SACD在音質上勝過音樂CD。

內容註

Symphony no. 2 in C major, op. 61 (40:27) -- Overtures. Manfred : op. 115 (11:39) -- Hermann und Dorothea : op. 16 (9:05) -- Braut von Messina : op. 100 (8:27) -- Genoveva : op. 81 (8:52) / Robert Schuman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