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97
0
0
0

蕭邦第7號波蘭舞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2010年的蕭邦鋼琴大賽得主阿芙蒂耶娃在贏得金牌後,至今努力於提升琴藝與擴大自己的演出曲目,因此短時間內並沒有錄音計劃也從未授權自己的音樂會實況做商業發行,因此樂迷要了解這位金牌得主的琴藝只能透過現場音樂會。
不過此次阿芙蒂耶娃在Kajimoto經紀公司的遊說下,同意效法前輩阿格麗希發行兩張捐助日本311大海嘯受難者的唱片(KJ-26001與KJ-26002),將自己2010年在日本的實況錄音同樣發行來支助海嘯受難者。
這是至今新一代蕭邦鋼琴大賽金牌得主的唯一錄音發行,同時也是她表達愛心的精彩名演。
摘自 MUZIK網站 / 愛樂情報
2010年是蕭邦誕辰兩百周年,而在蕭邦故鄉波蘭所舉辦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五年一度、被譽為音樂界的奧林匹亞,是世界上最權威、嚴格的音樂比賽之一,誕生了一位女性首獎得主:來自俄羅斯的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也是該賽事史上的第二位女性冠軍,繼上一位女冠軍、1965年的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以後,整整相隔了四十五年。
1985年出生的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五歲開始學琴,並且迅速展現鋼琴上的天份、進入培育天才兒童的格涅辛音樂院就讀,跟隨伊蓮娜‧伊萬諾娃(Elena Ivanova)學琴數年、打下濃厚基礎。2003年阿芙蒂耶娃在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拜鋼琴大師薛巴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畢業後成為其助理;同時也在俄羅斯音樂學院向大師特洛普(Vladimir Tropp)學習,於兩校皆以優異成績畢業。
阿芙蒂耶娃在十二歲時就獲得過布拉格車爾尼國際青年鋼琴大賽冠軍,2003年也在魯賓斯坦大賽贏得冠軍,並在英國、奧地利、義大利、波蘭、日本等超過二十五個國家舉辦過音樂會。2007年還在求學期間的阿芙蒂耶娃更以古鋼琴(fortepiano)演奏錄製了貝多芬的第28號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力求以貝多芬時代的演譯方法替貝多芬的音樂作出最佳詮釋。而這樣的精神也延續至她2010年參加蕭邦國際鋼琴比賽時的態度,她蒐集研究了眾多鋼琴家的演奏錄音與詮釋方法、並且廣泛吸收蕭邦當時代的各種文獻資料,包括社會、文化、藝術等,全面性滲透解析蕭邦那個時代的樣貌,以接近蕭邦思想的核心。正因徹底了解了蕭邦藏於作品中的真意,讓阿芙蒂耶娃在遵照著樂譜上所以音符與指示的演奏中、依然保有了個人極具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呈現了貼近蕭邦時代氛圍的音樂,完全歸功於對蕭邦的詳細理解,讓她抱回首獎及最佳奏鳴曲兩個獎項。
「合諧」,這是比賽評審之一的阿格麗希對於阿芙蒂耶娃的演出所給予的評價。她的音樂具備了完整與成熟,兼具了男性的剛強與女性的溫柔,承襲了俄國學派的嚴謹理性、又結合了探究藝術本質的感性,融合出真誠多彩的美麗音色。阿芙蒂耶娃曾說過,她的工作只是傳達作曲家隱於音樂中的真意,無論何種詮釋,最終都必須回到蕭邦作品本身,阿芙蒂耶娃也希望大家關注她的音樂更勝過性別。知名樂評家焦元溥曾評:「阿芙蒂耶娃人如其樂,其思考之嚴謹成熟,實在令我驚奇!」
在奪冠後與眾多世界頂級樂團如NHK交響樂團、紐約愛樂等合作過的阿芙蒂耶娃也將於2013年再次來台,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攜手呈現扣人心弦的藝術之音。
摘自 在華沙聽阿芙蒂耶娃 Yulianna Avdeeva / 文/焦元溥
今年十月,趁香港鋼琴大賽之便,我到香港拜訪擔任比賽評審的葛拉夫曼夫婦(Gary and Naomi Graffman)和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Garrick Ohlsson)。一日和後者餐敘時,我們聊到去年蕭邦大賽的種種「爭議」。我先告訴歐爾頌我的看法後,出乎意料,他竟表示由於爭論頗多,出於好奇,他把前五強首輪到決賽的所有演出,全在網上找來看了一遍。
當然網路觀看不比現場,但來回比較一番之後,如果他是評審,歐爾頌說:「我也會把第一名給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當然,如果給Evgeni Bozhanov(或是其他),應該也不算是誤判,但阿芙蒂耶娃絕對有資格是冠軍,我不認為蕭邦大賽給了錯誤評斷。」(附帶一提,歐爾頌將擔任2015年蕭邦大賽評審。)
去年我去看蕭邦大賽,其實完全是臨時起意,因此只看了第二輪後半和第三輪全部。但非常幸運,阿芙蒂耶娃在這兩輪的演出,我剛好都沒錯過。而當我聽完她的第三輪,即使第三輪都還沒結束,我就在Facebook上寫下「無論評審最後如何決定」(表示這是我自己的意見,而我也沒有要臆度他們的想法),當阿芙蒂耶娃彈完第三輪,她在我心中就已經是冠軍,而我非常慶幸自己能聽到她的演奏。
平心而論,就技巧而言,我認為最後得到第四名的保加利亞鋼琴家Evgeni Bozhanov,的確堪稱本屆比賽之最。那音色變化之奇,實是鬼斧神工。不只是他,去年蕭邦大賽好手雲集,前五強中大概有四位,都有能力角逐冠軍。獲得第三名的Daniil Trifonov,蕭邦大賽後連得魯賓斯坦與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鋒芒銳不可擋。就連沒有獲得名次的Nicolay Khozyainov,技巧天分之高也讓人驚嘆不已,若持續發展,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競爭若激烈至此,要贏得首獎必然困難無比。對我而言,阿芙蒂耶娃技巧雖然不是最出色(但也已經極為傑出),若論音樂詮釋和思考,她則遠勝其他參賽者一截。而論音樂和技巧之加總,我認為她還是在眾人之上,甚至好到讓我無話可說,只有佩服。若我們看蕭邦大賽最後公布的評審給分,阿芙蒂耶娃每一輪都是評審全數認為她該晉級-今年評審雖然多為演奏名家,但他們的個性、派別、風格實在相差甚大,要能得到全數通過,必然有其驚人之處。而阿芙蒂耶娃所得到的分數:第一輪她排名第二,但第二、三輪她都是第一。所以她在每一輪不但都得到全數評審支持晉級,更得到評審給的最高分。
究竟阿芙蒂耶娃好在何處?為何會得到評審的一致支持,第三輪平均分數居然還高達94.33分?
我會那麼欣賞阿芙蒂耶娃,原因在於她為蕭邦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詮釋,卻驚人地都在樂譜的限度之內。
比方說《第四號敘事曲》第二主題,蕭邦原稿上,第二句前半,他是寫漸強,後來才被其他編輯更改(如Paderewski版)。但我可以想像為何大家要改,因為那一段彈成漸強,聽起來實在「不好聽」,這次比賽不少人照譜彈,效果都普通,也還是有很多鋼琴家選擇更動。但阿芙蒂耶娃所做的,是忠實照蕭邦寫的強弱彈,卻引出左手的旋律,帶出另一條聲線來平衡那漸強所可能形成的突兀感。我現場一聽就大感佩服,想說這是何等聰明的頭腦,可以設計出如此自然卻又充滿巧思的詮釋,既遵照蕭邦指示,又兼顧個人創意。
阿芙蒂耶娃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也是如此。第一樂章是本屆所有彈此曲的參賽者中,唯一照波蘭國家版,從開頭反覆的鋼琴家,但她真能在反覆時彈出不同效果,讓音樂不斷發展延續。而她的第二樂章,也是所有彈此曲的鋼琴家中,唯一真正顧到第三拍重音,提出馬厝卡性格詮釋的人。這同樣讓我目瞪口呆:我沒想過,第二樂章可以被她解釋得這樣精采。第四樂章她不自加重音,卻也彈出非常特別的效果,也是讓人驚奇。
又我一直認為,無論就和聲關係或情感關係,蕭邦第二、三號奏鳴曲,四個樂章應當接在一起演奏。就算不連在一起,也絕對不能讓情感發展斷裂。可是第三輪非常多參賽者,一個樂章彈完就在那邊擦汗伸腰,每個樂章各自為政,像是每彈完一段就收工領錢,完全不知道音樂意義為何。阿芙蒂耶娃在這一點上表現堪稱完美,建議大家可以好好欣賞她是如何連結四個樂章。同樣地,她的《四首馬厝卡》作品三十,也是如此連貫式的演奏,能把四首馬厝卡說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既有小風景,更有大視野。
相較於阿芙蒂耶娃的演奏,許多參賽者的詮釋雖然「優美」,但那優美中有太多陳腔濫調,太多沒個性甚至缺乏思考的音樂。在那些蕭邦明明寫下強烈主張的樂段,這些鋼琴家卻選擇把旋律抹平,音樂多是單一面向的歌唱線條。這當然很「優美」,但這種優美是蕭邦要的嗎?
在寫作《聽見蕭邦》時,蕭邦所有重要作品,我都看了首版樂譜,並且仔細研究了波蘭國家版樂譜(並讀了後面所有的編輯意見)。所以我親眼看到蕭邦很多作品,在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是怎樣被樂譜商和編輯更改-他們要蕭邦「優美」,甚至是不具個性,像現在酒吧音樂般優美。所以蕭邦許多革命性想法和激烈主張,全都被這些編輯修改,甚至連和聲都敢更動(去掉許多不和諧音)。這樣的風格,其實就是許多人心中的「蕭邦式蕭邦」,但那並不是蕭邦-蕭邦不只是偉大的音樂詩人,更在他那獨一無二,於曲式、和聲、織體、結構、鋼琴技巧等等面向,革命性的開創。把這些革命抹平了,你只會得到被閹割的蕭邦,根本談不上「蕭邦精神」。要認識蕭邦的精神,請仔細研讀他的樂譜,那裡他告訴你一切。
對我而言,阿芙蒂耶娃可以不改蕭邦樂譜上的所有指示,卻能彈到讓我耳目一新、眼界大開,好像我第一次聽這些作品一樣。她的演奏不但展現蕭邦精神,更以絕佳技巧和思考,讓我重新認識蕭邦。這屆蕭邦大賽強手雲集,聽這些鋼琴家演奏,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鋼琴演奏上是多麼沒有天分;但只有阿芙蒂耶娃,那樂設計之聰明,讓我感覺到-我其實是一個呆瓜。
最後,無論你會不會喜歡阿芙蒂耶娃的演奏,我都希望大家能夠回到書桌,打開蕭邦的樂譜,好好思考他的音樂和作品-畢竟,那才真正是把音樂家、評審、主辦單位以及愛樂者,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這次在華沙,看到一本談論蕭邦鋼琴大賽的著作,副標題是「華沙國際蕭邦大賽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這本書的主書名會是什麼?那書名讓我打從心裡認同且佩服-The Endless Search for Chopin,「對蕭邦永無止境的追求」,是的,這才是蕭邦大賽的精神,也該是所有參賽者齊聚華沙的真正意義。不是為名次和獎金,而是為了蕭邦。比賽永遠不會比音樂更重要。回到樂譜,回到蕭邦,不要忘記自己欣賞音樂和學習音樂是為了什麼,那才該是一切討論的重點和依據。
在蕭邦年過去後,不到一年,阿芙蒂耶娃就以全新獨奏曲目展開國際演奏。蕭邦作品只剩《船歌》,卻開了半場李斯特,其中多數更是艱深的晚期作品。身為俄國鋼琴家,她沒忘記普羅高菲夫,卻也加進法國的拉威爾。這樣的曲目,無疑展現出一位全方面音樂家的功力。祝福阿芙蒂耶娃能夠不斷進步,往音樂更深處鑽研,也希望愛樂者在欣賞她的演奏之餘,也能回過頭來思考音樂。

內容註

Polonaise no. 7 in A flat major, op. 61 "Polonaise-fantasie" -- Piano sonata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5 -- Scherzo no. 4 in E major, op. 54 -- Polonaise no. 6 in A flat major, op. 53 "Heroique" / Chop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