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21
0
0
0

笛卡之聲Ⅱ- Vol. 33Music of Kodaly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音響共和國 網站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大約在1888年,一路風行到二十世紀初,此後唱片出現,更方便的聆聽方式取代了腊捲軸,Decca唱片因緣際會,在1914年推出了第一部「可攜帶式留聲機」,在英國「每日郵報」刊登廣告,稱之為Decca。百年歷史的累積,Decca不僅是當今最重要的唱片品牌,更是見證百年音樂紀錄歷史的活字典。在「Decca Sound」限量套裝當中,收錄50張精彩唱片,更是愛樂者不可多得的好收藏。
Decca不僅是唱片公司,更是「寫唱片歷史」的重要成員,在1919~1929年間,Decca發行所謂「電子錄音的超級唱片」,二次戰後更首度推出「全頻段錄音」(ffrr,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1950年推出了第一款適用於ffrr唱片所使用的唱臂,並推出十二吋LP。1958年再接再厲,推出「全頻段立體聲錄音」(ffss),1962年在推出「全方位立體聲」(Phase 4 Stereo)。這些錄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出自同一家公司之手,可見Decca不僅是唱片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
無論是唱片愛好者,或是對唱片僅有簡單認識的人,應當都聽過所謂「Decca之聲」,可是很多人對所謂「Decca之聲」的內容並不是很瞭解,可能有人還搞不清楚是不是和「台灣之聲」有關係。所謂的「Decca之聲」和他們所發明的錄音方式有關,早年從單聲道進化到立體聲的時代,錄音師並沒有所謂的「範本」,錄音現場該怎麼擺放麥克風,其實都還在實驗,在單聲道時代,反正麥克風只有一支,只要管錄音現場是不是夠安靜就好,但立體聲時代要考慮麥克風間距,甚至麥克風擺放的角度,都會影響錄音成像的好壞。在1954年時,Decca旗下三位重要錄音工程師,分別是Arthur Haddy、Roy Wallace與Kenneth Wilkinson,發明了所謂「笛卡樹」( Decca Tree),樹立了交響樂錄音的麥克風擺放典範。「笛卡樹」不是單純使用兩只麥克風,而是三只,麥克風架在樂團前方,高高掛起,通常使用三只無指向麥克風,藉以兼顧立體音場與音像。
「Decca Tree」之所以能成為典範,和Decca三位錄音工程師的努力有密切關係,尤其是Kenneth Wilkinson,這位傳奇錄音師曾三度獲得葛萊美最佳錄音工程獎,在世時曾與超過150位指揮合作錄製唱片,堪稱唱片史上最偉大的錄音工程師之一,而「Decca Tree」之所以成為古典唱片錄音典範,也和Wilkinson不斷反覆實驗調整,把成果透過錄音呈現,逐漸成為古典錄音的麥克風架設「範本」。
這套54張CD的限量專輯,收錄了這段時期五十套最優秀的錄音。每一套專輯都是初版封面,並有完整的錄音資訊與大量的照片。專輯還附有一本解說冊,詳細說明「全頻段立體聲」的發展歷史,以及音樂家與錄音場地的介紹。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高大宜之於音樂史的貢獻主要在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民俗音樂的採集,以及他研發的高大宜音樂教學法上,後者被視為和台灣盛行的奧福教學法一樣,是二十世紀重要的兒童音樂教學法。
創作上,高大宜較接近十九世紀末的國民樂派,而不像巴托克那樣具有前衛與革命的原創性,因此被視為保守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高大宜有段時間沒有出色作品問世,但1923年,他的「匈牙利聖詩」問世大獲好評,為他贏得知名度。1926年的歌劇「哈利‧亞諾斯」則更上層樓,尤其是從其中選出編成的音樂會組曲,廣受各界歡迎,也成為高大宜最常被演出的作品。1930年他再完成「馬洛采克舞曲」,之後是1933年的「嘉蘭塔舞曲」、1939年的「孔雀變奏曲」等,都成為他管弦樂的名作,同年他的另一名作「管弦樂協奏曲」也問世。哈利.亞諾斯是匈牙利民間故事中家喻戶曉的傳說人物,「哈利.亞諾斯」一作講的是性好吹牛的主人翁哈利,每天都編造一些自己的英雄事蹟大吹大擂,卻都非真正發生過的事。
克爾提斯與倫敦交響為我們塑造了灑脫精準且充滿生命力的詮釋。同時克爾提斯的組曲版LP時代即為日本唱片藝術首獎的名盤,也因此更顯出此一專輯的不凡。

內容註

Hary Janos, suite -- Arias from Hary Janos - singspiel -- Dances of galanta / Kodály -- bonus : The peacock -- Variations on a hungarian folk song "The Peacock" / Kodály.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