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71
0
0
0

Beethoven The Complete String Quartets, Vol. 1全區 ; 英德法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 音響共合國 網站
貝爾琪亞弦樂四重奏團的團員來自歐洲各國,他們先後在日本名古屋、法國波爾多和英國皇家愛樂協會贏得四重奏比賽金牌,是當今年輕一輩弦樂四重奏團中翹楚。第一小提琴手柯琳娜來自羅馬尼亞,她16歲以前都在羅馬尼亞學琴,因為曼紐因發掘她的才華,而遠赴英國,進入皇家音樂院深造,她在Kolster Schontal國際小提琴大賽拿到冠軍,又在維尼奧夫斯基大賽和曼紐因國際大賽中拿到銀牌。中提琴手科澤爾斯基則是波蘭人,他曾受阿班.貝爾格四重奏之邀,在維也納舉行的莫札特250歲冥誕紀念系列音樂會中演出。第二小提琴手珊謬兒是英國人,畢業於皇家音樂院,是柯琳娜的同學。大提琴手雷德林來自法國,是巴黎高等音樂院的畢業生,先後受教於史塔克、畢爾斯瑪等名師。
貝爾琪亞四重奏多年來在科隆接受阿班.貝爾格四重奏的教導,而柯琳娜對羅馬尼亞民俗音樂所感受的律動,在許多音色和節奏感的拿捏,都有一種具說服力的想像和創造,處處使人充滿驚喜和讚嘆。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曲
弦樂四重奏曲 - 這是由弦樂四重奏演奏的樂曲。所謂弦樂四重奏是由四件小提琴族樂器形成的合奏形態。主要由小提琴兩把,中提琴與大提琴各一把組成。在室內樂形態中,鋼琴三重奏由三件樂器互相競爭的性格較強,而弦樂四重奏則四者協調來做成一個音響的性格較強。弦樂四重奏曲一般都具有複數樂章,多數像交響曲與奏鳴曲一樣,由快─慢─舞─快等4個樂章構成,第1樂章採用奏鳴曲式。
弦樂四重奏曲是被認為是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開闢的曲種。海頓的初期作品,有些還包括管樂器、或低音部只寫Basso、或有5個樂章等,還有點異於現在弦樂四重奏曲的標準形狀(如作品1、2)。後來樂章成為4樂章構成(作品9),最低音明記為大提琴(作品20),到作品33就定型為現在的一般模樣。
之後,貝多芬以中期的「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曲」提升這種樂曲為專業的演奏家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樂曲,到晚年還創作專業演奏家需要花好幾年的歲月鑽研的作品。於是弦樂四重奏曲成為貝多芬的作品當中,與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同樣重要的曲種。
然而在貝多芬之後的浪漫主義時期,除了舒伯特、德弗乍克以外,其他作曲家沒有留下多少作品。即使被目為貝多芬繼承者的布拉姆斯,也只譜寫3首此類作品聊備一格。也許貝多芬傑作群的壓力,把後起的作曲家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然而,在這段作品較少的時期裡,弦樂四重奏曲仍舊保持其重要性。例如對交響曲、鋼琴奏鳴曲等「古典的」音樂持否定意見的德布西,也譜有一首g小調弦樂四重奏曲。不過,這種在堅固的調性音樂上建立的德國古典音樂,到印象主義時代,雖然在形式上還保持原來的體裁,卻只是做為古典形式的一個例子而已。
到了近代,被認為是創作弦樂四重奏曲第2位大師的作曲家巴爾托克,譜寫貝多芬後期作品以來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傑作。這些作品有時被稱為現代音樂的古典。之後,米堯、蕭斯塔可維奇等作曲家也譜寫不少這一類作品,新維也納主義作曲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作曲家都相當重視這一範疇的音樂,甚至不願意涉足到古典範疇的史托克豪森都寫一首「直昇機弦樂四重奏曲」。到21世紀,挑戰這一範疇音樂的作曲家不絕其後。
貝多芬留有9首交響曲、16首弦樂四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在這三個範疇裡,他給後世的影響非常深。由於貝多芬的創作,作曲家們做為創作活動中心的這三個範疇,就確定其完整的形式。後來的作曲家們太意識到貝多芬,於是交響曲的創作只能到第9號,被目為德國音樂繼承人的布拉姆斯,甚至只寫4首交響曲、3首弦樂四重奏曲、3首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16首弦樂四重奏曲的作曲時期,並不像鋼琴奏鳴曲那樣廣泛的遍及整個生涯,而是在他作曲的早、中、後3期中,各有某個程度的集中創作期。只是這些作品,都能表現出各期的特徵。貝多芬發揮這3種樂曲的性格,讓交響曲擔任在演奏會中面對許多聽眾表現自己藝術的角色,讓弦樂四重奏曲擔任敘述人與人之關係等人生微妙問題的角色,要吐露自己內心的心情,則使用近在身邊的樂器寫出鋼琴奏鳴曲。
通常,貝多芬的創作活動分為早、中、後3期。他在早期譜有6首弦樂四重奏曲(第1~6號),中期5首(第7~11號),後期5首(第12~16號)。後期作品中,另外還有1首「大復格曲」原為第13號弦樂四重奏曲的終樂章,後來單獨成為1曲。
早期的6首都屬於作品18,貝多芬似乎還在摸索如何創作弦樂四重奏曲,因此這6首兼有練習的意味,但在弦樂四重奏曲歷史上,應屬於重要的作品。1792年,當時22歲的貝多芬離開故鄉波昂,移居音樂中心維也納以便跟隨海頓學習作曲。他在這裡得到約瑟夫‧羅伯克維茲王子(Prince Joseph Lobkowitz)的贊助,正式開始作曲。早期的6首弦樂四重奏曲就是這時候的作品,完成後也呈獻給羅伯克維茲王子。他在1798年28歲時開始譜寫樂曲,繼續不斷,花兩年時間嘗試這一曲種的寫作,1800年完成與1801年出版之間,也繼續仔細校訂。其曲風忠實依從海頓確立的形式,還沒有強烈表現出中期以後作品所具有的貝多芬個性。
1806年,貝多芬受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茲莫夫斯基伯爵之託,譜寫3首弦樂四重奏曲,這就是俗稱「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曲」的作品59。這時候距離作品18的6首已有6年,此間他創作「月光」「華特斯坦」「熱情」等鋼琴奏鳴曲,第3、4號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曲第3號「英雄」等名曲。弦樂四重奏曲以作品59跨出很大的一步,成為代表中期作品的傑作。1809年完成第10號、1810年完成第11號弦樂四重奏曲之後,有14年之久沒有再寫這一種作品。
1825年,事隔14年之久後,貝多芬受俄國尼可拉斯‧嘎里純公爵之託,譜寫第12、13、15號弦樂四重奏曲,於1826年完成第14、16號,並把第13號的終樂章獨立出版為「大復格曲」。這5首作品加「大復格曲」就成為貝多芬後期的弦樂四重奏曲傑作。

內容註

DVD 1 :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18, no. 1 ; String quartet in G major, op. 18, no. 2 ;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op. 18, no. 3 ; String quartet in C minor, op. 18, no. 4 / Beethoven. DVD 2 : String quartet in A major, op. 18, no. 5 ; 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op. 18, no. 6 ;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59, no. 1 ; String quartet in E minor, op. 59, no. 2 / Beethoven. DVD 3 :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 59, no. 3 ;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op. 74 : "Harp" ; String quartet in F minor, op. 95 ; String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op. 127 / Beethoven. DVD 4 : String quartet in B major major, op. 130 with the Great fugue in B flat major, op. 133 ; String quartet in C sharp minor, op. 131 / Beethoven. DVD 5 :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op. 132 ;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135 ; Looking for Beethoven (Documentary) / Beethove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