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38
1
0
0

巴蘭欽與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在蒙特婁 第3集英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台灣WIKI 網站
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年),美國舞蹈家、編導。一生編排了包括《堂吉訶德》(1965年)等芭蕾舞全劇在內的200多部芭蕾舞,執導多部歌劇、音樂劇、電影的芭蕾布景。在為音樂劇《保持警惕》(On Your Toes)(1936年)創作的《十號大街上的殺戮》中,舞蹈首次成為音樂劇敘事的一部分。
巴蘭欽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原名喬治·巴蘭奇瓦澤,在當地的帝國芭蕾舞學校和帝國芭蕾舞團學習。1924年隨蘇聯國家舞蹈團(Soviet State Dancers)到歐洲巡迴演出。後來拒絕回國,前往巴黎,加入佳吉列夫創辦的俄羅斯芭蕾舞團。1932年協助籌辦蒙特卡羅俄羅斯芭蕾舞團。1933年前往紐約,次年參與美國芭蕾學校的創辦。1935—38年供職於大都會歌劇院。1948年協助創辦了紐約芭蕾舞團,任舞團藝術指導,直至逝世前夕。
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年1月22日出生於俄國聖彼得堡一個音樂之家。其父是一位祖籍喬治亞的作曲家,其母也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巴蘭欽從小就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1914年考入瑪林斯基劇院附屬芭蕾舞蹈學校,畢業後任國家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演員,同時參加青年芭蕾舞團從事編導工作。對芭蕾藝術改革和創新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新穎別緻的風格和特點。
1933年,巴蘭欽應邀主持「美國芭蕾舞學校」和「美國芭蕾舞團」。他極力提倡創作「美國自己的芭蕾」,於1935年推出了《小夜曲》、《夢幻》、《回憶》、《出類拔萃》、《組曲》、《莫扎特組曲》、《浪跡天涯》等芭蕾作品,引起美國藝術界的矚目。1948年,他主持組建了「紐約市芭蕾舞團」。在該團的前17年中,他總共創作了47部芭蕾新作,復排或修改了7部舊作。新作中最有生命力的是《華爾茲》、《蘇格蘭交響曲》、《西部交響曲》、《星條旗永不落》和《胡桃夾子》、《仲夏夜之夢》等;復排的作品有《火鳥》、《天鵝湖》二幕等。1972年、1975年和1981年他先後率領紐約市芭蕾舞團隆重舉行了斯特拉文斯基、拉威爾和柴科夫斯基藝術節,由該團上演了根據這些音樂家的音樂編演的舞劇作品。從1920年到1981年的六十餘年間,他共編導了上百部芭蕾舞劇和音樂芭蕾,他也為美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芭蕾舞蹈演員。
巴蘭欽一生對芭蕾藝術的貢獻,不僅使他獲得了「美國芭蕾之父」的桂冠,而且被西方評論界讚譽為「20世紀最富有創造活力的芭蕾編導家之一」。
由美國亞歷桑那芭蕾劇院發起和承辦的第一屆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舞蹈節將於7月1至7月6日舉辦。這個舞蹈節將用來紀念偉大的芭蕾大師巴蘭欽,在近一周的節日中,將上演多部巴蘭欽的作品,其中的配樂包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貝里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
劇院藝術總監伊布.安德森是巴蘭欽的崇拜者和研究者,他說,巴蘭欽對於芭蕾的貢獻就好比音樂中的巴赫,是芭蕾藝術的終極締造者。

摘要註

Performances by the New York City Ballet, telecast from Montréal, of scenes from Balanchine's Swan Lake, Balanchine's Pas de deux based on Coppélia (choreographed specifically for the telecast), and Butler's The unicorn, the gorgon, and the manticore. Includes interview with Balanchine.

內容註

1. Swan lake. Scenes from Act II / choreography by George Balanchine, after Lex Ivanov ; music by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3:44) -- 2. Coppélia. Pas de deux / choreography by George Balanchine ; music by Léo Delibes (9:38) -- 3-16. The unicorn, the gorgon, and the manticore : or The three Sundays of a poet / a madrigal fable with words and music by Gian Carlo Menotti ; choreography by John Butler (41:43) -- 17. George Balanchine in conversation with René Levesque (8:34).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