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68
0
0
0

蕭邦馬厝卡舞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網站
法國鋼琴家提貝岡五歲起習琴,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1992年畢業時拿到一等獎,那時候他才16歲。提貝岡奪得許多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998年巴黎隆-提博大賽冠軍得主。提貝岡成為Harmonia Mundi的藝人,先後發行巴哈與蕭邦的獨奏作品專輯,樂評對他的蕭邦作品推崇至極,「能帶出蕭邦音樂裡一切應有的詩意、火花及音色──蕭邦本人就是像他這樣演奏。」
摘自 上揚唱片 網站
問:談談這個企劃的由來吧
提:1999年蕭邦逝世150週年時我設計了一套曲目,當時的想法是希望以綜觀的方式來呈現他的作品,配上數首代表性大型作品加上馬厝卡舞曲,按照作曲時間排列成串。所以十年後我自然就把重心縮小放在蕭邦不同時期的三首作品,搭配我挑選過的大量馬厝卡舞曲。
問:為何會想要特別強調馬厝卡呢?
提:我最早接觸的蕭邦作品之一,是來自講述蕭邦生平的有聲故事書:馬厝卡Op.68 no.2 講述他對故鄉的思念,這種哀愁經常出現在他的音樂之中。我認為透過結合即興、懷舊和感嘆生命苦短的馬厝卡能呈現蕭邦個性中最私密的一面。藉由創作這些簡短小品他得以和祖國的根源心靈相通;唯一能證明的就只有他內在的音樂。儘管所有馬厝卡的基礎都是千篇一律由簡單的結構、附點節奏或是將重音改放在第二、三拍等等所構成,我還是認為探究蕭邦層出不窮的靈感是相當令人著迷的事情。
問:你是怎麼決定要挑選哪幾首?
提:當我在探索這51首作品時,有一部分我沒有接觸過,另一部份則是那些我以為再熟悉不過的經典,藉此機會我再度發現它們的美好,現在這些已經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樂。蕭邦創作馬厝卡舞曲的時間橫跨1830-49年這段成年後的歲月。第一批(opp.6和7)強調流行元素,之後的op.59、op.68 no.4 卻出現和他所處的法國文化圈相反,前所未見的精緻化和聲。蕭邦讓本來屬於民間舞曲的馬厝卡,逐漸蛻變成剖析內心自白的音樂,這些特色已經和原本的馬厝卡大不相同,這類樂曲也成為他自由揮灑創意的最佳方式。
問:那關於專輯內三首主要作品呢?
提:這三首分別代表了蕭邦生命中的某時期。猛烈的詼諧曲總是讓我感到衝擊,從第一組和弦便緊抓著你不放絲毫沒有鬆手的打算,一直持續到神聖莊嚴的「聖誕歌曲」出現(註:此處採用波蘭的聖誕歌曲「睡吧聖嬰」),簡樸的形式中卻能顯現卓越。夜曲可以看到旋律對蕭邦來說是何等重要,他讓演奏家得以盡情發揮展現鋼琴抒情狂熱的潛在性格。他堅持所有他的學生都必須練習歌唱,才能瞭解如何分句、線條的行進方向和收放的時刻。波蘭幻想曲是相當特別的作品。和馬厝卡舞曲是截然不同的兩端,他有辦法讓整體架構的力量和即興感兩者之間達到匪夷所思的平衡,在錯綜複雜和私密性之間也是如此。開頭的和弦就提醒聽眾「準備來一場非比尋常的旅程吧」。如果我只能擁有蕭邦的一首作品,那一定是這首降A大調波蘭幻想曲,喔對,這也是他相當喜愛的調性。對我來說,這首樂曲就是他的化身。

內容註

Mazurka, op. 68, no. 2 in A minor (2:37) -- Mazurka, op. 6, no. 3 in E major (2:05) -- Mazurka, op. 7, no. 1 in B flat major (2:30) -- Scherzo, op. 20 in B minor (9:21) -- Mazurka, op. 17. No. 2 in E minor ; No. 4 in A minor (1:50; 4:23) -- Mazurka, op. 24. No. 2 in C major ; No. 4 in B flat minor (2:24; 4:52) -- Nocturne, op. 48, no. 1 in C minor (6:17) -- Mazurka, op. 56, no.1 in B major (4:31) -- Mazurkas, op. 59 (10:00) -- Polonaise-fantaisie, op. 61 in A flat major (13:23) -- Mazurka, op. 63, no. 3 in C sharp minor (2:08) -- Mazurka, op. 68, no. 4 in F minor (3:47) / Chop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