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6
0
0
0

馬勒交響曲全集, Vol. 1馬勒 第1號交響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馬勒的前四首交響曲都與他早年的歌曲集「兒童的魔法號角」有莫大的關聯,從第五號開始,開始脫離這些歌曲的影響。他的前兩號交響曲引用此套歌曲集中的旋律作為主題,到了第三號交響曲,則採用其中「三位天使高歌」作為其中一個樂章的主題,又在第四號中引用「天國的生活」作為終樂章的主題。根據馬勒妻子艾瑪的說法,馬勒在第六號交響曲中,想要捕捉她和兩個女兒的丰采: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中奏段中,可以聽到這個分別代表母親和女兒的象徵;至於終樂章裡,他以英雄的姿態描述了自己,並讓三次命運的重擊降落在他身上(曲中以鎚子敲擊聲象徵)。據說在彩排此曲時,馬勒曾在後台暗自啜泣,因為他似乎覺得這樣的描述,是用音樂預言了他自己的死亡。
果然,厄運在隔年就來找他,曲中描寫的女兒瑪麗亞過世,他自己從維也納歌劇院辭職,並且還被診斷出心臟病。一向懼怕死亡的馬勒,為了規避命運,乃將終樂章最後一鎚刪去,但卻無濟於事。此曲以進行曲的風格殺伐地展開,成為全作悲劇性主旨的關鍵。
馬勒在1901年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隔年夏天完成,這是他在第一號交響曲之後,第一次重新採用純器樂交響曲的創作型式,但他在此曲的終樂章,還是引用了一首魔法號角的歌曲旋律。此曲1904年由馬勒親自在科隆指揮,全曲分成三部份、共五樂章,給人一種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也成了音樂學者口中馬勒特有的「演進調式」手法象徵。在第八號交響曲裡,馬勒忽然又轉回他早年對於歌唱的迷戀,將整闕交響曲寫成一部巨型的清唱劇,然後原本預定的第九號交響曲,也就是「大地之歌」,則因為恐懼歷來交響作曲家在創作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都會蒙命運之神寵召的宿命,而將之改名為「大地之歌」。
至於第十號交響曲基本上在馬勒生前只完成了草稿,前三樂章有配器了部份,但其餘樂章則付之闕如,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第二、四、五樂章應該是永遠不可能問世演出的,但音樂學者庫克則從馬勒殘稿中構思出完整的樂曲,將此交響曲接生到世上,馬勒遺孀一開始非常反對此版上演,但在紐約聽到此曲廣播後,終於被說服。第十交響曲至今有三個以上的復原版,庫克版最廣為人知。
現今柏林愛樂總監拉圖對馬勒有非常強烈的認同,他18歲時就在眾人反對下指揮了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他曾說過馬勒對他而言,比許多其他作曲家重要的多,也因此在他唯一完成過的三套作曲家交響曲全集中,這套馬勒交響曲耗費了最長的時間灌錄,他從1984年灌錄其中的「悲愁之歌」開始,一直到2004年灌錄第八號交響曲,前後經歷了20年。這套馬勒交響曲全集,正好見證他從初綻露頭角到聲勢如日中天的20年,裡面最早灌錄的第二號交響曲更獲得留聲機大獎的肯定,也因此這套錄音,可以說是認識拉圖、認識馬勒最好的一套收藏。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D大調第一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該作品創作於1884年到1888年之間,最初的版本被命名為「巨人」交響詩。該作品在1889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反響不佳,但現在已名列馬勒最受歡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在最初的三場演出中,第一和第二樂章之間還有一個稱為「百花」的樂章。該樂章原先是馬勒為約瑟夫·舍菲爾的1884年話劇《賽金根的號手》(德語:Der Trompeter von Säckingen)所作的配樂中的一曲。馬勒在1894年魏瑪的演出之後捨棄了這個樂章。自此該樂章一直失傳,直到1966年作家唐納德·米切爾發現了它。1967年,英國指揮家和作曲家班傑明·布里頓首次在馬勒去世後演出了這個樂章。如今《第一交響曲》的演出基本從不包括該樂章,只是有時候會被單獨演奏。1970年歐仁·奧曼迪指揮費城交響樂團首次錄製了帶有「百花」版本的馬勒第一交響曲。該錄音已絕版多年,最近RCA又開始重新發行。現在共有大約有20個錄音包括該樂章。
五樂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視為一首大型交響詩。他曾經寫過一段描述該作品的文章。在1893年漢堡首演和1894年魏瑪首演中,馬勒給該交響曲加以標題「巨人」。該標題與讓·保羅的一部小說相同,但馬勒申明該交響曲和小說沒有關係。「巨人」(或「泰坦」)這個標題今天仍然經常使用。
該交響曲中出現了馬勒的連作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一些主題(例如《清晨當我穿過草原》片段旋律)。另外有證據表明,馬勒還在該作品中使用了他在其流產的歌劇《巫師》(德語:Rübezahl)中的一些旋律。
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從第三小節開始由低音提琴演奏一段民歌主題的變體,這首民歌在中國叫作《兩隻老虎》。這種使用低音提琴的手法在交響作品中比較罕見。馬勒將這個民歌旋律從大調改為小調,因而使其具有葬禮進行曲的特性。

內容註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including Blumine) / Gustav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