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13
0
0
0

Grogori Ginzburg plays Anton Rubenstein & Liszt

館藏資訊

摘自 王朝網路 網站
Grigory Ginsburg,金茲伯格 1904年出生於俄羅斯下新城,1961年在莫斯科逝世。
金茲伯格分別跟隨安娜(Anna Goldenweiser)與亞曆山大.戈登懷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學習鋼琴,1916 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繼續師從亞曆山大.戈登懷瑟;在瓦西裏連科(Sergei Vasilenko )的指揮下與學校樂團合作莫紮特鋼琴奏鳴曲K.503。
金茲伯格從1922年以李斯特降 E大調鋼琴協奏曲展開職業演奏生涯,並到全蘇聯各地演出,1927年贏得第一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第四名後應邀到波蘭巡回演出,1935年成爲莫斯科音樂院教授,次年到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與瑞典演出。
金茲伯格在戰後得到斯大林獎,但是直到晚年才被批准出國演出,1956年到匈牙利、1959年捷克以及1961年南斯拉夫,身後留下二十張黑膠片錄音。
金茲伯格的演奏以燦爛的技巧及深刻理解樂曲風格聞名,他的演出曲目廣從莫紮特到浪漫派作品以及現代蘇聯作曲家的樂曲。
機智與圓熟的巧妙融合 「你不可能二次得到産生第一印象的機會。」格裏戈裏.金茲伯格的一生本質上就是在駁斥某些造成他生命陰影的第一印象。就像他第一次公開演出時的一些樂評所言,他是一位不屈不撓的浪漫派鋼琴名家。
的確,他在自己的國家要風斷對抗固定模式;然而對全球樂迷而言,只有錄音才能在金茲伯格身後多年爲他辯駁。
金茲伯格的音樂會總是與李斯特相關(在華沙獲獎後,當然也包括蕭邦與浪漫派曲目),而他也隨著這些音樂會演出愈受喜愛。只是這位當時還很年輕的音樂家並不感到滿足。「從音樂院畢業的時候,我對自己的潛力十足的未來非常有信心。一年後,我忽然發現自己什麽都不懂,我看著自己音樂會上陌生人的眼睛,自負立刻變成對自己的完全不滿意。」這是與自我永無止盡抗爭的起點,波蘭作家亞羅斯拉夫.伊瓦捷克維(Yaroslav Iwaczekewicz)在蕭邦大賽期間寫道:「金茲伯格表現出無可匹敵的傑出戲劇性,他的技巧比我目前所聽過的任何一個年輕鋼琴家都要好。」所有樂評人都認爲金茲伯格是天生的李斯特:「金茲伯格的演奏結合了驚人的優秀技巧以及機智與熟練。」
今人驚奇的是,這些特色在金茲伯格最後十二年的錄音中仍然存在。他的藝術無疑變得更成熟、優雅與完美,年輕時期過度沈溺于制造動態對比的缺點已經不複存在。

內容註

From the cycle Years of Pilgrimage - Italy. Venice. Naples - no. 1 gondoliera ; no. 3 tarantella -- Switzerland - no. 2 at lake Wallenstadt ; no. 4 beside a spring ; no. 9 the bells of geneva ; no. 6 obermann's valley / Liszt -- Etude no. 2 in F major, op. 23 -- Piano concerto no. 4 in D minor, op. 70 / Anton Robinstei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