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9
0
0
0

魯賓斯坦大全集, Vol. 134Arthur Rubinstein : unreleased recordings, part 1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142張CD + 2DVD,以LP黑膠封面紙套包裝
收錄魯賓斯坦在RCA時期,獨奏曲、協奏曲與室內樂等錄音室與現場錄音專輯全數收錄
音質提升,全數重新Remastering
164頁硬紙殼精美解說冊
全新內頁解說由魯賓斯坦傳記作者Harvey Sachs 撰寫
照片由攝影師Eva Rubinstein拍攝以及選錄
鋼琴家魯賓斯坦是二十世紀的傳奇,也是位十九世紀浪漫時代的遺緒。他自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過了他最想過的生活。他一生風流,年輕時熱愛巴黎的上流社交場合和名媛貴婦交往,一直拖到四十歲才願意結婚定下來。魯賓斯坦愛生活、愛女人、愛醇酒、愛雪茄,這些他都非常坦白的在他的自傳裡承認。魯賓斯坦遊戲人間的態度,也多少反映在他的音樂態度,所以他四十歲以前一直是靠著天生的才情和賣弄才華才得以在音樂界獲得一席之地。四十歲以後,他見識到霍洛維茲那精湛的技藝,加上成家,驚覺自己荒廢琴藝,才閉關精進琴藝,從一個只憑直覺和天份,搖身一變成為一代宗師。魯賓斯坦一生灌錄的唱片總時數超過一百小時,從留聲機初期一直錄到七零年代他雙眼已盲都還樂此不疲。這裡面許多曲目他多次重覆灌錄,但因為他一生風格歷經了三個階段明顯的轉變,因此三個時期的錄音都各有勝場,完全像是不同鋼琴家所為,正好可以比較。
魯賓斯坦出生於一八八七年,出生時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等人都還在世,他見過小提琴大師姚阿幸,獲他提拔到柏林求學,十三歲和柏林愛樂合奏,他的老師巴斯門下還出過貝多芬名家肯普夫,巴斯也是李斯特、布拉姆斯、姚阿幸的知交好友,因此魯賓斯坦很小就在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的朋友圈裡混,雖然他到柏林的第一年布拉姆斯和克拉拉剛好過世,但他卻從巴斯身上學到第一手傳承自李斯特的琴藝(巴斯是李氏學生,李氏是徹爾尼學生,徹爾尼是貝多芬學生),這讓魯賓斯坦早年是以彈奏德國曲目像是布拉姆斯、舒曼聞名,但他身為波蘭人的身份,讓他彈奏德國曲目在德國並無法受到廣泛認同,他很聰明地在轉往巴黎發展後,開始和近代樂派的法雅、史特拉汶斯基、魏亞羅伯士等人結交,演奏他們的音樂,找到其他鋼琴家沒有的利基,開創了他在西班牙、巴黎等地的音樂生涯。至於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舒曼這類曲目,他則一直留到自己晚年地位受到肯定後,才重新灌錄。
同樣的,魯賓斯坦早年也不是被肯定的蕭邦名家。二十世紀初,蕭邦詮釋的權威地位掌握在法國的柯爾托、波蘭的帕德瑞夫斯基、俄國的約瑟夫霍夫曼等人手裡,他們成名的早,與蕭邦的淵源深厚,魯賓斯坦出身柏林德國鋼琴學派,並沒有很有說服力的背景讓人們相信他的蕭邦具有權威地位。早年他雖然也錄蕭邦並獲得好評,但他那種客觀、陽剛式的蕭邦並不是當時的時尚,一直要到五零年代,正好樂壇由馬加洛夫一派鋼琴家開始提倡還蕭邦原來面貌的運動,剔除了浪漫派那種非常主觀、陰柔且過度扭曲的蕭邦彈奏,才讓魯賓斯坦的蕭邦獲得正視,他成為一代蕭邦名家。
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音樂中心隨著大批歐洲樂人遷移到美國,加上戰後美國經濟遠勝於歐洲,成為許多重要音樂會舉行的重鎮,尤其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和海飛茲、皮耶第戈茲基所組的三重奏,因為三人身價驚人,再加上海飛茲如日中天的地位,讓他們被稱為「百萬美金三重奏」。這時魯賓斯坦已經六十三高齡,但其實他一生真正受到肯定,卻是從這以後開始。而他許多經典錄音就完成於這之後到他退休的二十五年間。這些錄音都留在RCA,總長度有一百零七小時。
這套錄音是魯賓斯坦全集的再版,除了他經典的蕭邦錄音、晚年的重要錄音外,還包括很少再版的莫斯科現場、卡內基音樂廳現場、為以色列募款的現場音樂會、一九七六年失去視力後以八十九歲現場收音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都非常的精彩而有紀念價值。2012年是魯賓斯坦逝世三十週年紀念,這份全集錄音,就獻給這位傳奇一生、琴聲不朽的大師。
摘自 河合鋼琴-板橋 / 網站 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的由來
十九世紀末,正當浪漫樂派光輝尾韻與新思潮出現交錯之際,讓出生於1887年1月28日於波蘭洛茲(Lodz)的魯賓斯坦,能夠躬逢其盛,感受到所謂美好舊日時光的風華。三歲多的魯賓斯坦,被帶到柏林音樂院院長 – 小提琴泰斗姚阿幸(Joachim)的面前,姚阿幸看出這個小朋友有著非凡的音樂天份,鼓勵魯賓斯坦的父母好好培養這個音樂小天才,等到魯賓斯坦年紀大一些時,再來柏林。既然有了姚阿幸這般的肯定,魯賓斯坦的父母回到波蘭後,積極的讓他進行鋼琴與音樂的學習。
魯賓斯坦的第一場公開演出,是在家鄉舉行的慈善音樂會,以七歲的年紀彈奏莫札特、孟德爾頌等多位作曲家的作品。
1897年,十歲的魯賓斯坦來到了柏林,這回姚阿幸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可以接手照顧魯賓斯坦的音樂發展,於是,魯賓斯坦開始他在柏林很重要的成長之路。在姚阿幸的安排下,魯賓斯坦與李斯特的嫡傳弟子巴爾扥(Heinrich Barth)上鋼琴課,與作曲家布魯赫(Max Bruch)學理論課程,並且在姚阿幸為他募集教育經費的狀況下(姚阿幸自己還負擔了一半的費用),能夠讓魯賓斯坦接受貴族式的家庭教育,在文學、歷史、科學、藝術各方面皆有所涉略,姚阿幸對於魯賓斯坦用心栽培的程度,除了證明姚阿幸的眼光,也可看出魯賓斯坦確有超凡的表現。
於是1899年,安排魯斯斯坦在波次坦(Potsdam)的音樂會中,演出莫札特鋼琴協奏曲K.488,以及隔年末,同樣在姚阿幸的指揮棒下,於柏林舉行首演,曲目除了原先莫札特協奏曲外,還有蕭邦、舒曼的獨奏曲,與聖賞的鋼琴協奏曲。演出完畢後,柏林的樂評與樂迷們驚艷不已。
1904年在巴黎舉行首演,所到之處,魯賓斯坦皆受到盛大的喝采與成功。而魯賓斯坦視譜的天份、彈奏管絃樂譜的能力、還有為其他音樂家伴奏或是合作室內樂等,更是讓他成為很受歡迎的鋼琴家。
1937年,魯賓斯坦征服了美國樂迷與樂評,甚至連作曲家兼鋼琴家的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都到後台與他道賀。加上不久後爆發的歐戰與二次世界大戰,讓魯賓斯坦不得不像其他的音樂家一樣,避走美國,在新大陸展開演奏與錄音事業,開創新的事業尖峰,並在1946年成為美國公民。
由於自己從小受到老師們提攜以及一路走來的經驗,讓魯賓斯坦在面對年輕一輩的音樂家時,有著更開闊的胸懷與情感,親切的協助這些年輕人在音樂事業上有著更平順的道路。
時至今日,以魯賓斯坦來命名的鋼琴大賽,持續鼓勵年輕好手們有個展技的舞台,這是從1974年起於耶路撒冷成立的國際大賽。
這項大賽每三年舉辦一次,現已成為第一級國際大賽,前幾屆都是靠創辦人比斯特利斯基的私人募款。

摘要註

Collection of 142 compact discs which includes studio and live performances of various piano and instrumental music by Brahms, Tchaikovsky, Chopin, Liszt, Rachmaninoff, Debussy, Ravel, Granados, Falla, Villa-Lobos, Franck, Fauré, Poulenc, Albeníz, J.S. Bach, Schubert, Schumann, Mozart, Beethoven, Szymanowski, Milhaud, Gershwin, Grieg, Mompou, Mendelssohn, Ravel, Haydn, Prokofiev, Chabrier, Saint-Saëns, and the performer. Also includes three audio recordings of interviews with the performer by Martin Bookspan and Nathaniel Johnson.

內容註

Disc 134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22 / Saint-Saens -- Mouvement from Images I / Claude Debussy -- Quejas, o La maja y el ruisenor from Goyescas / Enrique Granados -- Evocacion from Iberia, Book I / Issac Albeniz -- Novelette in F major, op. 21-1 ; Novelette in D major, op. 21-5 ; nachtstuck in F major, op. 23-4 ; Romance in F sharp major, op. 28-2 / Robert Schumann -- Barcarolle no. 3 in G minor, op. 50-3 ; barcarolle no. 4 in G major ; valse-caprice in E flat major / Anton Rubinstein -- Canco i dansa, no. 1 / Federico Mompou --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45 / Frederic Chop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