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698
0
0
0

阿格麗希與朋友們2013盧加諾音樂節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網站
此份專輯是出自於2013年第12屆盧加諾音樂節的現場錄音,這次發行的曲目以鋼琴曲為重點,特別是雙鋼琴、鋼琴四手聯彈以及很少演出的有趣作品。首次參與的年輕音樂家包括了2012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巴拉諾夫,以及阿雷格瑞、馬札穆托與梅耶羅維奇三位年輕鋼琴家。
2002年以來,鋼琴名家阿格麗希每年在瑞士盧加諾舉辦的音樂節「Progetto Martha Argerich」,已經是每年夏季最受矚目的音樂活動。阿格麗希在每一年邀請樂界的好友、她所賞識的樂壇新秀聚在盧加諾,在為期一週的時間裡,密集舉辦多場獨奏會、室內樂,或是與瑞士義語區管弦樂團合作交響音樂會,透過各種組合的室內樂合作,年輕一代的音樂家不只有機會有與前輩切磋,每一年的音樂節也發掘出不少罕為人知的有趣室內樂曲目。英國《每日電訊報》樂評人傑佛瑞‧諾里斯說過,「每年看看誰被邀請到盧加諾的Progetto Martha Argerich演出可以增長見識,因為它的演出陣容對於誰是當前音樂最有天賦的音樂家是相當可靠的指標」。
2013年的音樂節除了大提琴家麥斯基、高提耶.卡普松;小提琴家杭諾.卡普松與鋼琴家齊柏絲坦…等這些常客之外,第一次出現的音樂家有:2012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小提琴大賽首獎得主巴拉諾夫,以及阿雷格瑞、馬札穆托與梅耶羅維奇三位年輕鋼琴家。而這套專輯所收錄的曲目,是以2013年音樂節的鋼琴曲目為重點,特別是雙鋼琴、鋼琴四手聯彈以及很少演出的有趣作品。除了貝多芬、雷史畢基、李斯特、蕭士塔高維奇、拉威爾、德布西、奧芬巴哈的作品外,聖桑《動物狂歡節》是改編成由雙鋼琴、雙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長笛、單簧管和打擊樂演奏的版本。
摘自 在太平洋這頭的日子佈落格網站 阿根廷鋼琴家阿格麗希 / 林及人
神秘之中帶著東方氣息的外貌、超凡技巧之中帶著令人深思的詮釋……阿格麗希的魅力是何等的巨大,即令今日已經將屆六十之齡的她,仍是充滿著令人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阿格麗希的存在,是一件令愛樂者既感興奮,又是一件怪異莫名的事。興奮的是她那無與倫比的演奏氣勢,怪異的卻是她我行我素的行徑。今天來回顧阿格麗希竄起樂壇的經過,仍是那麼令人回味無窮。
瑪塔.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在政府的外交部門任職,平日喜歡參加各種藝文活動,在音樂與藝術方面都頗有素養。阿格麗希出生後,並未展現特別的天才傾向,不過從五歲開始習琴後,便有如睡醒的猛獅一般,演奏能力幾乎是呈等比級數增加。
當她拜在第一位老師克森巴姆﹙Sylvia Kersenbaum﹚門下學習,克森巴姆便驚訝於阿格麗希無比驚人的進步速度,不久後便建議她的父親去找當時阿根廷最著名的鋼琴教師史卡拉穆札﹙Vicenzo Scaramuzza﹚。到了八歲時,小阿格麗希已經能夠演奏莫札特的大部分協奏曲。在史卡拉穆札的引導與啟發下,阿格麗希很快的便吸收了莫札特、舒曼的大部分作品,在11歲時,她已經能夠演奏舒曼的全套鋼琴作品,而舒曼也成為她日後的主要演奏曲目。
13歲時,父親被指派到歐洲工作,因此舉家遷至歐陸居住,先後待過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因此阿格麗希也有機會能夠接觸第一流的大師級演奏家。這段期間,阿格麗希跟隨過的老師有古爾達﹙Federica Gulda﹚、米開蘭傑里﹙Auturo Benetti-Michelangeli﹚、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阿斯肯納希﹙Stefan Askenase﹚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當時已被稱為維也納鋼琴三傑之一的古爾達。此時古爾達雖然還只24歲,但是在維也納已經是一位熱得發燙的傑出演奏家。他錄下阿格麗希的演奏,並且教會她如何傾聽自己的演奏,並從其中感受到「正確」與「錯誤」。在古爾達的教導下,阿格麗希養成了獨立自我的演奏模式,並且在性格上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古爾達的影響而顯得我行我素、敢怒敢言。
從13歲到15歲,阿格麗希在不到三年時間便已經跟隨過超過八位老師。阿格麗希在每一位老師的演奏之中都學到了許多從前在阿根廷所無法知道的東西。就在這個1956年,阿格麗希展開了演奏生涯。次年,阿格麗希一口氣報名了三個國際性的鋼琴大賽,分別是里斯本國際大賽、布梭尼鋼琴大賽、以及日內瓦大賽。其中,布梭尼鋼琴大賽與日內瓦大賽相隔不到三週,阿格麗希以雷霆萬鈞之勢,先在波沙諾﹙Bolzano﹚給布梭尼的評審們上了一課震撼教育,然後在十餘天後又在瑞士的日內瓦讓評審們張大了口合不攏來。理所當然的,首獎!此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一位16歲的少女,是如何完成這種壯舉,實在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事實上,阿格麗希的事業是從日內瓦大賽之後才正式展開的。人們開始注意這位年輕的鋼琴家。1957年,17歲的阿格麗希與DG簽下一紙優厚的合約,由DG提供獎學金,讓阿格麗希可以保持學習。1960年,阿格麗希的第一張唱片出版,主要曲目是拉威爾的《水之嬉戲》。這張唱片實在聽不出一位19歲的少女是如何辦到如此快速的運指、超越、以及夢幻的氛圍。這張被Gramophone評選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百張唱片之一,的確有其可取之處。
阿格麗希雖然已經在演奏事業上取得成功,但是她的眼光卻是集中在華沙蕭邦鋼琴大賽上。已經擁有兩個首獎頭銜的阿格麗希,對華沙大賽一直不敢掉以輕心,直到1965年才報名參加。結果理所當然的,首獎!此後阿格麗希一躍成為歐洲最重要的一位鋼琴家,時至今日,儘管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卅餘年來,沒有任何一位鋼琴家能夠挑戰阿格麗希的地位。七○ 年代的阿格麗希,每年演出都維持在一百場以上,平均兩三天就有一場演出,對一位音樂家而言是一項嚴苛的考驗。進入八○年代後,阿格麗希逐漸減少演出場次,近年來一年已經在廿場以下。儘管如此,群眾的熱情仍然與卅年前並無二致,只要有阿格麗希的演奏會,絕對在演出前夕會貼出Sold out的告示。
除了傲視樂壇的演奏功力之外,阿格麗希還有一樣超越別人的東西,那就是花邊新聞。在現今存活的所有音樂人物之中,阿格麗希的花邊新聞是最多的一位,主角包括阿巴多﹙Claudio abbado﹚、柯瓦塞維奇﹙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麥斯基﹙Mischa Maisky﹚、拉賓諾維契﹙Alexandre Rabinovich﹚、甚至還有長相古怪的克萊曼﹙Gidon Kremer﹚,當然,還有將阿格麗希明媒正娶,後來又浩浩蕩蕩離婚的杜特華﹙Charles Dutoit﹚。
很特別的一點是這些主角都是阿格麗希的事業夥伴。在這些傑出男士之間,最先成為入幕之賓的是阿巴多,因為兩人早在十幾歲時便在米開蘭傑里的大師班相識,勉強可算是青梅竹馬,兩人在早期也是相互提攜的好夥伴,「傳說中」兩人曾育有一女,不過真實度仍待查證。真正獲得美人青睞的,卻是其貌不揚的法國指揮家杜特華,這位禿頭矮個子不知道是怎麼追到特立獨行的阿格麗希,至今過程仍是個謎,不過兩人在1974年結婚後便感情不睦,一次在日本演出後更是大吵特吵,終於鬧到離婚收場。
接著是改名字出名的鋼琴家柯瓦塞維奇﹙原名為Stephen Bishop,改名為Bishop Kovacevich,統稱為Stephen Bishop Kovacevich﹚,雖然有產下一子,不過這段過程似乎不怎麼轟轟烈烈,主角在不知不覺間莫名其妙的換成大提琴家麥斯基。麥斯基與阿格麗希還真的是完成了幾張好錄音,兩人從Philips一路合作回DG,鋼琴與大提琴纏綿悱惻的對話,相信是聽過這些錄音的朋友們相當深刻的印象,而兩人同居的傳聞也是繪聲繪影。近年來因為錄製雙鋼琴作品,而與鋼琴家拉賓諾維契接觸頻繁,據說也有一段情,不過也並無實證。阿格麗希的最近錄音普羅高菲夫《第一、三號協奏曲》,又與前夫杜特華相遇。從兩人照片上愉快的表情看來,似乎已經忘卻了往日的不愉快。不過事實如何仍有待觀察。能與阿格麗希如此一長串情史相比的,大概也只有已過世的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了吧?
阿格麗希的敢作敢為是出了名的。從曲目、演出、錄音,只要有不合意的地方,那就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在音樂會演出前,當阿格麗希未踏上舞台之前,誰也不敢說她今天會不會臨時取消演出。而她的取消演出通常都是自己表示。有一次她臨時取消演出,音樂廳方面表示她的演出合約一定要履行,結果阿格麗希當場拿出一塊刀片朝自己的指頭劃下,讓音樂廳方面啞口無言。不過在舞台上的阿格麗希卻是一位令人無比敬佩的演奏家,不只在她凌厲無比的技巧,更在於她那無人堪與比擬的演奏風範。筆者記得從前上音樂課時,老師放一張阿格麗希的影碟給大家看,曲目依稀記得是拉威爾的《小奏鳴曲》。當時全班都昏昏欲睡,不過有一段右手快速超越的部分,螢幕影像只能看到阿格麗希右手晃動所留下的殘像,當時同學們紛紛驚醒,睡意全消,更有幾位學鋼琴的女同學睜大了眼睛,直呼恐怖恐怖!從此打消鋼琴美夢。由此可知阿格麗希給人的震撼力有多麼強烈!而且在此次「偉大鋼琴家票選活動」中,入圍前十名的鋼琴家裡面只有阿格麗希一位女性,也可以知道她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內容註

Disc 1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 15 / Ludwig van Beethoven (Martha Argerich, pinao ; Orchestra della Svizzra italiana ; Hubert Soudant - Recorded 3, July 2103) --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no. 2 / Ludwig van Beethoven (Mischa Maisky, cello ; Martha Argerich, pinao - Recorded 11, June 2013) . Disc 2 : Violin sonata in B minor, P110 / Ottorino Respighi (Renaud Capucon, violin ; Francesco Piemontesi, piano (Recorded 1, July 2013) -- La lugubre gondola, S200 for violin and piano / Franz Liszt (Alissa Margulis, violin ; Jura Margulis, piano - Recorded 17, June 2013) -- Cello sonata in D minor, op. 40 / Dmitri Shostakovich (Gautier Capucon, cello ; Gabriela Montero, piano - Recorded 17, June 2013) . Disc 3 : Violin Sonata, op. posth. / Maurice Ravel (Andrey Baranov, violin ; Jura Margulis, piano - Recorded 23, June 2013) -- Petite suite for piano four hand / Claude Debussy (Martha Argerich, piano ; Cristina Marton, piano) -- Gaite parisienne (ftom the ballet suite by Manuel Rosenthal) (transcription by Carlo Maria Griguoli for three pianos - world premiere) / Jacques Offenbach (Giorgia Tomassi, piano ; Carlo Maria Griguoli, piano ; Alessandro Stella, piano - Recorded 23, June 2013) -- Carival of the animals / Camile Saint-Saen (Martha Argerich, piano ; Lilya Zilberstein, piano ; Andrey Baranov, violin ; Michael Guttman, violin ; Lyda Chen, viola ; Alexandre Debrus, cello ; Enrico Fagone, double bass ; Alfred Rutz, flute ; Corrado Giuffredi, clarinet ; Gregorio Di Trapan, percussion - Recorded 25, June 2013)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