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42
0
0
0

巴赫 馬太受難曲, BWV244全區 ; 藍光版英法德日韓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維基百科 網站
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是一部清唱劇受難曲,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於1727年(在萊比錫擔任教會指揮時),內容是根據馬太福音里有關耶穌的受難。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是巴赫兩部完整的受難曲作品。整部作品演出時間長達3小時。
作品為兩個混聲合唱團而寫,(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和樂器組(2支長笛或是 八孔長笛,2支巴洛克雙簧管,2把巴洛克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負責演出。現在則稱為「雙合唱團和管弦樂隊」。
在第 1 和 35段還要有Soprano in ripieno(合奏女高音)。演出傳統上還會有兒童合唱團(作為兩個合唱團中女聲的對照),這還和巴赫當時的情況有關,當時在教堂只能動用童聲女高音,(就是說男性假聲唱女高音和女中音)。在其中一個版本中,這部分的聲音甚至為管風琴所代替。受難曲描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受難的宗教音樂,馬太受難曲則是以聖經「馬太福音」第26,27章為歌詞的大型作品,共有「最後的晚餐」、「耶穌之死」共 68 首曲子所組成,總共寫了三年之久。而演出時須有二個管弦樂團、數位演唱者與一個少年合唱團,加上管風琴伴奏,演奏全曲需要約三小時。
根據巴赫學者 Joshua Rifkin 於 1975 年發表於 The Musical Quarterly 的「The Chronology of Bach's Saint Matthew Passion」,馬太受難曲應首演於 1727 年的受難日(Good Friday,1727/4/11),地點在聖湯馬斯大教堂(St. Thomas Church),第二次演出是兩年後的 1729 年的受難日(1729/4/25)。巴赫曾對馬太受難曲做過幾次改版,目前可聽到的演出是以 1736 年的修訂版為主。
巴赫在生時,馬太受難曲並不受歡迎,甚至因為其中「歌劇般」的特質受到新教虔信主義的代表和萊比錫的市民敵視。當1829年3月11日孟德爾頌和柏林歌唱學院再度演出該作品時,巴赫也在德國復活了。20世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馬太受難曲錄音,如富特文格勒,卡爾·李希特,卡拉揚,哈農考特,索爾蒂,湯·考普曼,赫爾穆特·李陵,加德納都有留下非常優秀的詮釋。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