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27
0
0
0

莫札特 第35, 31號交響曲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約瑟夫·阿萊斯·克里普斯(德語:Josef Alois Krips,1902年4月8日-1974年5月16日),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和小提琴家。
克里普斯出生於維也納,繼而成為曼第澤夫斯基 (Eusebius Mandyczewski)和魏因加特納 (Felix Weingartner的徒弟。1921至1924年間,在維也納民俗歌劇院Wiener Volksoper)擔當魏因加特納的助理和合唱隊的總監。其後克里普斯成為了不同樂隊的指揮,如在1926至1933年間,成為卡爾斯魯厄當地樂團的音樂總監。1933年回歸維也納,擔任民俗歌劇院的常駐指揮,1935年成為維也納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Wien)教授,並開始每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音樂會,直至1938年。
雖然自幼是天主教徒,但由於父親是猶太人,因此克里普斯在德奧合併後,離開了維也納,移居貝爾格勒,以免無法繼續指揮生涯。但克里普斯也只能在貝爾格勒的歌劇院和愛樂管弦樂團工作一年多,南斯拉夫便淪為德軍佔領,餘下的戰爭歲月,克里普斯便在食品工廠擔當工人渡過。
戰爭結束後,克里普斯1945年回到奧地利。由於未曾為納粹政權服務,成為第一批獲盟軍批准工作的指揮家之一,更成為戰後,首位指揮維也納愛樂和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指揮的指揮家。更因克萊門斯·克勞斯被盟軍禁演,克利普斯得以指揮了1946和1947年兩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50至1954年間,克里普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其後成為水牛城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和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1963-1970)。而他自1963年倫敦皇家歌劇院和196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次登台後,便是這兩大歌劇院的常客。1970年克里普斯成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的藝術總監。而在1970至1973年間,他成為了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克里普斯1974年逝世於瑞士日內瓦,享年72歲。
摘自 巴哈姆特 網站
莫札特D大調第35號交響曲(K. 385)
即《哈夫納交響曲》,要介紹本曲之前,必須先說說莫札特一首之前的作品,D大調第七號小夜曲《哈夫納》(K.250)。
看到它們的暱稱一樣是『哈夫納』,各位應該會想,它們之間該不會有什麼關聯吧。沒錯,它們真的是有關聯的,因為《哈夫納小夜曲》就是《哈夫納交響曲》的原型。
其實『哈夫納』是一個人名,他是莫札特出生地薩爾茲堡的市長,同時也是當地的一個大富豪,更是莫札特家族的故交。1776年,這位哈夫納先生的女兒出閣,除了為女兒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之外,他還請莫札特為這場婚禮寫首曲子來共襄盛舉,而莫札特也不辱使命的,完成了這首《哈夫納小夜曲》,以及另一首迎賓用的進行曲(K.249)。
然後到了1782年,哈夫納被晉封為貴族,於是莫札特的父親雷歐波得‧莫札特(Leopold Mozart)就要求莫札特寫一首在慶祝宴會上使用的曲子,於是他就用之前的《哈夫納小夜曲》為藍本,經過些許改動之後,將它改寫成這首《哈夫納交響曲》。
這首原型是小夜曲的交響曲,擁有如同小夜曲一般輕鬆愉悅的曲風,再加上莫札特充滿喜樂的創作風格,讓它成為莫札特的交響曲中,最外向最燦爛的一首。第一樂章很不尋常的用進行曲開頭,而且又破例使用了長笛和單簧管,提高樂曲音色的豐富度。
莫札特在給父親的信中交代:「第一樂章要演奏得具有真正的熱情,最後的快板,要儘可能的使快。」
1783年3月,莫札特親自指揮本曲在維也納上演。當時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親臨欣賞,而且十分喜歡這首曲子,而莫札特的父親也在信中表示,他非常滿意這首《哈夫納交響曲》。
附帶一提,1782年莫札特同時也正在寫他的歌劇《後宮誘逃》(K.384),因此這首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旋律,也有出現在那部歌劇裡喔。(文/幽影)

內容註

Symphony no. 35 in D major, K. 385 "Haffner" -- Symphony no. 31 in D major, K. 297 "Paris" -- Die Zauberflote, K. 620 - Overture -- Cosi fan tutte, K. 588 - Overture -- Der nozze di Figaro, K. 486 - Overture -- Der Schauspieldirektor, K. 486 - Overture -- 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K. 384 - Overture -- Don Giovanni, K. 527 - Overture / Mozart.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