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0
0
0
0

阿格麗希與她的朋友全區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瑪塔·阿格麗希(西班牙語: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是一位來自阿根廷的鋼琴家。由於她對媒體和公眾場合的厭惡,使她大部分時間都保持遠離大眾的注目焦點;她很少接受訪問,因此,她和其他同等級的鋼琴家相比,也許並不是那麼知名。儘管如此,她仍廣泛地被肯定為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
阿格麗希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並於三歲開始學習鋼琴。在她五歲時,她受教於文欽佐·斯卡拉穆扎,這位老師帶給她的影響是抒情性和感情的加強。她八歲時有了第一場的音樂會,曲目為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
阿格麗希全家於1955年時搬到了歐洲,她受教於奧地利的弗里德里希·古爾達。之後,她又陸續受教於斯特凡·阿斯克納塞及瑪麗亞·庫爾奇奧。1957年,阿格麗希16歲時,在三個星期之內連續贏得了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以及布梭尼國際比賽。在布梭尼國際大賽時,阿格麗希遇到了米開朗傑利,之後當她二十歲遇到藝術生涯的危機時就曾向他求教。
阿格麗希贏得1965年於華沙舉行的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其中贏得比賽的關鍵是她在演奏蕭邦的C大調練習曲(Op. 10, No. 1)時大膽自信的演奏。次年,她舉行了她在美國的首演,出現在林肯中心的偉大演奏家系列中。
同年,她錄製了第一張唱片,曲目有蕭邦、布拉姆斯、拉威爾、普羅科菲耶夫及李斯特的作品。數年之後,她又錄製了蕭邦的第三號奏鳴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Op. 53)以及其他小作品。她的演奏技巧被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可比擬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的確,她早期的錄音(十九歲時)同時是她比賽時的主力作品,例如普羅科菲耶夫的《觸技曲》以及李斯特的《第六號匈牙利狂想曲》至今仍是這些曲目的標竿詮釋。雖然有一些批評指出她的演奏帶有過度誇張力度和速度,她的演奏仍然具有她的獨特熱情和音色。
摘自 博客來DVD館網站
無疑地,瑪莎.阿格麗希是當今樂壇地位最高的鋼琴家之一,身為20世紀樂壇傳奇的阿格麗希,1941年出生於阿根廷,父親是外交官,為了從小即展現音樂才華的小瑪莎,1955年全家移居歐洲,因而結識影響一生的偉大恩師~鋼琴家古爾達。
1957年,甫16歲的阿格麗希在三個星期之內獲得兩項重要鋼琴大賽金牌:日內瓦國際音樂賽及布梭尼音樂大賽,不久遇到他的第二位恩師~米開蘭傑利,雖然一年內只見米氏四次,阿格麗希承認,米開蘭傑利對他的在音樂思考上的影響仍相當巨大。
1965年,年方24歲的阿姬,獲得舉世注目的第七屆波蘭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三個大賽首獎加身,地位達到空前高峰。阿格麗希率性的性格反映在其音樂中,她的音樂中音樂性凌駕一切,充滿火熱個性的演奏及出色的外貌讓她音樂會一票難求,不過阿姬以往臨時取消音樂會的作為也讓樂迷又愛又恨,不到最後一刻她步出舞台之前,聽不聽得到她的彈奏都很難說。
近年來阿格麗希不再舉行鋼琴獨奏會,開始持續演出室內樂作品;其實室內樂阿姬以前也是經常演出,這份1982年在慕尼黑的珍貴現場錄影,收錄與弗萊瑞、艾可諾莫及大提琴家麥斯基的演出,是一份值得收藏的珍貴錄影。

摘要註

A concert from the Munich Klaviersommer 1982 featuring Martha Argerich, Nelson Freire, Nicolas Economou and Mischa Maisky.

內容註

Estampes / Claude Debussy ; Nouvelles etudes no. 25, 26, 27, op. post 1-3 ; Scherzo no. 2, op. 31, B-flat minor / Frédéric Chopin -- Suite no. 2, op. 17 / Sergei Rachmaninov ; La valse / Maurice Ravel -- Piano sonata for four hands in D major, K 381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Fantasy pieces 1, 2, 3 op. 73 / Robert Schuman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