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91
0
0
0

笛卡之聲Ⅱ- Vol. 47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音響共和國 網站
愛迪生發明留聲機大約在1888年,一路風行到二十世紀初,此後唱片出現,更方便的聆聽方式取代了腊捲軸,Decca唱片因緣際會,在1914年推出了第一部「可攜帶式留聲機」,在英國「每日郵報」刊登廣告,稱之為Decca。百年歷史的累積,Decca不僅是當今最重要的唱片品牌,更是見證百年音樂紀錄歷史的活字典。在「Decca Sound」限量套裝當中,收錄50張精彩唱片,更是愛樂者不可多得的好收藏。
Decca不僅是唱片公司,更是「寫唱片歷史」的重要成員,在1919~1929年間,Decca發行所謂「電子錄音的超級唱片」,二次戰後更首度推出「全頻段錄音」(ffrr,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1950年推出了第一款適用於ffrr唱片所使用的唱臂,並推出十二吋LP。1958年再接再厲,推出「全頻段立體聲錄音」(ffss),1962年在推出「全方位立體聲」(Phase 4 Stereo)。這些錄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都出自同一家公司之手,可見Decca不僅是唱片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
無論是唱片愛好者,或是對唱片僅有簡單認識的人,應當都聽過所謂「Decca之聲」,可是很多人對所謂「Decca之聲」的內容並不是很瞭解,可能有人還搞不清楚是不是和「台灣之聲」有關係。所謂的「Decca之聲」和他們所發明的錄音方式有關,早年從單聲道進化到立體聲的時代,錄音師並沒有所謂的「範本」,錄音現場該怎麼擺放麥克風,其實都還在實驗,在單聲道時代,反正麥克風只有一支,只要管錄音現場是不是夠安靜就好,但立體聲時代要考慮麥克風間距,甚至麥克風擺放的角度,都會影響錄音成像的好壞。在1954年時,Decca旗下三位重要錄音工程師,分別是Arthur Haddy、Roy Wallace與Kenneth Wilkinson,發明了所謂「笛卡樹」( Decca Tree),樹立了交響樂錄音的麥克風擺放典範。「笛卡樹」不是單純使用兩只麥克風,而是三只,麥克風架在樂團前方,高高掛起,通常使用三只無指向麥克風,藉以兼顧立體音場與音像。
「Decca Tree」之所以能成為典範,和Decca三位錄音工程師的努力有密切關係,尤其是Kenneth Wilkinson,這位傳奇錄音師曾三度獲得葛萊美最佳錄音工程獎,在世時曾與超過150位指揮合作錄製唱片,堪稱唱片史上最偉大的錄音工程師之一,而「Decca Tree」之所以成為古典唱片錄音典範,也和Wilkinson不斷反覆實驗調整,把成果透過錄音呈現,逐漸成為古典錄音的麥克風架設「範本」。
這套54張CD的限量專輯,收錄了這段時期五十套最優秀的錄音。每一套專輯都是初版封面,並有完整的錄音資訊與大量的照片。專輯還附有一本解說冊,詳細說明「全頻段立體聲」的發展歷史,以及音樂家與錄音場地的介紹。
摘自 PCHome商店街 網站
Decca 錄音史上首張編號 ”SXL” 唱片,正式揭開 Decca 立體聲時代的序幕,歷史價值非凡。
出動 Decca 黃金錄音團隊:Michael Williamson 製作,Kenneth Wilkinson 錄音,地點為 Decca 大本營 — 倫敦 Kingsway Hall,無可挑剔的完美演出。
1950 年代末期,立體聲錄音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英國 Decca 唱片公司由 Arthur Haddy、Roy Wallace、Kenneth Wilkinson,及 Stan Goodall 多位工程師領軍,挾著高超的「Decca Tree」錄音技術,帶領 Decca 邁入立體聲錄音的黃金年代。
首張立體聲錄音唱片編號「SXL 2001」,就是由阿爾文率領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 1818 序曲》、義大利隨想曲以及斯拉夫舞曲。本張 1958 年 5 月錄製的唱片,集合了 Decca 當時最強大的錄音團隊,以單聲道與立體聲平行灌錄,立體聲部分由 Michael Williamson 擔任製作人,Kenneth Wilkinson負責錄音。
地點則是 Decca 的大本營 — 倫敦 Kingsway Hall。這張唱片簡直就是 Decca 最強大的火力展示,石破天驚的音效,成熟豐美的藝術價值,清楚地向世界宣稱錄音界的霸主地位。

內容註

1812 overture, op. 49 -- Capriccio italian, op. 45 -- Marche slave, op. 31 / Tchaikovsky -- bonus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 Sergey Rachmaninov.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