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86
0
0
0

莫札特第18號鋼琴協奏曲, K. 456

館藏資訊

摘自 上揚唱片 網站 : 1950年在一場私人聚會上,費雪迪斯考經由他人介紹給指揮福特萬格勒,指揮大師對這位年方25歲的男中音早熟的天賦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邀他參與即將於維也納音樂廳上演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甚至在他隔年於薩爾茲堡音樂節演唱馬勒的「旅人之歌」時,還親自指揮維也納愛樂為他抬轎,這也是費雪迪斯考首次站上薩爾茲堡音樂節的舞台,當時就有德國樂評大膽預言他的輝煌前程,自此之後他與薩爾茲堡結下超過五十年的合作淵源。
其實費雪迪斯考除了本身的職業歌手身份,也於學校任職作育英才,一方面也撰文著作,同時還自學繪畫並且曾經辦過展覽,他對人生的態度永遠是積極充滿活力熱忱。至於轉職指揮一事雖然他一開始的確抱持相當的興趣,但其實只是放在中心而已。直到1970年代在偶然機會下無心插柳卻獲得極大迴響,埋下日後他朝此方向前進的契機。
2006年8月6日是費雪迪斯考最後一次參與薩爾茲堡音樂節,該年是莫札特誕辰兩百五十週年,當天他指揮莫札特音樂院管弦樂團,曲目自然清一色是莫札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連續兩年來台(2013年4月8日、10日將三度來台於國家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目前得知往後兩年亦將繼續造訪)的俄國鋼琴家列夫席茲,這也是他首次於薩爾茲堡露面,指揮與鋼琴家兩人,一人是揮別舞台,一人卻是初次登台,更是格外教人聯想到傳承意味。
列夫席茲在鋼琴協奏曲K. 456扮演的角色不僅只是獨奏家,同時也是與偉大音樂家對話的忠實夥伴。費雪迪斯考選擇以莊嚴的「慢板與賦格」開場,結尾則於K202義大利交響曲中的歡愉氣氛中劃下句點。
2012年5月18日費雪迪斯考辭世,離他87歲大壽僅差十天。如今這場別具意義的音樂會終於藉由Orfeo的薩爾茲堡音樂節紀錄庫系列發行,後人將會永遠記得這個時刻,在科技的加持下不斷緬懷大師的音樂人生。
摘自 U-Audio音樂網站 永遠的男中音 / 歐頭
說費雪迪斯考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是永遠的男中音,並非只沿著歷史的軸線來判斷,也適用於藝術歌曲的詮釋範疇,他不僅是聲樂演唱史的奇葩,更是能引起樂迷高度興趣、輕鬆理解 Lieder 所以偉大迷人之處的關鍵人物。
他 1925 年 5 月 28 日出生於柏林,十六歲與著名巴哈作品演唱家葛奧格‧華爾特 (Georg Walter) 學習聲樂,之後進入柏林高等音樂院,師事赫曼‧懷森伯恩 (Hermann Weissenborn)。1943 年因為服役加入軍旅,參加戰爭被捕,曾在義大利度過戰俘生活,直到 1947 年才獲釋。
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費雪迪斯考便開始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用他充滿魅力、給人高度信賴感的歌喉征服樂迷,更帶動當時停滯的藝術歌曲演唱潮流!1947 年在德國弗萊堡演唱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是他職業演唱的初登台,次年進入柏林市立歌劇院演唱威爾第《唐‧卡羅斯》。
1951 年他在畢勤指揮下,首度前往倫敦、愛丁堡演出,在大不列顛島上名噪一時,更被樂評譽為「大戰後最傑出的藝術歌曲演唱家」。同年薩爾茲堡音樂節搭配福特萬格勒,並在慕尼黑音樂節演唱華格納《唐懷瑟》中的沃夫岡,更加穩固樂壇地位。
布列頓 1962 年所寫的《戰爭安魂曲》,雷曼 (Reimann) 於 1978 年創作的歌劇《李爾王》中的男性獨唱部分,都是專為他量身訂作。當然除了藝術歌曲之外,他同時也有寬廣的歌劇演出,例如1964年演出的貝爾格的現代歌劇《伍采克》,就堪稱一絕。
這位世紀僅見的德國男中音,專擅舒伯特、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尤其是舒伯特三大聯篇《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少女》、《天鵝之歌》的詮釋無人能出其右,事實上他的海頓、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演唱,都堪稱歌壇翹楚。
他的歌聲具備男高音的音色與音域,聲線優美精準、演唱端正超凡,尤其對詩中文字與音符的結合敏感深刻,因而成為當代卓越不凡的男獨唱歌手,演唱曲目超過 1,000 首,即使不惑之年依然錄音不輟。
他曾與貝姆灌錄馬勒《悼亡兒之歌》、莫札特《魔笛》,與福特萬格勒合作馬勒的《青年流浪之歌》,與李希特合作巴哈《B 小調彌撒》,與克路易坦合作佛瑞《安魂曲》,與弗利柴合作莫札特《唐喬望尼》。他也經常與女高音舒瓦茲可芙搭檔,更在 1970 年代中期甚至「一時技癢」擔任指揮。
1992 年 10 月 31 日,費雪迪斯考在慕尼黑演出最後一場音樂會,便宣佈退出演唱舞台。
摘自 鵬博藝術 網站 : 2011巴哈音樂節 - 紐約時報樂評家Edward Rothstein:「自顧爾德以來,最傑出的鋼琴音樂詮釋者」。俄國鋼琴家康斯坦丁.列夫席茲,1976年12月10日出生於俄羅斯卡可夫市。從小就展現高度音樂才華,涅夫席茲以5歲之齡,進入莫斯科著名的葛涅辛音樂學院就讀,師事塔提雅娜.策里克曼教授。
啟迪列夫席茲成為鋼琴家的曲目。不是莫札特,不是貝多芬,也不是蕭邦,卻是法國巴洛克鍵盤音樂大師-拉摩。在他4歲第1場音樂會時,彈奏拉摩著名的鍵盤音樂「鈴鼓(Tambourin)」,列夫席茲決定終身為鋼琴表演藝術付出。直到今日列夫席茲仍然對法國曲目有著特殊的喜愛。另一個影響他的曲目,則是巴哈F小調第5號鍵盤協奏曲,他第一次演出此曲是在10歲時與弦樂團合作,透過鍵盤的觸鍵與樂團親密對話那一刻,他愛上與樂團合作的感覺。也愛上巴哈音樂中的生命力,絕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的嚴肅學究。舒伯特的F小調幻想曲,是列夫席茲少年時期改變他音樂品味的重要作品,但是很快的,舒曼音樂中那股與生命拔河的精神強烈衝撞了他,對舒曼的熱愛超越了舒伯特。一直到19歲時,當時列夫席茲已經在倫敦獨自居住一年,對於孤獨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會,於是乎他變成舒伯特的信徒,詩人般的舒伯特語言透過他的指尖,傳達到聽眾眼前。
1990年,列夫席茲得到俄羅斯文化部奬學金,隨即展開一連串的巡迴演奏。巴黎、慕尼黑、米蘭以及許多重要歐洲大城。更與指揮家史畢瓦可夫(Vladimir Spivakov)遠赴日本合作巴哈D小調協奏曲,東京、大阪、廣島,更北達札幌,奠定他未來在日本的超人氣地位。1994年,列夫席茲從葛涅辛音樂學院畢業,在畢業音樂會上他彈了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贏得極大讚譽。數日之後,日本DENON唱片公司為他錄下此曲,當時未滿18歲的列夫席茲,成熟自信的表現出音樂的律動感,豐潤多彩的音色,讓這張錄音獲得1996年美國葛萊美獎提名,知名紐約時報樂評艾德華.羅斯史坦(Edward Rothstein)更給予「自顧爾德以來,最傑出的鋼琴音樂詮釋者」之美評。1995年德國回聲古典唱片大獎(Echo Classic Record Prize)頒予列夫席茲最佳年度新進音樂家殊榮。
列夫席茲本人曾說:「儘管事實上我的音樂養成,受到許多音樂家影響,不管是老師、指揮家、歌唱家或是器樂演奏家。當然,甚至還有唱片錄音。我盡可能的尋找自己對於詮釋曲目的看法與不同方向。其中,巴哈作品最令我精疲力竭,卻也最令我興奮莫名,每當我發現新的詮釋可能時,我總是雀躍不已。巴哈對於我個人,有著特殊的地位。」的確,列夫席茲從90年代初期所灌錄的巴哈錄音至今,不管是在詮釋角度上,或是技巧控制能力上,皆受到許多樂評一致的推崇。音樂會足跡,從歐洲到遠東,以色列到紐西蘭,紐約到里約熱內盧。列夫席茲帶給觀眾源源不絕的音樂靈感,任何吉光片羽的想念,都讓他音樂更加豐富多元。
除了獨奏家身分,列夫席茲也熱衷演出室內音樂。他總是能與拍檔激盪出更多地詮釋可能,因此受到許多音樂家指名合作。麥斯基、克萊曼與阿格麗希這個當代黃金三重奏組合,公開表示若阿格麗希不克參與演出,列夫席茲是指定的頭號代打鋼琴家。最近,列夫席茲與俄國小提琴家迪米崔.席可維斯基,為德國hänssler唱片公司,完成4片CD之莫札特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錄音,各方樂評都給予極高的讚譽。
2010年度列夫席茲的演奏曲目,仍以巴哈曲目為主軸,並增加許多室內樂演出。六月份與指揮家Georg Mark合作演出貝多芬全本鋼琴協奏曲,與席可維斯基聯袂演出一連串莫札特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七月份列夫席茲啟動他巴哈賦格藝術計畫,在十多個重要都市演出此曲,並在德國Orfeo唱片發行該曲CD。12月列夫席茲與新任柏林愛樂首席樫本大進,在日本演出十多場的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音樂會,2011年元月開始,列夫席茲將台灣納入他固定演出行程中,一連四個晚上演出巴哈三套重要作品-平均律上下冊、郭德堡變奏曲與賦格的藝術,這是台灣古典音樂演出史上絕無僅有的經驗,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所有現場觀眾都會記得此歷史性的一刻,一齊見證列夫席茲,這位自顧爾德以來,難得一見的鍵盤奇才。

內容註

Adagio und fuge c-moll, KV 546 -- Konzert fur klavier und orchester b-dur, KV 456 -- Symphonie no. 30 in d-dur, KV 202 -- Symphonie (ouverture) no. 32 in g-dur, KV 318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