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60
1
0
0

馬勒交響曲全集, Vol. 14馬勒 大地之歌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馬勒的前四首交響曲都與他早年的歌曲集「兒童的魔法號角」有莫大的關聯,從第五號開始,開始脫離這些歌曲的影響。他的前兩號交響曲引用此套歌曲集中的旋律作為主題,到了第三號交響曲,則採用其中「三位天使高歌」作為其中一個樂章的主題,又在第四號中引用「天國的生活」作為終樂章的主題。根據馬勒妻子艾瑪的說法,馬勒在第六號交響曲中,想要捕捉她和兩個女兒的丰采:在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中奏段中,可以聽到這個分別代表母親和女兒的象徵;至於終樂章裡,他以英雄的姿態描述了自己,並讓三次命運的重擊降落在他身上(曲中以鎚子敲擊聲象徵)。據說在彩排此曲時,馬勒曾在後台暗自啜泣,因為他似乎覺得這樣的描述,是用音樂預言了他自己的死亡。
果然,厄運在隔年就來找他,曲中描寫的女兒瑪麗亞過世,他自己從維也納歌劇院辭職,並且還被診斷出心臟病。一向懼怕死亡的馬勒,為了規避命運,乃將終樂章最後一鎚刪去,但卻無濟於事。此曲以進行曲的風格殺伐地展開,成為全作悲劇性主旨的關鍵。
馬勒在1901年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隔年夏天完成,這是他在第一號交響曲之後,第一次重新採用純器樂交響曲的創作型式,但他在此曲的終樂章,還是引用了一首魔法號角的歌曲旋律。此曲1904年由馬勒親自在科隆指揮,全曲分成三部份、共五樂章,給人一種從黑暗到光明的變化,也成了音樂學者口中馬勒特有的「演進調式」手法象徵。在第八號交響曲裡,馬勒忽然又轉回他早年對於歌唱的迷戀,將整闕交響曲寫成一部巨型的清唱劇,然後原本預定的第九號交響曲,也就是「大地之歌」,則因為恐懼歷來交響作曲家在創作完第九號交響曲之後,都會蒙命運之神寵召的宿命,而將之改名為「大地之歌」。
至於第十號交響曲基本上在馬勒生前只完成了草稿,前三樂章有配器了部份,但其餘樂章則付之闕如,長久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第二、四、五樂章應該是永遠不可能問世演出的,但音樂學者庫克則從馬勒殘稿中構思出完整的樂曲,將此交響曲接生到世上,馬勒遺孀一開始非常反對此版上演,但在紐約聽到此曲廣播後,終於被說服。第十交響曲至今有三個以上的復原版,庫克版最廣為人知。
現今柏林愛樂總監拉圖對馬勒有非常強烈的認同,他18歲時就在眾人反對下指揮了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他曾說過馬勒對他而言,比許多其他作曲家重要的多,也因此在他唯一完成過的三套作曲家交響曲全集中,這套馬勒交響曲耗費了最長的時間灌錄,他從1984年灌錄其中的「悲愁之歌」開始,一直到2004年灌錄第八號交響曲,前後經歷了20年。這套馬勒交響曲全集,正好見證他從初綻露頭角到聲勢如日中天的20年,裡面最早灌錄的第二號交響曲更獲得留聲機大獎的肯定,也因此這套錄音,可以說是認識拉圖、認識馬勒最好的一套收藏。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大地之歌》(德語:Das Lied von der Erde)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一部大型交響聲樂套曲作品。作品樂譜封面有副標題,「為兩位獨唱家(一位男中音或女低音,一位男高音)及管弦樂團的演奏配置而作」。馬勒在標題註明「取材於漢斯·貝特格的《中國笛》」。作品一共六個樂章,採用了詩人漢斯·貝特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oete,1907年出版)中的七首唐詩作為歌詞。《中國笛》中的詩歌並非直接從中文譯為德文,而是來源於兩本法語中國古詩譯集——法國女詩人、作家及東方學家朱迪·戈蒂埃的《玉書》(法語:Le Livre de Jade)和漢學家德里文的《唐詩》(法語: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ang)。德國人Hans Heilmann將這兩部法語譯集的相關內容轉譯成德語,結集成《中國詩歌》(Chinesische Lyrik,1905年)出版。Heilmann的譯文文字比較平淡。漢斯·貝特格對Heilmann的德語翻譯、以及法語原譯進行了提煉,或在此基礎上的再創作,獲得了極大成功。除了馬勒之外,包括理察·史特勞斯、阿諾德·勛伯格、安東·韋伯恩等在內的其他許多著名作曲家也從《中國笛》中獲得過靈感。
經過數次的轉譯,尤其兩位法國譯者的原始翻譯就已常常不是對原作的直譯,《中國笛》譯詩和中文原作的面貌相距甚遠,中國學者為了找到《大地之歌》中詩歌對應的唐詩做了不少努力。目前第三樂章所用詩的原作確認意見仍不統一。《大地之歌》中的七首詩和中文原作相比,情緒更為沉重,貼近馬勒當時的心境。馬勒在創作過程中,對漢斯·貝特格的文字又進行了多處的改動和調整。
五樂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視為一首大型交響詩。他曾經寫過一段描述該作品的文章。在1893年漢堡首演和1894年魏瑪首演中,馬勒給該交響曲加以標題「巨人」。該標題與讓·保羅的一部小說相同,但馬勒申明該交響曲和小說沒有關係。「巨人」(或「泰坦」)這個標題今天仍然經常使用。
《大地之歌》創作時間是1908年至1909年,在《第8交響曲 (馬勒)》之後完成。雖然這部作品無疑可以被看作一部交響曲,但馬勒沒有將之命名為《第9交響曲》。《第9交響曲》要在兩年後才被創造出來。本曲於1911年11月20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揮是布魯諾·瓦爾特,女中音Mme. Charles Cahier及男高音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當時馬勒已經離世,沒能親臨首演。《大地之歌》的演奏時間約為65分鐘。
新加坡交響樂團於2005年邀請香港馬勒愛好者伍日照將漢語原詩(《悲歌行》、《效古秋夜長》、《宴陶家亭子》、《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別》)重新填入《大地之歌》,並由男高音莫華倫及女高音梁寧以較接近唐朝中古漢語的粵語演唱。由於第六樂章由馬勒自己加詞,故將第六樂章原本的的德語版本也收錄於SACD中。首演於該年7月22日。

內容註

Das lied von der Erde (1997) : I.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after Li-Tai Po ; II. Der Einsame im Herbst after Chiang-Tsi ; III. Von der Jugend after I-Tai Po ; IV. Von der Schonheit after Li-Tai Po ; V. Der Trunkene im Fruhling after Li-Tai Po ; VI. Der Abschied after Mong-Kao Jen and Wan-Sei / Gustav Mahl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