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42
0
0
0

舒伯特 弦樂四重奏, D.810全區 ; 英法西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 網站
這是一份很特別的古典音樂影片。影片共分兩段,一段是在呂北克音樂院中拍攝阿班貝爾格四重奏演奏舒伯特「死與少女」四重奏的完整演出錄影。另一份則是由知名導演蒙森吉恩〈「謎之李希特」、「煉金師顧爾德」與「人民的音樂家──歐伊斯特拉夫」)導演的紀錄片,片中透過鏡頭,帶我們深入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生活與音樂思維中。這段紀錄片中,我們看到這四位資深演奏家帶領年輕一代四重奏團「阿忒彌絲四重奏」團逐步探討舒伯特這首「死與少女」的詮釋,也等於給螢幕前的我們上了一課大師班。
阿班貝爾格四重奏是以維也納為基地的四重奏團,他們在貝多芬、布拉姆斯、海頓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上都著墨甚多,獨獨在舒伯特的詮釋上,一直遲疑,原因是舒伯特的音樂結合了維也納的輕快和嚴肅兩個極端,對他們而言,是更需要仔細琢磨的音樂。在片中的紀錄片裡,我們將聽到他們在這方面的討論和觀點。片中我們也很意外的看到費雪狄斯考以鋼琴為他第二任妻子茱莉亞瓦拉笛伴奏,由她演唱舒伯特這首「死與少女」的藝術歌曲原曲。在蒙森吉恩的鏡頭捕捉下,費雪狄斯考夫婦那細膩的動作、表情和互動,都似乎在為舒伯特這首四重奏作最生動與深入的註解,蒙森吉恩巧妙地在這段演唱後銜接到四重奏演奏同一段音樂,更發揮了最出色的情境轉換的鏡頭藝術。也讓我們深深受到感動:音樂藝術,就是在這樣的巧思和深耕下,才能真正呈現出其內在的生命。
摘自 小提琴獨行俠 / 劉兆明 網站
二十世紀德奧地區最重要最偉大的弦樂四重奏,當屬Alban Berg Quartett (簡稱ABQ)莫屬了。此樂團成立於1970年(差不多是民國60年代左右),當時由畢希勒(Guenter Pichler,第一小提琴)、麥茲爾(Klaus Maetzl,第二小提琴)、拜魯爾(Hatto Beyerle,中提琴)、艾爾班(Valentin Erben,大提琴)四位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Wiener Hochschule fuer Musik)的年輕教授所組成。他們地位如此重要,主要是當時成立的時候,是以「職業性質的弦樂四重奏」來定位,也是當時維也納空前的,而他們之前的Rose Quartet、Fitzner Quartet雖然也相當著名也有一些錄音,但是他們主要是因應參與維也納重要的音樂活動,其組成反而是玩票性質。成立的時候,也就是在1969年時候,Guenter Pichler因為聆賞到拉薩葉四重奏團(LaSalle Quartet)在維也納音樂節演出荀白克四重奏的全集,大受感動而且傾倒,因此激起了他們繼承新維也納音樂派作曲家作品為職志(像是荀白克、Alban Berg、以及魏本等人)。他們甚至遠度重洋到美國辛辛那提向詮釋新維也納樂派作品的LaSalle Quartet取經,學成歸國後,就在著名的Vienna Konzerthaus進行首演,造成轟動。此後,並於1972年獲得了Alban Berg的遺孀首肯,使用他丈夫的名子為團名,於是成就了這偉大的四重奏的誕生。
原本他們當初以演奏新維也納音樂學者的音樂為主,但於1978年,第二小提琴手Klaus Maetzl因故退出,改以舒茲(Gerhard Schulz)接任。外加他們與Teldec終止合作,進入了著名科藝百代(EMI)著手進行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的錄製的計畫,歷時六年光陰完成,後來中提琴家Hatto Beyerle也因故退出四重奏,改成了卡庫斯卡(Thomas Kakuska)接替,經過了兩次的調整,形成目前大家所看到大多數演出的Alban Berg Quartet的演奏家群演出。除了錄製新維也納樂派、Beethoven的作曲家樂曲外,他們還著手進行寬廣的演奏曲目挑戰,大幅拓展其錄音視野,將巴爾托克、貝里歐、魯托斯拉夫斯基、德布西、拉威爾、史麥培納、舒曼、楊納傑克、約翰.史特勞斯、蘭納(Lanner)、厲姆(Rihm)、許尼克特、史特拉汶斯基、郝本斯托克-拉瑪第(Haubenstock-Ramati)、艾能(von Einem)等人的作品全部納入錄音曲目當中。縱使這些古典音樂家的Quartet都被演出,他們還是保有維持一貫的作風,就是不論該場演出是否演奏古典時期、浪漫時期作曲家,但一定至少要演出一場20世紀作曲家的曲目。
而他們演奏以前,都對於作曲家背景、以及當時作曲的動機、以及作曲的標題意念進行揣摩,所以他們詮釋無不希望越原汁原味越好,找不到被塑造過後的誇大與激動,一些都以溫儒的和諧與完美的品質為最高指導原則,而「均衡」與「精緻」自然是報章雜誌形容他們的官方語彙。這種活生生的例子還被拍成了DVD,而這一卷DVD目前在國際唱片上進行熱賣,那就是Schubert的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因為他們詮釋了太久典型的古典時期作曲家風格曲目,就是遲遲的不能對Schubert的音樂進行定位,因為Schubert不像其他的維也納當時的作曲家像是Beethoven、Mozart、Brahms的音樂風格明顯,而且是嚴肅、輕快兩個極端。他們就到處搜尋歌曲之王Schubert原本的死與少女這首樂曲的詮釋,並且找到Schubert詮釋權威,也就是著名的男中音費雪狄斯考以鋼琴為他的第二任聲樂家妻子茱莉亞瓦拉笛伴奏的影像,並且擷取當時夫人的演奏神情以及鋼琴伴奏的速度、音樂性將這首曲子做下註解,並且成功巧妙的運用在四重奏內。
當時群雄環伺的歐洲地區,縱使也有不少崛起的偉大四重奏像是匈牙利弦樂四重奏團、布許四重奏團、同一期的阿瑪迪斯四重奏團、義大利弦樂四重奏團、瓜奈里弦樂四重奏團,他們已發行的錄音,他們還是保有他們自己的特色並且要成很多熱賣場面,當然這不是說誰偉大偉大,這一點無法二分法方式進行評比,或許也是因為他們這樣的熱拯,或許也是因為善於包裝以及行銷策略。而他們的特色以及經營方式,足與與位於俄國的著名的鮑羅定弦樂四重奏相抗衡。雖然實力足與大敗群雄,但是他們對於音樂性的追求還是保持相當的謙虛,甚至於尊崇當時也在維也納著名的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並且也追隨著他們腳步,在維也納著名的維也納音樂學院、德國科隆音樂院。阿瑪迪斯四重奏團中提琴手許德洛夫(Peter Schidlof)於1987年去世,阿瑪迪斯四重奏團也就隨之解散,而同為好友的ABQ即提議舉辦紀念音樂會悼念許德洛夫,也向阿瑪迪斯四重奏團致敬。
ABQ成功的地方還有他的錄音方式大量的採用「現場音樂會錄音」,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很討厭錄音市的錄音,最著名的就是慕尼黑愛樂前音樂總監傑利畢達克,而他只允許現場的音樂會錄音,目的就是可以融合觀眾與演奏家之間的磁場、精神、以及互動,而ABQ所發行的著名的Beethoven弦樂四重奏全集DVD,就可以看到他在1989年的維也納樂節,ABQ在維也納音樂廳演出全本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16首曲子全部現場收音,發行唱片與錄影帶,和自己過去的那一套錄音室貝多芬全集對打(這一年ABQ也首度來台演奏)。
Alban Berg與台灣的很有緣分,時常來到台灣演出,而大提琴家Valentin Erben還曾經是國內活躍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老師的指導教授,還曾經應邀在台上共同演出。而小兆兆我很遺憾的都因為課業以及時間原因,無法上台北親自聆賞他們的演出,而必須透過很多電子產品像是DVD、CD,來目睹他們的風采。ABQ於2005年發生了不幸的事情,那就是長期擔任大提琴家的Thomas Kakuska,因為癌症往生,讓他們在後來的演出承受了莫大的悲傷,而Thomas Kakuska教授在生前叮嚀他的學生Isabel Charisius繼續他們的全球巡迴演出計畫,持續精采的表演活動,將情感豐沛的樂音帶給廣大樂迷,延續Thomas Kakuska 的信念與精神直到永恆。巡迴演出結束後,ABQ也宣布,他們將於2008年7月解散,聽到這樣的消息我無不感覺到悲傷,原來四重奏他本身也不敵生命無常,以及悲歡離合,他們的最後音樂會將於他們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將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科隆歌劇院舉行,屆時著名的偉大的ABQ就從此絕響。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