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717
2
0
0
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 : 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 邱坤良著.
- 作者: 邱坤良
- 其他題名:
- Performance space and sacred Space, audiances and believers : anthology of theatre and ritual in Taiwan
- 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
- 台灣戲劇與儀式論集
- 出版: 臺北市 : 北藝大, 遠流 2013[民102]
- 主題: 戲劇史. , 劇場藝術. , 文集. , 臺灣.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BOOK/E009694.htm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0398953 (平裝) :: 新臺幣450
- 一般註:含參考書目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121814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戲劇緣起於人類生活,東西方皆然。源頭來自希臘的西方戲劇,千年來隨著劇場發展與近代人文思潮,從儀典、休閒娛樂到人類心靈探討與政治、社會議題的批判,舞臺的藝術風格加重,在戲劇主題意識、表演形式與內容各方面,更加多元化,相對地,劇場中祭儀的部分愈來愈不明顯。 臺灣的戲劇傳統源自中國,但未曾經歷中國戲劇史的宮廷劇場與勾欄茶樓式的商業劇場,文人家班的戲劇活動也極罕見,卻也突顯臺灣戲劇的庶民性格,及其以社群祭儀為中心的演出生態,臺灣史上的戲劇活動基本上是儀典的一部分,多為聚落民眾作為報賽田社或生命禮俗的媒介。從十七世紀後期以降的三百年間,一切民間社會活動「無不先以戲者」,整個沉浸在「里巷靡日不演戲」、「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處處是劇場的氛圍,臺灣成為演戲之島,也是一個儀式性濃厚的宏觀舞臺。 戲劇表演者有職業演員、業餘「子弟」,也包含道士、法師、釋教沙門的表演,後者所牽涉的戲劇活動有兩層意義,其一係道士、法師展現科儀中的戲劇元素,再則是道士、法師以「子弟」的身分,出現於民間子弟團的活動中。不論是戲臺、道場,戲劇演員與道教、釋教的表演,皆有觀看者,他們同時扮演看戲的觀眾與道壇科儀的信眾,一方面接受儀式的象徵意義,再方面也藉看戲獲得身心調劑及與家族、里鄰交流與整合。
資料來源:
Google Book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