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92
0
0
0

舒伯特 第8, 9號交響曲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約瑟夫·阿萊斯·克里普斯(德語:Josef Alois Krips,1902年4月8日-1974年5月16日),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和小提琴家。
克里普斯出生於維也納,繼而成為曼第澤夫斯基 (Eusebius Mandyczewski)和魏因加特納 (Felix Weingartner的徒弟。1921至1924年間,在維也納民俗歌劇院Wiener Volksoper)擔當魏因加特納的助理和合唱隊的總監。其後克里普斯成為了不同樂隊的指揮,如在1926至1933年間,成為卡爾斯魯厄當地樂團的音樂總監。1933年回歸維也納,擔任民俗歌劇院的常駐指揮,1935年成為維也納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教授,並開始每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音樂會,直至1938年。
雖然自幼是天主教徒,但由於父親是猶太人,因此克里普斯在德奧合併後,離開了維也納,移居貝爾格勒,以免無法繼續指揮生涯。但克里普斯也只能在貝爾格勒的歌劇院和愛樂管弦樂團工作一年多,南斯拉夫便淪為德軍佔領,餘下的戰爭歲月,克里普斯便在食品工廠擔當工人渡過。
戰爭結束後,克里普斯1945年回到奧地利。由於未曾為納粹政權服務,成為第一批獲盟軍批准工作的指揮家之一,更成為戰後,首位指揮維也納愛樂和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指揮的指揮家。更因克萊門斯·克勞斯被盟軍禁演,克利普斯得以指揮了1946和1947年兩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50至1954年間,克里普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其後成為水牛城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1963-1970)。而他自1963年倫敦皇家歌劇院和196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次登台後,便是這兩大歌劇院的常客。1970年克里普斯成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的藝術總監。而在1970至1973年間,他成為了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克里普斯1974年逝世於瑞士日內瓦,享年72歲。
摘自 e-classical.com.tw 網站
http://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artid=497
西元1822年,二十五歲的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在維也納開始創作他的「第八號交響曲」,但是他寫到一半,卻不知道什麼原因而中斷。隔年,舒伯特成為「格拉茲市音樂協會」的榮譽會員,當時他的好友安塞姆˙胡登布倫納(Anselm Huttenbrenner, 1794~1868)也是會員之一,後來更成為這個音樂協會的會長。據說舒伯特為了答謝音樂協會與胡登布倫納的好意,將這首只寫完兩個樂章的交響曲獻給了音樂協會,並且由胡登布倫納收了下來,後來這份樂譜,就一直留在胡登布倫納手中,直到舒伯特過世。 就這樣,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的手稿在書櫃中,靜靜地躺了三十多年,直到1860年,胡登布倫納的弟弟才向別人透露,他的哥哥手中有一份舒伯特交響曲的珍貴手稿。1865年十月,這首「未完成」交響曲才首次公開演出,並且很快地獲得好評,轟動樂壇。
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未完成」,是因為由奧地利作曲家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所奠定的「交響曲」,是由四個樂章所組成。而舒伯特的「第八號交響曲」,只完成了兩個樂章,第三樂章僅僅前九個小節改編為管弦樂譜,其餘的部分還是鋼琴譜的形式,而第四樂章甚至連草稿都沒有,因此有了「未完成」的名號。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未完成」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中庸的快板,以奏鳴曲的形式展現。一開始由弦樂低音聲部演奏出具有暗示意味的旋律,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戲劇張力,名指揮家溫加納(Felix Weingartner, 1863~1942)曾形容這段旋律,「好像是來自地底世界的聲音」。而這段低沉的旋律,在這部作品擔任了極重要的角色,不斷地穿插其中,幾乎貫穿了整首交響曲,也被稱為「統一主題」。之後,由木管樂器演奏出歌唱般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聽起來帶著一絲浪漫悲傷的情緒。接著,大提琴以較為明亮的大調,演奏出帶有民謠風格的第二主題。而在之後的發展部,舒伯特展現了自己過去作品中,較少聽到的激昂情緒與戲劇效果。再現部之後,統一主題旋律再次出現,為尾奏的高潮預留伏筆,最後在激昂的音樂中結束。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第二樂章是流暢的行板,以奏鳴曲形式譜寫而成。在這個樂章當中,不時地能聽到來自第一樂章的「統一主題」。樂曲一開始,由法國號與低音管的吹奏,引導出柔和,並帶有田園風格的第一主題旋律。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由單簧管與雙簧管吹奏出歌唱性的旋律,是舒伯特最擅長的創作手法。兩個主題旋律不斷地穿插演奏,最後,樂曲在逐漸安靜的氣氛中結束。而這個樂章,由於具有優美的旋律,以及溫暖柔和的氛圍,被許多人認為是舒伯特所有作品當中,最美麗的樂章之一。 後續影響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雖然只有兩個樂章,但是無論在形式上或情感處理上,都搭配得非常恰當,所運用的音樂素材,也表達得十分完整,因此有些人認為,這首曲子如果後面再加上第三或是第四樂章,反而是畫蛇添足。
所以,也有不少人研判,舒伯特之所以沒有繼續寫下去,是因為這首曲子在形式上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在內容上,卻已接近完整無缺了。而這首「未完成」交響曲,不僅打破了以往交響曲具備四個樂章的規定,更影響了往後的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與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等德奧作曲家的創作。

內容註

Symphony no. 8 in B minor, D.759 'Unfinished.' -- Symphony no. 9 in C major, D.944 'Great' / Schuber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