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90
0
0
0

孟德爾頌 第4號交響曲 - 義大利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約瑟夫·阿萊斯·克里普斯(德語:Josef Alois Krips,1902年4月8日-1974年5月16日),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和小提琴家。
克里普斯出生於維也納,繼而成為曼第澤夫斯基 (Eusebius Mandyczewski)和魏因加特納 (Felix Weingartner的徒弟。1921至1924年間,在維也納民俗歌劇院Wiener Volksoper)擔當魏因加特納的助理和合唱隊的總監。其後克里普斯成為了不同樂隊的指揮,如在1926至1933年間,成為卡爾斯魯厄當地樂團的音樂總監。1933年回歸維也納,擔任民俗歌劇院的常駐指揮,1935年成為維也納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教授,並開始每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音樂會,直至1938年。
雖然自幼是天主教徒,但由於父親是猶太人,因此克里普斯在德奧合併後,離開了維也納,移居貝爾格勒,以免無法繼續指揮生涯。但克里普斯也只能在貝爾格勒的歌劇院和愛樂管弦樂團工作一年多,南斯拉夫便淪為德軍佔領,餘下的戰爭歲月,克里普斯便在食品工廠擔當工人渡過。
戰爭結束後,克里普斯1945年回到奧地利。由於未曾為納粹政權服務,成為第一批獲盟軍批准工作的指揮家之一,更成為戰後,首位指揮維也納愛樂和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指揮的指揮家。更因克萊門斯·克勞斯被盟軍禁演,克利普斯得以指揮了1946和1947年兩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50至1954年間,克里普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其後成為水牛城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1963-1970)。而他自1963年倫敦皇家歌劇院和196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次登台後,便是這兩大歌劇院的常客。1970年克里普斯成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的藝術總監。而在1970至1973年間,他成為了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克里普斯1974年逝世於瑞士日內瓦,享年72歲。
摘自 古典音樂浪漫 網站
孟德爾頌:交響曲第4號A大調「義大利」
孟德爾頌,1809年生於漢堡,1847年逝於萊比錫,享年38,可與莫札特相比擬的短壽,其音樂天賦也可與莫札特相比擬,但可能是音樂家裡最幸福的一位。逝世時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累了,非常累。」(Ich bin müde, schrecklich müde.)。
孟德爾頌誕生在富裕的銀行家家庭,一生都沒有吃到苦頭,因而有人說他的音樂沒有深度,也缺少感動。其實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因為天才究竟是天才,不會沒有吃到苦頭,其天賦就消失掉。孟德爾頌的音樂或許沒有人生苦惱的深度,但是這並不是說他的音樂,都是泛泛之作。他的作品,都充滿他獨有的魅力。有才能的作曲家,就會譜出會讓人感到才能的音樂。
他的音樂的魅力是什麼?如以「義大利交響曲」為例,就是給人明朗的印象;雖然是小型卻很完整;不脫離古典主義的範疇,但在終樂章還會使用躍動的薩塔瑞舞曲(saltarello)表現開拓新風格的一面;充滿簡單易記的旋律;兩端樂章輕快如一陣風吹過,中間樂章則歌唱如無言歌;聽來很快樂而沒有深刻的意涵等等,都是他的音樂的魅力。而且,沒有深刻的意涵也是一種優點或特質。一天到晚聽貝多芬或布拉姆斯也太累了,有時也想聽聽輕鬆的音樂。這時候,孟德爾頌就上來了。
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共有17曲,但最初的12曲「弦樂交響曲」是練習寫作弦樂合奏的練習作品,因此後來編有號碼的交響曲5首,才算是他的交響曲作品。目前的編號是依出版前後次序編定,但其作曲次序,是第1號、第5號「宗教改革」、第4號「義大利」、第2號「頌讚歌」、第3號「蘇格蘭」。
交響曲第4號A大調「義大利」作品90是孟德爾頌在1831年到1833年間譜作的交響曲。孟德爾頌在1830年10月到翌年4月之間旅行義大利,在羅馬看到狂歡節與格列哥里16世之登基典禮。這首交響曲在這次旅居羅馬時開始譜寫,但未完成就離開羅馬,作曲也中斷。到1832年11月,倫敦愛樂協會委託孟德爾頌譜作交響曲、演奏會用序曲、聲樂曲各一曲,孟德爾頌接受這委託,決定寫完中斷的交響曲交付,並於翌年3月完成。然後以這首「義大利交響曲」,與「芬加爾洞穴序曲」以及一首「小號序曲」替代聲樂曲交給協會。當時孟德爾頌為24歲。「義大利交響曲」的首演是在1833年5月13日,由孟德爾頌自己指揮管弦樂團在倫敦舉行。
這首孟德爾頌的交響曲當中最受歡迎的作品,其特徵為以躍動的節奏、抒情與狂熱、大調與小調之交錯來表現出明暗。這首在旅行義大利時開始著手的作品,除在終樂章使用義大利的薩塔瑞舞曲外,其他就沒有具體的義大利音樂素材,也沒有標題音樂要素。
第1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vivace)
在序奏裡,木管樂器刻出兩小節輕快的節奏,然後小提琴提出很生動的第1主題。其節奏與動機,在第1樂章中一直維持着。第1主題的動機開展達60小節,再有50多小節的過門樂句後,穩定的第2主題由低音管與單簧管以E大調提示。發展第2主題後,繼以使用第1主題的小尾聲。主題呈示部指定要反復,但也有許多演奏不予反復。不反復時,小尾聲最後的短小過門樂句就予以省略。之後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由呈示部的過門樂句衍生出來的新主題形成復格開始,這是小調旋律,但還是保持着明朗氣氛。第1主題的動機以對位法相應。發展而達到高潮後,再安靜下來。依式進入再現部。尾聲部,由小提琴與長笛提出的新旋律,以及使用發展部的新主題與第1主題的動機形成。明朗的斷奏3連音符樂句結束樂章。整個樂章給人躍動又明朗,或許這會讓人感覺到義大利的氣息。
第2樂章 略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一般而言,一提到義大利風格,就會想到明朗的天空,蔚藍的地中海,清爽的微風等等,但是此曲卻不少小調的場面。第1樂章的發展部是如此,第2樂章亦復如此。不過雖然是小調,氣氛也不會暗淡,而且這個應為徐緩的樂章,也不會太慢。
開頭的導引是木管樂器與弦樂器齊奏的像在呼喚的沉重強音樂句,然後由雙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奏出像是香客步伐的抒情旋律。這旋律樸素而帶有愁緒。弦樂器刻劃有特徵的節奏。節奏始終是進行曲的節奏,正好與抒情的旋律成對比。中間樂段轉為D大調,以單簧管等為中心,奏出平穩的旋律。
第3樂章 稍快的中板(Con moto moderato)
這樂章決不是詼諧曲,但也不算是小步舞曲。這音樂有一種獨特的氣氛。一開始,令人聯想德國民族舞曲的流暢主要主題出現。這主題單純而優雅,表現出來的是只有孟德爾頌才寫得出來的充滿詩意的幻夢意境。中間樂段開始於法國號的美麗號聲,然後小提琴與長笛奏出上行形的跳動旋律。主部再現。到樂章最後,中間樂段的法國號旋律,像迴響似的登場後,靜靜結束樂章。
第4樂章 薩塔瑞舞曲:急板(Saltarello; Presto)
薩塔瑞舞曲是在羅馬附近的民間流行的急速的3拍子舞曲,但在這裡採用4拍子。孟德爾頌好像要敘述到狂歡節時,羅馬的市民們在街上狂歡跳舞的情形。兩個主題以包含3連音符的薩塔瑞快速舞步節奏出現,而在中途,有平滑的音形以拿波里塔朗特舞曲的節奏呈現。樂曲始終進行得很狂熱猛進。把這種愉快又幽默的樂曲,自始至終以小調譜寫,是很少見的特徵。

內容註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 "Italian" / Felix Mendelssohn --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op. 120 / Robert Schuman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