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07
0
0
0

Israe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niversary edition, V. 7返家-以色列愛樂紀錄片全區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於1936年創立,原名為巴勒斯坦管弦樂團,1948年以色列獨立後,改名為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家祖賓.梅塔則在1981年被封為榮譽終生總監。
1936年,通過波蘭小提琴大師胡伯曼的多方奔走下,一群猶太精英音樂家基於共同的音樂理念組成樂團。當年12月26日,在巨匠托斯卡尼尼的指揮下,樂團於特拉維夫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大獲成功。1946年樂團命名為巴勒斯坦愛樂,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再正式命名為『以色列愛樂』,從此以色列愛樂便成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樂團之一,在樂史上有著「由獨奏家組成的管絃樂團」美譽。
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的建立的最大功臣,當屬歸功於布羅尼斯瓦夫.胡伯曼(Bronisław Huberman),這位波蘭小提琴家,花了三年時間說服跟尋找歐洲的75位猶太裔首席音樂家們,請他們離開“原生”樂團(中歐和德國交響樂團)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管弦樂團,對於許多音樂家和他們的家人而言,這個決定竟使他們避免了納粹大屠殺。其中一人後來說:「音樂是我們的救贖。」
1936年12月26日,胡伯曼邀請了知名的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請他擔任指揮“巴勒斯坦管弦愛樂”於特拉維夫的首演,曲目為韋伯的歌劇《奧伯龍序曲》及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在義大利法西斯跟德國社會主義的氛圍下,周圍對於該團的敵意並不低,更何況還到以色列演出,但托斯卡尼尼正義凜然的接受這個邀約,而這場音樂會也獲得如潮的好評。不只因為托斯卡尼尼,也與團內每一位演奏家的高超技藝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而該團當時的平均年齡僅25歲。“由獨奏家組成的交響樂團”,一直是該樂團的又一美名。托斯卡尼尼對這場首演也非常滿意,隔年再度前來指揮演出。
之後的數十年,是樂團開發知名度與潛力的時間,多年來被三位優秀的指揮家所強烈影響著,他們分別是:伯恩斯坦、帕瑞和祖賓.梅塔。透過該樂團的音樂會和錄音,可以體會而這個樂團個性化的深度,溫暖和激情的特色。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樂團更名為以色列愛樂樂團,並在兩年後美國的第一次巡迴演出。1957年在特拉維夫的曼恩廳落成,也成為後來的固定演奏場地,由伯恩斯坦指揮該場盛大的開幕音樂會。1948年到1949年,伯恩斯坦擔任了以色列愛樂樂團的音樂顧問,當年他年僅30歲,1986年,以色列愛樂樂團授予伯恩斯坦“桂冠指揮”的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對樂團的發展所做出的突出,這一年他已經68歲。
這部紀錄片,最動人之處莫過於是音樂家們講述他們在不同指揮下,不同年代下,聽著音樂喚起的諸多感傷,伯恩斯坦在斯各普士山演出復活交響曲,還有他們在1971年到柏林演出的過程。當年樂團是第一次在德國演出演出,以色列的國歌(Hatikvah)在第二次安可曲中悄然的登場,讓現場所有的人落淚不已。更獲得了觀眾一致的好評。
1981年也是樂團重要一個里程碑:樂團首度演出了華格納作品。這在觀眾席跟樂評上引起陣陣的討論與漣漪。當年的指揮家是祖賓.梅塔,他想要做的,無疑是期許全場聽眾能陶醉於古典音樂之美,讓音樂成為化解戰爭與仇恨的橋樑。而梅塔也不斷的帶團已音樂真正落實國際外交跟族群融合,這種氣度跟抱負,也讓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成為以音樂傳遞和平信息、打破政治因素限制的象徵樂團。
本紀錄片導演亞諾什達瓦斯,出生在智利聖地亞哥,作為一個獨立的電視導演,他使用了大量的歷史片段跟錄音,來增添故事的真相。如晚年雙眼失明的魯賓斯坦為了以色列與埃及發生的「六日戰爭」,還是挺身而出與以色列愛樂錄製了他生平最後一張專輯的絕響畫面,希望傳達和平的訊息。
這些前後任樂團成員的描述,使我們突然的發現,以色列愛樂管弦樂團的歷史,不僅是一個艱辛或琴藝高強的樂團而已,它也一如以色列歷史般的充滿著故事,更充滿著音樂的超越與人道關懷。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