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01
0
0
0

馬勒交響曲全集, Vol. 13馬勒 悲嘆之歌 (original version)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馬勒的前四首交響曲都與他早年的歌曲集「兒童的魔法號角」有莫大的關聯,從第五號開始,開始脫離這些歌曲的影響。他的前兩號交響曲引用此套歌曲集中的旋律作為主題,到了第三號交響曲,則採用其中「三位天使高歌」作為其中一個樂章的主題,又在第四號中引用「天國的生活」作為終樂章的主題。根據馬勒妻子艾瑪的說法,馬勒在第六號交響曲中,想要捕捉她和兩個女兒的丰采: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中奏段中,可以聽到這個分別代表母親和女兒的象徵;至於終樂章裡,他以英雄的姿態描述了自己,並讓三次命運的重擊降落在他身上(曲中以鎚子敲擊聲象徵)。據說在彩排此曲時,馬勒曾在後台暗自啜泣,因為他似乎覺得這樣的描述,是用音樂預言了他自己的死亡。
果然,厄運在隔年就來找他,曲中描寫的女兒瑪麗亞過世,他自己從維也納歌劇院辭職,並且還被診斷出心臟病。一向懼怕死亡的馬勒,為了規避命運,乃將終樂章最後一鎚刪去,但卻無濟於事。此曲以進行曲的風格殺伐地展開,成為全作悲劇性主旨的關鍵。
馬勒在1901年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隔年夏天完成,這是他在第一號交響曲之後,第一次重新採用純器樂交響曲的創作型式,但他在此曲的終樂章,還是引用了一首魔法號角的歌曲旋律。此曲1904年由馬勒親自在科隆指揮,全曲分成三部份、共五樂章,給人一種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也成了音樂學者口中馬勒特有的「演進調式」手法象徵。在第八號交響曲裡,馬勒忽然又轉回他早年對於歌唱的迷戀,將整闕交響曲寫成一部巨型的清唱劇,然後原本預定的第九號交響曲,也就是「大地之歌」,則因為恐懼歷來交響作曲家在創作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都會蒙命運之神寵召的宿命,而將之改名為「大地之歌」。
至於第十號交響曲基本上在馬勒生前只完成了草稿,前三樂章有配器了部份,但其餘樂章則付之闕如,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第二、四、五樂章應該是永遠不可能問世演出的,但音樂學者庫克則從馬勒殘稿中構思出完整的樂曲,將此交響曲接生到世上,馬勒遺孀一開始非常反對此版上演,但在紐約聽到此曲廣播後,終於被說服。第十交響曲至今有三個以上的復原版,庫克版最廣為人知。
現今柏林愛樂總監拉圖對馬勒有非常強烈的認同,他18歲時就在眾人反對下指揮了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他曾說過馬勒對他而言,比許多其他作曲家重要的多,也因此在他唯一完成過的三套作曲家交響曲全集中,這套馬勒交響曲耗費了最長的時間灌錄,他從1984年灌錄其中的「悲愁之歌」開始,一直到2004年灌錄第八號交響曲,前後經歷了20年。這套馬勒交響曲全集,正好見證他從初綻露頭角到聲勢如日中天的20年,裡面最早灌錄的第二號交響曲更獲得留聲機大獎的肯定,也因此這套錄音,可以說是認識拉圖、認識馬勒最好的一套收藏。
摘自 海老澤敏著,《馬勒》,pp.104-112,美樂出版社
馬勒將本曲作為其作曲生涯的起點。
1875年馬勒進入維也納音樂院就讀,在大學聽講哲學與歷史學,在此時期認識布魯克納,而且醉心於華格納的藝術,此時期寫作本曲參選當時音樂院學生競爭獎項「貝多芬獎」的徵選,但並未得獎。
本曲是為獨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混聲合唱與管弦樂而寫的清唱劇作品,由三部分所構成,1878年開始創作,1880年完成。
本曲為敘事詩形式,參考別人的故事而編寫出自己獨特的故事內容。
敘述一對兄弟互相競爭尋寶—一朵紅花,弟弟獲得了寶物,邪惡的哥哥竟殺害了弟弟,將寶物據為己有,把屍體藏起來。獲得寶物的哥哥,終於跟女王結婚。牧羊人與遊唱詩人拾獲弟弟的骨頭,將它作成一支笛子。這笛子卻唱出哥哥殺害弟弟的故事,讓哥哥的罪行敗露受到處罰。
第一部分〈森林傳說〉(Waldmarchen),描寫爭奪紅花的殺人事件;第二部分〈遊唱詩人〉(Der Spieimann),敘述弟弟的骨化成一支笛子唱出遇害經過;與第三部分〈婚禮事變〉(Hochzeitstuck),婚禮當場揭穿罪行的場面。

內容註

Das Klagende Lied (original version) -- Das lied von der Erde (1996) : VI. Der Abschied extract / Gustav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