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36
0
0
0

華麗年代3區 ; 中英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開眼電影 網站
本片改編自獲獎無數的百老匯音樂劇,並可以說是向義大利導演費里尼致意的電影。而這齣音樂劇當年也由電影獲得靈感,此次等於繞了一圈又改回電影,故事主要敘述某個知名導演的中年危機。本片交由翻拍《芝加哥》電影版大獲好評的導演勞勃馬歇爾執導。
才氣縱橫的大導演(丹尼爾戴路易斯 飾),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瓶頸,於是他試圖找出原因,才逐漸發現伴隨他的摯愛女人們,成了他創作靈感上最大的衝突。
他最敬愛的母親,高貴的繆思女星克勞蒂亞,優雅的老婆露易莎,性感的情人卡拉,甜美的女記者史戴芬妮,心靈導師的密友莉雅,和幼年性啟蒙的妓女莎拉吉娜,成就了他的人生,這七個最愛的女人,在他的事業顛峰與低潮,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試圖釐清他和她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在這個華麗絢爛的年代裡,她們是他最甜蜜的負荷和羈絆…。
《華麗年代》的設計
為了讓觀眾從電影體驗到《華麗年代》,勞勃馬歇爾希望他們看到道地的義大利電影,看著古多開著淺藍色的Fiat Alfa Spyder穿梭在1960年代的現代派時髦街道 ;隨著男主角的綺想飛舞,看著他如何擺脫創作低潮,開創未來。
勞勃馬歇爾與其情人編舞家兼製片約翰狄盧卡找來當年《芝加哥》與《藝伎回憶錄》的夥伴,其中包括兩度奧斯卡得獎者的美術設計約翰梅爾(John Myhre)、服裝設計師柯琳艾特伍,以及金獎攝影指導狄昂畢比。
這三人很開心能再度搭檔,尤其這部電影又是描述對電影的熱愛與電影的美。狄昂畢比說,「如果說《芝加哥》的舞台是我們的遊樂園,那麼《華麗年代》的拍攝過程就是我們大展身手之處。」
約翰梅爾也表示,「講述拍攝電影的電影已經夠叫人興奮,但是勞勃馬歇爾要拍攝關於拍攝電影的音樂劇,更令我們雀躍。馬歇爾只要告訴我們,『片中必須要有轉變,觀眾得看到古多的世界有所改變,』我們立刻開始擬出大方向。」
幕後團隊將設計元素分為兩大領域:古多在羅馬的複雜現實生活,以及他希望可以放鬆身心的奢侈美療中心;另一個則是活躍的想像世界。後者完全在電影城某個未完工的攝影棚––這是古多創作焦慮的來源––拍攝,而且攝影棚完全轉換成大不相同的世界。
梅爾解釋,「我們第一次看到攝影棚,便決定要在真正的片場拍攝,因此我們選上英格蘭的謝伯頓片場(Shepperton Studios)的H攝影棚,這個地方很適合當成費里尼當年在羅馬電影城的五號攝影棚。馬歇爾一直要我們強調攝影棚就是古多生命的精髓,無論成敗都是在片場。場景設計方法就如同設計劇場;燈光位置都必須先決定,也要安排舞者的空間。最大的挑戰就是舞台必須改變十次,有時隔天就得大變身成不同的想像世界,可能是『富麗秀』,可能是海灘,可能是1960年代的迪斯可舞廳,可能是羅馬廣場等;創造出每個場景的挑戰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設計團隊發揮最大潛力,「每個舞台正立面都先設計好,才能配合不同的曲目,而且也能改裝成另一個模樣,供作其他用途,」梅爾解釋。
有些跳舞的段落需要大量裝備。「例如潘妮洛普克魯茲表演的曲目,馬歇爾就希望她從80呎長的粉紅色布幔上滑下來,」梅爾說。「這是極大的挑戰,因為佈景必須相當安全,才能讓她反覆表演。最後我們用輸送帶當成部分的粉紅色布幔,然後在她跳到一半的時候,可以滑落到8呎大的鏡子上。」
攝影指導狄昂畢比最初的靈感來自義大利電影私密又活潑的美學,尤其是創造出許多大師的1960年代––從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帕索里尼到貝多魯奇;然後再創造出這部電影的獨特風格。「義大利電影在我喜歡的電影中向來佔有一席之地,」畢比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馬歇爾與我看了許多作品,但是我們從來不想模仿費里尼,也決定絕對不是重拍他的作品。我們只是參考他的電影,並且向他致敬。《華麗年代》在視覺設計與風格方面,都是獨樹一格。這部電影結合電影與舞台劇的元素,而且只要與馬歇爾合作,這些元素似乎都能巧妙地融合。」
畢比說,「關於如何取景,燈光如何安排,我們都討論了相當久。在燈光方面,我們決定延用《芝加哥》的作法,採用舞台劇的元素詮釋出虛幻世界的歌舞表演。我們不斷尋找空隙,看看哪個段落適合將舞台改裝成全然的想像世界。」
「因為同樣的空間必須不斷地變化,」畢比強調,「我們必須想出如何保持新鮮感,不要只是不斷重複同樣手法。」
關鍵在於燈光,但是移動攝影機取景也很重要。「拍攝歌舞段落時,馬歇爾與我都很重視攝影機的移動調教,」畢比指出,「也很重視要捕捉到所有動作。馬歇爾喜歡一鏡到底,演員與舞者才能掌握步調、節奏,但是我們又希望畫面看起來活潑。所以片場一定要有軌道車、吊臂、軌道,但是拍攝時又不能干擾歌舞表演。」
服裝設計柯琳艾特伍也從1960年代的現代派義大利電影入手,再以自己的風格詮釋。「我們看了許多義大利電影,」她說,「自然也影響本片的風格。但是《華麗年代》也有超現實部分,因此我們刪除當年乏味的設計,只留下最性感的元素。」
艾特伍的設計也配合編舞,必須讓演員自在地跳舞。「設計服裝前,我先觀賞馬歇爾與約翰編的舞步,再根據那些曲目的需求設計服裝,」她說。「服裝不能有一絲差池,所以我們得與大批女演員密切接觸,來回修改。」
至於丹尼爾戴路易斯的服裝,艾特伍說,「丹尼爾和我很早就先共度一天,我們一起去逛街,捕捉古多服裝的靈感,想像他可能穿哪些西裝、鞋子,又會有什麼風格。我們後來選上優雅的黑色絲質套裝,那套服裝散發出一代大師的丰采。古多的服裝設計有個難處,因為這個角色並不關心流行,但是他的衣服必須符合他所追求的美感。」
艾特伍在本片中可以大展身手,服裝樣式從歌舞女郎的緊身衣到時髦的外出服兼而有之,而且她要打理的角色非常多元,有妓女,也有服裝設計師。
柯琳艾特伍用了一百多萬個施華洛世奇水晶,裝飾三十六件戲服。《華麗年代》用了22種顏色的31種水晶,務使每個角色都閃閃動人。施華洛世奇國際傳播部副總裁娜狄亞施華洛世奇(Nadja Swarovski)表示,「施華洛世奇很榮幸能與柯琳合作,創造出《華麗年代》的動人戲服。本公司有幸能提供水晶,妝點本片的美麗演員,這些閃亮藝品更能襯托柯琳設計服裝的精湛手藝。」
本片的化妝、髮型設計是奧斯卡得主彼得金恩。他從未與馬歇爾合作,卻能立刻明白導演的要求。「本片的最大挑戰就是呈現出1960年代的氛圍,卻又不因此而畫地自限,」他說。
金恩補充說明,「馬歇爾明白表示,他要『新浪潮』風格,就是碧姬芭杜、克勞蒂雅卡汀娜的風貌。我們認為那種『剛起床』的模樣遠比當時英、美的流行更性感。我們並未特別模仿哪部電影,卻看了許多圖片尋找靈感。我們看了數百種風格,最後終於為每個角色找到特定樣貌。」
在倫敦片場拍攝結束之後,演員與幕後工作人員則移師費里尼作品的誕生地,亦即羅馬的辛奈西塔電影城,以及義大利電影常取景的威尼托大街(Via Veneto)的波波洛廣場,以及海邊城鎮安其奧(Anzio)。
辛奈西塔電影城是歷史悠久的片場,當地氣氛感染了所有人。電影城創立於1936年,當初獨裁者墨索里尼打算以此地拍宣傳影片(口號則是「電影是最有力的武器」。)這個電影城在戰後蓬勃發展,成為許多經典大作的發源地,例如《暴君焚城錄》、《賓漢》、《埃及豔后》、《教父第三集》、《英倫情人》、《紐約黑幫》等。
羅馬在1950、1960年代,已經成了「台伯河畔的好萊塢」,吸引全球知名導演到樹影婆娑的塔斯可拉納大道(Via Tuscolana)拍片。
「對喜愛電影的人而言,在辛奈西塔電影城拍片都會覺得很興奮,」約翰梅爾說。「初次進入片場大門就讓人覺得人生有所改變。世上沒有其他片場可以相提並論,你會覺得自己進入歷史,在古老的紅褐色建築環繞之下,進入1960年代的電影高峰時期。我們拍了前門,又稍微改裝,好讓大門回復當年的風貌。他們也讓我們重新粉刷五號片場,這點讓我們很興奮。」
既然抵達羅馬,工作人員便趁機拍攝當地美不勝收的風景。「我們希望捕捉《甜蜜生活》時期的羅馬,」梅爾指出。「我們在威尼托大道的羅馬競技場與羅馬廣場取景。」
拍攝團隊也往南拉到一小時車程外的安其奧––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登陸地點,他們在當地拍攝俯瞰大海的前賭場,捕捉當年的華麗氛圍。《華麗年代》有許多重要場景都在那棟建築物中取景,例如古多與紅衣主教共浴的想像;例如「ITALIA」的後製公司;例如某場晚宴;古多希望得到充分休息所前往的美療飯店,入口與大廳也在此拍攝。
其他外景地點還包括山丘小村蘇特里,攝影大隊在這個離羅馬車程一小時的地點待上兩晚,拍攝丹尼爾戴路易斯與妮可基嫚的某段對手戲,該片段始於英國的謝伯頓片場,在此劃下句點。
本片請到奧斯卡最佳剪接獎得主克萊兒辛普森(《殺戮戰場》、《為愛朗讀》),以及入圍艾美獎的懷特史密斯(《東尼班奈特/ 世紀星讚演唱會》)。
製片普拉特表示,「馬歇爾要求所有人全力以赴。他非常細心,所有細節都逃不過他的法眼。這點也可以用來形容編舞的約翰狄盧卡、攝影史導狄昂畢比、美術設計約翰梅爾、服裝設計柯琳艾特伍以及負責剪接的辛普森與史密斯,這種氣氛也感染到每個演員。本片所有工作人員都覺得彼此是共生共榮,每個人都必須發揮最大潛能,不但希望拿出十分實力,也都做到最好,因為這個故事值得眾人的付出。如同古多康提尼所言,你永遠不知道電影會變成什麼模樣。攝影團隊、演員、設計師、剪接人員都各自努力,但是呈現在觀眾眼前時,才是最神奇的時刻。」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