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99
0
0
0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Faust

館藏資訊

摘自 開眼電影 網站
2011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影片,本片改編自德國文豪歌德經典鉅作【浮士德】,由俄國大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繼希特勒、列寧、日本天皇後,探討權利本質的「權力系列」四部曲最終完結篇。
魔鬼與上帝的賭局展開之後,浮士德的命運從此墜入無垠無涯的慾望與誘惑之中。
對生命熱愛喜好反覆沉思的浮士德,渴望追尋生命的極致意義,他透過解剖身驅尋找靈魂而究問生命的啟始。料想不到暗黑之中的魔鬼,竟選上埋首學問的浮士德,讓他看盡生老病死的同時伴隨一位猶如天­使的少女,以純潔的肉體不斷誘惑著他。當無止盡貪婪的魔鬼向他提出了一個極其華麗誘人的典當交易時,搖擺於地獄與天堂的浮士德,人生從此有了驚天動地的轉變...
《創世紀》俄國大師蘇古諾夫改編文豪歌德同名經典,以歐洲象徵人物浮士德,出賣靈魂給魔鬼以取得權力為故事藍本,於水火同源的絢麗冰­島拍攝,並以迷離優雅的攝影風格,加上他一貫深刻思考及華麗構圖,打造出宛若詩意油畫與哲學靈性掙扎的旅程。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關於電影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為蘇古諾夫「權力四部曲」最終章,前三部影片分別藉由20世紀的歷史當權人物;《希特勒末日》的納粹元首希特勒、《遺忘列寧》的共產革命領袖列寧、《太陽》簽訂二戰敗戰條約的裕仁天皇,揭開權力巔峰下的荒謬與衰敗。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則轉向文豪歌德筆下的虛構文學人物,以自身獨到觀點拆解原著,直探欲望及人性的本質。全片遠赴冰島拍攝,將水火同源的優美地景化為嚴酷的地獄,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黑影家族》奧斯卡提名Bruno Delbonnel掌鏡的攝影,創造出朦朧迷離的浮世繪,搭配源於荷蘭繪畫的精美場景與服裝設計,讓影片彷彿是一幅會動的古典油畫,優雅絢麗中卻又帶著一絲冷酷。影片甚至還獲俄國強人總理普汀資助,更添權力與藝術的討論。
“我的作品不是有關神與上帝,而是有關人類自己,講述他們一些特殊的個性。人類面對自己的殘忍,雖然努力想要說服自我,卻終究很難。” - ──蘇古諾夫
浮士德的故事源於十六世紀德國的民間傳說;他是名孜孜矻矻、博學強記的學者,某天他望向鏡子,發現自己已是一個風中殘年的老人,後悔的他與魔鬼進行了一項交易,用靈魂換取青春與享樂。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做了無數的改編,包含音樂、戲劇、小說,最著名的是德國大文豪歌德創作的詩體悲劇,歌德窮其一生,花費畢生心血寫就之巨著【浮士德】不僅是其代表作,更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並列為歐洲四大經典文學。
浮士德的傳說亦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最著名有德國默片大師穆瑙1926年的默片版本,以及捷克名導斯凡克梅耶結合偶動畫創作之1992年版本。
聞天祥影評 --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2012年剛出爐的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影片【聖殤】(金基德導演)都已經下片了,2011年得主【浮士德─魔鬼的誘惑】(Faust)才終於姍姍來遲。不過,好電影沒有什麼「保存期限」就是了。
對大部分觀眾而言,本片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算是陌生的名字。九0年代,金馬影展率先介紹他的【呢喃語頁】(Whispering Pages,1994),並未引起太多討論。直到世紀初的【父子迷情】(Father and Son,2003)、【創世紀】(Russian Ark,2002)先後被片商引入國內,加上台北電影節因製作俄羅斯專題而選他當焦點導演,終於讓影迷完整看到【希特勒末日】(Moloch,1999)、【遺忘列寧】(Taurus,2001)、【太陽】(The Sun,2005)這個之前被稱為「獨裁者三部曲」,現在又和【浮士德─魔鬼的誘惑】合稱為「權力四部曲」等代表作。
「浮士德」是個在西方不斷被取材與詮釋的主題。我個人最喜歡捷克導演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1994年結合真人與大型木偶演出的【浮士德】,它是少數擺脫原著桎梏又直指靈魂與魔鬼的有趣詮釋。蘇古諾夫的【浮士德】乍看之下好像忠於原著,其實不然。
首先,約翰納斯裁爾(Johannes Zeiler)飾演的浮士德,並不是個老學究,而是個中年的未婚男子、一個從解剖人體當中尋找靈魂所在的教授。他並未要求什麼至高無上的力量,也不見得那麼高貴。而魔鬼呢?他也有個世俗的身份:當鋪老闆。此角由創立知名肢體劇場「DEREVO」的安東亞達辛斯基(Anton Adasinsky)扮演,光頭精瘦的他,沒有飛天遁地的輕靈無蹤,反而穿戴起龐大糾結如腫瘤增生的身體,不但在一場泡澡戲裡坦露醜態而被嘲笑,小小的陽具甚至移了位掛在屁股上方而活像根迷你的尾巴。兩者會相遇,貧窮、飢餓反而是最簡單的理由。浮士德付不出錢給搬運大體的工人,甚至從父親那裡也得不到吃食的飽足,所以走進當鋪。
但他還在路上阻止了想搶小販麵包的惡徒,是道德光芒的綻放嗎?然而當他走進魔鬼的圈套,間接成了殺人犯;而受害者姊姊又是他愛慕的對象,要怎麼既不欺騙她,又能夠得到她?是人性,教人見義勇為;也是人性,教人靠近魔鬼。愛情與慾望的煎熬,令他終於主動提出請求,也簽下契約,用靈魂與魔鬼交易。問題是:他確定靈魂的存在嗎?有趣的是,蘇古諾夫繼片頭呈現被拿來研究的屍體已然變色的陽具、中間則有魔鬼入浴露點的畫面,到後來也從浮士德的視角,讓鏡頭遊走在少女的肌膚與下體之間,肉身與性靈的辯證,不斷地出現。
這讓我想起:蘇古諾夫鏡頭下的希特勒,曾經想要征服死亡卻失敗了;改變人類歷史的列寧,晚年被軟禁在不知名的別墅痛苦呻吟,還得接受形而上、死亡根本無法被證實的觀點;日本天皇則詰問自己的身體和別人有何不同,神裔是否只是凡人的謊言?加進虛構的文學人物浮士德,慾望、疾病、妄想與死亡,應該是比權力更揮之不去的貫穿命題。
【浮士德─魔鬼的誘惑】採用如今少見的銀幕比例(1.37 : 1),還不時出現變形鏡頭的運用,以及特殊的打光方式(尤其是讓女主角臉龐沐浴在光線中的魔幻時刻),這些異於尋常的視覺風格,配上蘇古諾夫反高潮的敘事手法,無疑是對觀眾的挑戰,也可能是啟發。

摘要註

A version of the German legend in which a man sells his soul to the devil in exchange for knowledge.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