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2
0
0
0

馮少先從藝五十週年音樂會

館藏資訊

摘自 黑龍江日報網站
月琴大師作品背後的故事 2003-12-25 09:06
《馮少先從藝五十周年音樂會》16日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行。這臺音樂會匯集了這位月琴大師自14歲從藝以來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傾注了他藝術生涯中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也見證著他藝術人生中所經歷的酸甜苦辣。
藝術人生的序曲·《松花江漁歌》
《松花江漁歌》是1959年馮少先與曹大滄合作創作的月琴獨奏曲,這也是第一首登上中國樂壇的月琴獨奏曲。馮少先回憶說,『當時全國都在響應周總理的號召進行樂器改革,黑龍江也不例外。但是大家先後嘗試了幾種樂器都沒有成功,唯有月琴經過改革後,音也准了,律也對了,弦也加了,但可惜就是沒作品。那時的我纔18歲,年輕氣盛,以前從來沒寫過曲子,但還是大著膽子找到老演奏員曹大滄說了我想創作《松花江漁歌》的想法。於是我們倆就東一句西一句地寫了這首曲子。曲子寫完後,正趕上1959年的全省文藝匯演,我們就在省京劇院的那個小劇場裡演出了這首帶伴奏的月琴獨奏曲,大家看了都感覺很新奇。我曾經也想過在這臺音樂會上演奏這首曲子,但是現在回頭再看這首曲子,覺得它就像我做的第一件手工制品,實在有些粗糙、幼稚,也就只好作罷。』
成名曲·《百萬雄師過大江》
《百萬雄師過大江》創作於1967年,是為隨中國曙光歌舞團出訪非洲而作的。這首曲子是高揚與馮少先根據當時的流行歌曲沈亞威創作的《七律》改編的,再現了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時的壯觀場面。聽馮少先說,當時這首曲子寫得很急,沒想到它的生命力卻很強。周恩來總理曾經在中南海聽馮少先演奏了這首曲子,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它成了馮少先的成名之作。
前不久馮少先在威海錄制《大家一起來》這個電視節目時,又一次演奏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現場有5000人在操場上和著音樂,一起高聲大喊:『衝啊!』,那場面壯觀極了,這樂曲讓大家一起感受到了戰爭的宏大場面。
最動人的音符·《黑土歌》
在演奏《黑土歌》之前,馮少先從未在舞臺上唱過歌,這是他第一部邊演奏邊演唱的作品。這部作品首演是在一次香港記者團的團拜會上,曲子剛剛結束,香港記者便全體起立、熱烈鼓掌。當時連馮少先本人也被這場面震住了。
後來馮少先又把《黑土歌》帶到了臺灣,演出結束後有一位上校跑到後臺來一定要見馮少先。這位上校說話時有種掩飾不住的激動:『我很久沒聽過這樣朴素、真誠的音樂了。』馮少先說:『我很少有控制不了感情的時候,但聽到這兒,我哭了。』在臺灣,每一次我演奏《黑土歌》的時候都會有人落淚,有的觀眾為再聽一遍《黑土歌》,甚至坐飛機從高雄追到了臺北。臺灣東吳大學的一位教授說,《黑土歌》讓人感受到了黑土地胸膛的震顫,那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嚎淘。
藝術生涯的高峰·《滿族組曲》
《滿族組曲》是曾經創作過《我愛你,塞北的雪》的著名作曲家劉錫津為馮少先量身訂做的曲目,這首曲子中馮少先要一人演奏4種不同類型的樂器。馮少先說他的這些手藝都是當年從戲劇團裡學來的。
上學的時候他不太喜歡念書,反倒喜歡整日追著那些流浪的藝人學拉胡琴、吹弦子。因為學習不好,他沒考上中學。但是海倫縣評劇團學員班招人,他卻一考即中。一進了學員班,他就被套上了小夾板,又要學打擊樂、又要打堂鼓,每天5點鍾就要起床,去郊外吹嗩吶、練月琴,而且一定要把手彈熱了纔能回去。就這樣,他練了整整4年,4年之後,練就了一身功夫的馮少先遇到了機會。省裡來了歌舞團在海倫演出,那是馮少先第一次看省裡的演出,也就那一次他開始對舞臺著了魔。於是17歲那年,他只身跑到哈爾濱,考入了現在的省歌舞劇院,開始了他的演奏員生涯。當年的苦學苦練沒有白費,在省歌他練就了今天的這部《滿族組曲》。
壓軸戲·《鐵人之歌》
每一次演出,馮少先都喜歡用《鐵人之歌》來壓軸,因為這是一部用月琴與交響樂團合作的一部作品,比較有氣勢。
馮少先對大慶很有感情,1959年剛有大慶時,他就去過那裡,與油田工人一起挨過蚊子咬、吃過咸菜條,還見過赫赫有名的王鐵人。1967年大慶開發時,劇院裡決定寫一部反映大慶的民樂作品。這事在馮少先看來挺難,因為民樂寫工業題材的很少,但沒想到劉錫津一個星期就交稿了。因為王鐵人是西北人,曲調中融入了黃土高原的民歌風味,不過用月琴來表現這種大西北的音調很有難度。好在作品演出後很成功,導演謝添在中央臺看到他們的演出後,還要將這部《鐵人之歌》納入到他的電影中。
雖然今年馮少先已經64歲了,但是他還是不想讓自己的藝術生涯畫上句號。因為只要生命還在,他對藝術的追求就永遠不會停歇……
摘自 百度百科網站
馮少先月琴演奏家,1939年12月出生在黑龍江省海倫縣的一個小學教師家庭。黑龍江歌舞劇院月琴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黑龍江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民族管弦樂協會副會長。
從小對音樂產生強烈興趣。 1953年考入海倫縣評劇團,主要從事京劇伴奏,學會了傳統京劇文武場的各種樂器:京劇胡琴(京胡)、京劇二胡(京二胡)、京劇三弦、京劇月琴、嗩吶、笛子等京劇打擊樂器。 1957年後考入哈爾濱市歌舞團(現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學習和演奏現代化民樂,任二胡獨奏演員。 1958年到哈爾濱藝術學院師從張季讓教授進修胡琴,也是在這年,馮少先把京劇月琴改革成符合12平均律,音域達4個8度的現代化月琴。
1959年,馮少先升任樂團首席。他現任黑龍江省歌舞劇院民族管弦樂團藝術指導,享受中國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20世紀50年代起研究月琴改革並獲得成功,使原有月琴拓寬了音域,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品,發明了多種演奏技巧,使月琴的音樂表現力得以豐富和提高。馮少先改革的現代化月琴,每根弦的定音都不一樣,品項(格子)也大量增加,音域達到4個8度,拓展得很寬;馮少先還和多位作曲家合作,產生許多月琴協奏曲和月琴獨奏曲,讓月琴作為獨奏樂器登上中國和海外許多音樂廳和大型音樂會的舞台,大學的音樂係也開設了月琴專業(專業就是台灣學系底下開設的組或主修)。

內容註

百萬雄師過大江 (月琴) / 高揚, 馮少先曲 -- 滿族組曲 : 跑南海 (三弦) ; 悠悠 (板胡) ; 莽式空齊 (打擊樂組合) / 劉鍚津曲 -- 山坡羊 (中阮) -- 皮黃印象 (京胡與樂隊) / 隋利軍曲 -- 黑土歌 (三弦彈唱與樂隊) / 隋利軍曲 -- 滿族風情 (月琴) : 上元夜 ; 火之舞 / 劉鍚津曲 --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 (月琴) : 賽馬 ; 馴鹿 ; 漁歌 ; 冬獵 / 劉鍚津曲 -- 鐵人之歌 (月琴) / 劉鍚津曲.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