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87
1
0
0

西貝流士第1號交響曲SACD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巴畢羅里為舉世聞名的英國指揮家。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法國人,但巴畢羅里在倫敦出身,所以他還是被歸類為英國傳統派的指揮家。巴畢羅里在倫敦皇家音樂院學習大提琴,所以他最早的身分是大提琴家,曾經在劇院和咖啡館等場所表演。
根據文獻記載,巴畢羅里年僅十一歲時就進行了大提琴專輯的錄音。1916年他加入亨利伍德爵士所指揮的皇后劇院管絃樂團。1920年代中期起巴畢羅里開始執棒指揮,之後就以倫敦為中心展開演奏會與歌劇的指揮活動,1924年他擔任自己所組成的管絃樂團的指揮,1926-1933年間,他經常擔任科芬園的歌劇指揮。1933年他首度赴美指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獲得成功,並繼托斯卡尼尼之後就任該團音樂監督至1943年。巴畢羅里回國後成為哈勒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致力提昇該團的演奏水準,後於1968年急流勇退。
巴畢羅里大部分的名聲皆在晚年獲得,屬於大器晚成型的指揮家,生平以演奏英國音樂,像是艾爾加、佛漢威廉斯,以及西貝流士、浦契尼、威爾第和馬勒的音樂著稱。
從巴畢羅里賦予音樂的精神中獲得的安慰,是現代任何人都無法繼承的,只有他的錄音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渴望。
摘自 NSO 國家交響樂團 部落格網站
西貝流士的第一號交響曲曾被形容為「柴可夫斯基式」的, 其實不然,西貝流士的註冊商標—主題的轉化及套疊,正始於此作,而且,西貝流士的管弦樂法比任何俄羅斯同儕要深沉得多。此時,西貝流士早已譜寫交響詩,在構思這首交響曲的同時,他正起草一首交響作品,四個樂章將沿襲一個非音樂的架構發展。不確定第一號交響曲是否有類似的發想,但到了1890年代晚期,西貝流士已逐漸朝向「絕對」交響樂曲的概念走了。
1898年4月底,西貝流士在柏林開始創作這首作品,1899年於赫爾辛基首演;同一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取消芬蘭國會幾項重要的立法權。
曲子一開始由定音鼓的滾奏襯底,加上單簧管獨奏,就像一首古老的輓歌或芬蘭卡累里亞地區的悲歌。小提琴的高音音域突然拉緊,帶入了主題:綿長的八度音程引入了一段雄偉果決、向下盤旋的曲調。帶有斷音的節奏「有著一股向前的勁道」,緊接著是主題的重複,之後這段主題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段激昂的不和諧音響把第一大段推向高潮。
木管的三度音程樂句帶進了第二主題。西貝流士在第一大段先建立了氣勢,抵達頂點後,由弦樂三個降B音的撥弦齊奏打斷,進入發展部。
發展部變成持續移動的複音結構。隨著半音階音群的漸漸消散,小提琴與中提琴帶回了主題。在聽眾不留神時,主題再現,進入了結尾部份。
第二樂章寫得有點像是輪旋曲的形態,但不完全符合。前述在第一樂章小提琴有一處「有著一股向前的勁道」的主題旋律,在第二樂章也可以追尋這些主題的關係: 開頭輕柔的弦樂旋律由木管代替了,並改成上行;由低音管聲部開始的賦格樂段,將旋律轉為下行的變奏,配器逐漸飽和。開頭材料(仿鋼片琴聲響的木管群以三連音伴奏大提琴獨奏)返回的態勢相當隱晦,無法一聽即知;發展部的法國號則顯示了該主題與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關係。
第三樂章是一首布魯克納式的詼諧曲。中段呈現的是西貝流士少有的田園風格。原本預期會整段重複的詼諧曲樂段,西貝流士僅用了截短的開頭素材,並增加一段尾奏做為補償。
第四樂章的開頭把本交響曲一開始的單簧管旋律轉化,呈現出極度的痛苦悲嘆。
與西貝流士的同時代的人認為這首作品非常具有戲劇張力(可能是受到標題音樂的影響,而且預期音樂中有著政治意涵),他們想在音樂中尋找故事情節。但是,這首作品是西貝流士邁向純粹交響樂的起步,而他在20世紀時攻抵了峰頂。(中譯/黃慧真)
摘自 維基百科網站
SACD Super Audio CD是Sony與Philips合力研發的音樂碟片規格,是繼CD的發明之後,成功超越CD錄音品質的新產品。
音樂CD(CDDA)採取44.1KHz的取樣頻率,因此在接近人耳聽覺極限的高頻訊號中(接近20KHz)只能取樣出三成;要用這三成來恢復正確的類比訊號有困難性,被認為會造成相位誤差。
SACD Super Audio CD的取樣頻率高達2822.4kHz,是一般CD 44.1KHz取樣的64倍,而且SACD頻率範圍更是高達100KHz以上;也因此使得SACD改善了原來音樂CD音質給人冷硬的刻板印象,而以更細膩、更多細節、更柔軟的聲音呈現。SACD Super Audio CD的錄音方式是用Direct Stream Digital(DSD,即直流數位技術)方式錄音,摒除傳統的PCM錄音方式,將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轉變為數位訊號,也就是所謂的『直接位元流數位』,因此取樣波形非常接近原來的類比波形。另外,SACD省去位元轉換程式,降低了數位濾波而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SACD也可以容納多聲道以及影像,由於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bit量化DSD直接資料流程在技術方面的簡潔和優勢(多數DAC是處理DSD數位訊號及類比訊號的互相轉換,如果要輸出或輸入PCM格式,則必須加上DSD及PCM訊號的轉換機制,這個機制需要相當的計算量),使得大多數的資深音響發燒友經過親耳聆聽後,主觀感覺都認為SACD在音質上勝過音樂CD。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