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08
0
0
0

馬勒 第3號交響曲3區德英法西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 網站
從演奏時間來看,馬勒的第三號交響曲是他所有交響曲作品中最長的一首。全曲共有六個樂章,每個樂章附有標題:1. 牧神甦醒,夏天來臨,2. 草原上的花兒告訴我,3. 森林動物跟我說,4. 夜晚對我說,或者人對我說, 5. 天使的國度,6. 愛對我說。此曲編制相對龐大,還加入女低音獨唱、兒童合唱與女聲合唱。馬勒向來嚮往大自然,這首在史坦巴哈山莊之家完成的第三號交響曲,同時也受到尼采哲學的影響,表現生命源起、人與天地、宗教信仰等關係,不僅情感豐沛,內容亦充滿深刻的哲思。
這是2007年夏天,由指揮家阿巴多率領目前擁有超高人氣的琉森節慶管弦樂團共同演出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實況,琉森節慶樂團的團員堪稱夢幻組合,每次演出不僅精彩十足,魅力無限,而且獨一無二。這是阿巴多第三次留下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演出紀錄,顯得更加內斂深沉,特別是曲終的瞬間全場以靜默取代掌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即使無法親臨現場,也能透過實況的DVD,感受現場令人擊節讚賞的動人時刻。
摘自 天下雜誌 網站 一代指揮大師阿巴多辭世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達茲(Stanley Dodds)認為,在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指揮下演奏,就像是親見大師馴服一股狂野的力量。2014年1月20日,這位大師在差點被胃癌奪走性命8年後辭世。
阿巴多於1933年生於米蘭音樂世家,在1968至1986年間擔任斯卡拉大劇院的音樂總監並建立了國際名聲,隨後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到了1989年,他獲選為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而那可說是全世界最具聲望的音樂職位。
倫敦的樂團經理人帕洛特(Jasper Parrott)指出,柏林愛樂選擇阿巴多時,讓許多音樂界的人士鬆了一口氣,因為柏林愛樂原本有可能會選一個在德語世界更具商業吸引力的人。確實,雖然阿巴多熱衷於指揮莫札特等標準曲目,更以詮釋馬勒和布拉姆斯聞名,但他一直是個20世紀作曲家的支持者。帕洛特表示,阿巴多不想困在小框框裡,他在斯卡拉大劇院所引發的緊繃,部分即起因於他想演奏更多非義大利曲目。
斯卡拉大劇院的小提琴手思嘉維(Ernesto Schiavi)回憶道,他們曾演奏過荀白克、魏本、斯特拉文斯基,那在當時的米蘭就像是革命一樣。此外,阿巴多不但為米蘭帶來更多元的音樂,還創立了許多新的交響樂團。
資深藝術總監畢斯卡迪(Massimo Biscadi)認為,阿巴多是義大利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而對年輕指揮家來說,他也是個非常棒的導師。當然,偉大指揮家的最重要特質,就是他激發他人靈感的能力;達茲解釋道,阿巴多知道如何利用自身造詣,讓人演奏出意料之外的成果。
摘自 風傳媒 網站 向天借來13年 阿巴多謝幕 / 焦元溥
隨著去年(2013)訪日訪美行程取消,為他成立的莫札特樂團(Orchestra Mozart)也暫停運作,這令人難過的消息終究還是逃不了:廣受喜愛與尊崇的指揮大師,曾任史卡拉與維也納歌劇院總監,倫敦交響與柏林愛樂音樂總監的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2014),在今天(一月廿日)離開我們,享壽八十歲。
提到阿巴多,不得不佩服他真是全方面的指揮:自家義大利歌劇卓然有成,德奧樂派也有精深詮釋,不但法國、俄國、東歐以至現代、當代作品全有傑出成就,就連古樂演奏他也多所涉獵,在晚年提出截然不同的音樂思考。而若論及協奏曲目,阿巴多更足稱最偉大的合作高手。他總是細心了解獨奏家的詮釋意念,盡心盡力配合演出。儘管成就輝煌且地位崇高,他卻絕不強加個人意志,實是指揮家中的異數。想想看,若不是阿巴多,還能有誰能和桀驁不馴的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合作愉快—那可是連卡拉揚都不甩的鋼琴家啊!
如此不凡成就,既來自謙沖隨和,也出於篤實認真。大提琴家鄺特(Ludwig Quandt)升任柏林愛樂大提琴首席時,照理樂團要為他安排一場演出,而鄺特選了自己最愛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阿巴多不喜歡蕭士塔高維契,也從來沒有指揮過這首曲子,問我可否換成第一號,至少他比較熟悉。」鄺特來台演出時曾如此回憶:「但我說我就是喜愛第二號。阿巴多最後也就為我學習,沒有要我更換曲目。我們那場演出,也是他唯一一次指揮蕭士塔高維契《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即將在三月(201403)要和呂紹嘉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的鋼琴名家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曾和阿巴多一同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第二、三號鋼琴協奏曲,對他的認真印象尤深。「他有一本筆記本,上面記錄了他指揮過的所有曲子之時間、地點、合作樂團,以及排練與演出的心得和反省,務求下一次演出能比上一次更好。我們合作的拉三是他第二次指揮此曲,前一次則是他指揮倫敦交響為貝爾曼(Lazar Berman)協奏。他在排練前不但認真讀譜,還把當年的筆記細心研讀,思索之前的優缺點。柏林愛樂在卡拉揚時代幾乎沒有機會演奏拉三,對此曲可算相當陌生,樂團又只給一次排練。阿巴多則堅持加排,並找我私下多作了三次排練。能與這樣用心的指揮合作,真是演出者的幸福啊!」
阿巴多就是如此。雖然個性並不溫吞,生活也頗有色彩,但論及音樂,他總是默默耕耘而不耍花招。在卡拉揚之後接下柏林愛樂總監,想當然耳不是容易事。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則是樂團在卡拉揚辭世後也出現退休潮。老團員紛紛離職,也將他們以多年積蓄投資的名貴樂器帶離柏林愛樂,樂團聲響變得尖銳刺耳。面對外界諸多質疑,阿巴多淡定處之,仍以他的步調訓練磨合,最後幫助柏林愛樂成功轉型,也讓這名團發出屬於「他們的」,那厚實豐潤的「阿巴多之聲」。當他婉拒樂團續約,柏林上下一片罵聲,痛責這義大利人不識抬舉。阿巴多不做任何解釋,靜靜承擔所有批判,之後眾人才知那竟是胃癌危急。或許真要失去才知珍惜。當他卸任時,柏林各界盛讚這是偉大藝術家、卓越領航人。畢竟回頭一望,在他的世代,阿巴多的確是翹楚中的翹楚,卡拉揚之後最適合的接班人。
很可惜,阿巴多始終沒有來過台灣。紀念這位指揮大家最好的方式,或許仍是欣賞他的諸多錄音。義大利歌劇中他的羅西尼和威爾第尤其出色,而我很慶幸他和柏林愛樂錄下後者的《法斯塔夫》與《安魂曲》。一喜一悲,那是威爾第的至高人性體悟,也是阿巴多的圓熟詮釋智慧。在德奧曲目方面,他的貝多芬和馬勒都極為卓越,後者更是二十世紀後半至今不可或缺的經典。與柏林愛樂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則仍有卡拉揚時代的音色美學,是迷人也感人的紀錄。阿巴多的華格納和理查史特勞斯錄音不多,但所留下的都是珍品,包括後者艱深至極的《艾蕾克特拉》(Elektra)錄影。他的協奏曲真是出色,和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與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的多年友誼更使音樂加溫,一起創造太多傳世名演。而在諸多作曲家中,我個人私心偏愛阿巴多的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認為他是對這位作曲家貢獻最大的指揮巨匠。我有信心,大師若天上有知,應當也會稱讚這個選擇吧!
何其有幸,我曾聽過阿巴多現場指揮,包括兩次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親自感受他非凡而誠懇的舞台魅力。聽到大師逝去,我其實沒有太多傷感:他能從胃癌死裡逃生,頂尖絕藝益發精進,又多留下諸多不朽詮釋。這向天借來的十三年,已是愛樂者求之不得的福分。就讓我們記得他的音樂,記得阿巴多。

摘要註

"Claudio Abbado has set new standard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ustav Mahler's works. With his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an exclusive ensemble of hand-picked orchestral musicians and exceptional soloists, he here continues their highly acclaimed cycle on DVD with a breathtaking recording of the Third symphony"--Contain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