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滿徹 環譙/Crest 1000
- 題名: Orchestral works. IV / Toru Takemitsu.
- 作者: Takemitsu, Tōru 1930-1996.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Selections
- Orchestral works.
- Orchestral works.
- Coral island
- 武滿徹 環譙
- Crest 1000
- 出版: [Japan] : Denon p2006, p1998.
- 叢書名: Crest 1000 ;255
- 主題: String orchestra music. , Songs (High voice) with orchestra. , Orchestral music. , Orchestral music.
- URL:
https://serv.npac-ntch.org/CD/24A/C024395.htm
- 一般註:Additional publisher's no. on label: COCO-80783. Program notes in English, German, and French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song text (26 p.) inserted in container.
- 演出者註:Rie Hamada 濱田理惠, soprano (2nd work) ; 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 東京都交響樂團 ; Yuzo Toyama 外山雄三, conductor.
- 語文註:The 2nd work sung in Japanese.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5123116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自 Shin的部落格 網站
武滿徹(Toru Takemitsu,1930-1996),日本現代作曲家,自學作曲,他的音樂風格深受德步西、拉威爾、梅湘與荀白克的影響,並運用日本人敏銳纖細、易感細膩的心,寫出內容緊密、畫面簡潔的總譜,特別專注於自然界聲音、形式、空間和平衡的高雅觀察,由於其音樂饒富東方哲理,穿透西方意識形態,因而贏得廣大聽眾愛戴。
他是現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音樂是他的語言,溝通是他的目的」。 武滿徹在第二次大戰後,由美軍電台的節目首次接觸了美國藝術音樂以及流行歌曲,歐洲音樂的接觸則在較晚的時期。戰後的日本人,在戰敗心理的因素,不重視本土文化,傳統的日本音樂更為作曲家所忽視。在這種環境下,武滿徹自然地以西方藝術為典範,並在一九五七年和一群音樂家、評論家創立了多媒體的實驗工作室。
一九六七年之後,武滿徹開始重新審視日本的傳統音樂,並大膽的在樂曲中混合使用西方樂器和日本傳統樂器,使得保存優良傳統文化的精神在音樂界開始蓬勃發展。同時武滿徹也因為受到美國音樂家凱基(John Cage)的啟發,開始深入研究禪學,並學習日本短笛和琵琶。這兩種樂器和日本的竹簫:尺八,在武滿徹後期的作品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他非常喜愛法國音樂,尤其是德布西(Claude Debussy),因此在他的音樂風格中可以隱約感受到法國音樂特有的,清晰又矇矓的音響,而聽不到明晰的、出於意識過度雕琢出的僵硬聲響,僅存的些許琢磨痕跡也都不僵硬,而是流動,浮游的。他在樂曲中使用日本古樂器並融入獨特的日本傳統音樂語彙,使樂曲的音色清靈、充滿禪意,譜成既近又遠、既新潮又古意的樂曲。日本音樂最重視的是空間,而不是聲音,武滿徹的音樂特別之處在於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與休止,在二維空間中可以想像成中國書畫中最重視的「留白」,使音樂具有生命力的要點不再於聲音本身,而是音如何進行到無聲,再從無聲中潛移轉變到有聲的境地,”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思維在武滿徹的音樂創作中徹底的被實踐,樂曲中富有表情的寂靜使時間彷彿凝結了,他成功之處即在於以音樂產生冥想的情緒迅速的引起聽眾的認同感。生物學家曾經表示,經過研究與討論,他們認為海豚不是運用聲音來溝通,而是以每一個音之間寂靜的長短來傳達訊息,武滿徹的音樂也是如同海豚的呼喚一樣。
他的音樂中多數與自然景物有關,”自然”是他的另一位良師,他表示:「非常敬仰自然精準的運作和宏偉的次序」,並且認為聲音是有生命的。武滿徹偏愛接近自然風聲的橫笛,因為簡單美妙的吹氣成歌的管樂和松濤海浪最為相配,也和自然最為接近。他認為用笛音詮釋自然,奇妙無比。武滿徹非常喜愛花園,因此寫了很多首樂曲描繪花園中的景致,他對於哲學也有一番研究,經常在音樂之中加入有關哲學的思考。他的許多作品在發表時,總是藉著改變樂器的演奏方式讓不可思議的聲響出現在聽眾面前。與此同時,這些音樂它們也展現出既沒有生,也沒有死,既能立足于生死之間的分界點上觀察雙方,又能在一瞬間捕捉整體的旨趣,暴露出“存在”本身多義與多層次的深度。
「發現武滿徹的是斯特拉汶斯基」-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他在1959年訪問日本時聽到了《弦樂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 Orchestra,1957年初演)時,曾對其濃密的音聲驚嘆道:“這首曲子太淒厲了,實在太淒厲了,想不到如此淒厲的曲子竟是出自這個小個子之手....”。由於他這聲感嘆,原來以前衛的實驗音樂家身份被安置於作曲界邊陲的武滿徹,終於得以一見天日。
武滿徹是二十世紀日本最重要的作曲家,有人說音樂是他的語言,但他更高的理想是使之成為國際間溝通的橋樑。雖然在他的個人風格尚未確立之前,他從來沒有真正到西方國家旅行過,他的作品仍然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而明顯的充滿法國風情,他自詡為日本音樂的手工藝師,用雙手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精緻細膩的美麗物品,賦予他們精緻的想像空間。他大多數的作品都有一個充滿詩意、有如幻想世界的標題,關於季節、花園、水、海、香氣、和寂寞、孤獨的冥想。
內容註
The Dorian horizon (9:14) -- Coral island : for soprano & orchestra. Accumulation 1 (2:46) ; Poem 1 (3:20) ; Accumulation II (2:26) ; Poem 2 (3:52) ; Accumulation III (2:37) -- 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 (13:14) -- Archipelago S. : for 21 players (13:37) -- Corona II : for string(s)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