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69
1
0
0

Q&A首部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公共電視 網站 Q&A首部曲-----台南人劇團電視影集式舞台劇
《Q&A首部曲》 是台南人劇團繼長達六小時的《K24》之後另一個長篇劇場作品,也是蔡柏璋的第二號電視影集式舞台劇。開創舞台劇以類似電視影集分集方式演出的先例。這個作品特別邀請劇場界資深實力派演員姚坤君和黃士偉加入演出,同時還有廣受讚譽的駐團演員黃怡琳和李劭婕,以及新銳劇場演員林玟誼和黃彥霖;此外,還特邀德國演員Maximiliam Kalkof 演出劇中德國人。
然後,這一次蔡柏璋也上場軋了一角,演出主人翁劉憶。
原因無他,這齣戲本來不是寫給他自己演的,但是剛從英國回來的時候,蔡柏璋手頭上馬上擠滿劇場的邀約,當發現十個裡面竟然有八個是編劇的時候,蔡柏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糟糕,大家該不會忘記我是學表演出身的吧?」所以,個人造孽個人擔,寫了一個人格分裂的角色,就只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啦。
Q&A的故事跨越歐亞,從柏林、倫敦到台北,從醫院、室內客廳、倫敦地鐵站、靈骨塔、夜店到靈骨塔,場景轉換的驚人速度令現場觀眾大大稱奇,且舞台製作的細緻逼真,更讓人歎為觀止。語言更是融合中文、台語、英文、德文和粵語,企圖營造出寫實的生命經驗和旅程。
《蔡柏璋談Q&A首部曲》
從初稿到完稿,一共修了九次。初稿只發生在台北市一個單純的家庭,父母、兒子、肇事者以及警察,瘋狂白癡的對話,語言節奏似乎永無停歇的鬧劇。我從英國唸學回國來後,發現實在無法對原本的故事場景設定感到滿足,並不是說只發生在台灣的故事就不有趣,而是我在倫敦的這一年,透過不斷的旅行和不同國家的朋友相處,深切體察到,世界上不同國家、種族、性向之間,其實有比我們想像中裡更多的共通點,且冥冥之中,因某種的緣份,將每個命中註定會相遇的個體,悄悄牽連在一起。
故事講述一名叫做劉憶的男子,從柏林回到台北之後,出了一場車禍,肇事者傅嚴歆(李劭婕飾)因為心懷愧疚,在醫院照顧劉憶,被劉憶的父母(姚坤君、黃士偉飾)誤認為兒子的女朋友GIGI(林玟誼飾),傅將錯就錯接收了這個假的身分,也開啟了一連串的Quest和Amnesia。
親子、祖孫親情、異國戀情、性別認同、外遇危機、婚姻價值…等等議題,在《Q&A首部曲》裡面皆有討論。有別於以往《K24》、《木蘭少女》的輕鬆嬉鬧,《Q&A首部曲》裡面有身為編劇的我此時此刻最誠實,最想跟觀眾分享的心情故事。 ( 撰文蔡柏璋 )
摘自 台南人劇團 網站
劉憶從柏林回到台北後,在一場車禍中失憶,醒來之後,重新面對全新的人生。在醫院裡面,劉憶的父母誤把撞到劉憶的肇事者,傅嚴歆,當成兒子的女朋友。傅嚴歆因為心生愧疚,於是將錯就錯接收這個新的身分;劉憶不疑有他,重新展開和傅嚴歆的交往。劉憶的母親,關英蓮,一位頂尖婚禮籌辦人,一心一意想替兒子籌辦婚禮。在過年的家庭聚會上,一切的謊言都東窗事發,傅嚴歆的肇事者身分也曝了光。劉憶決定離開台北,靠著腦中唯一記得的旋律,前往柏林尋找過去…
編劇說說
在創作的過程裡,初期的我是任性地抱持著「我想要玩這一個,所以我一定要玩到」;如果玩不到,就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劇情可以玩到,儘管冒著不合理的風險」。
任性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是好的,因為人越大,越覺得自己沒有權力任性,一旦任性了,之後的罪惡感好像也是倍數增長,有種得不償失的感覺。
下一個階段,我的創作理念和動機漸漸轉變成「我想要說話」。
為誰說話?不一定,為一些我認為應該要被聽見的的聲音說話;為一些我認為的弱勢族群說話,為一些我堅持的理念說話。
說話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變成劇作家的傳聲工具,在越想要做什麼、說什麼的時候,創意還有幽默感就連帶著就被所謂的使命感抹煞了,也真的是得不償失。
然後更大了以後,也就是現階段,我突然有了「為什麼我自以為有權利和資格幫別人說話?」
而且在認為自己想要「幫」別人說什麼的同時,是不是已經有了一種「優越」的姿態?真的是令我自己羞愧和厭惡。
【Q&A 首部曲】中,失憶的劉憶,在睡醒之後誤把撞了自己的肇事者當成自己的女朋友;但是在戲的最後,一位自稱他前男友的男子(蔡恭亮)出現,到底劉憶是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這些身分認同的問題現在對我來說,已經變得不再這麼重要。
因為,我發現,越想要區隔當中的異同,越無法跳脫出來,帶給觀眾我想要用這齣戲帶給這個社會的正面力量:「我們並沒有不一樣。」
去年十二月在英國,我interview了很多身邊的好友,其中一位同志朋友Paul,他是英國編舞大師Matthew Bourne的首席舞者之一;和他聊天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問的問題之愚蠢。
我問了一堆類似「身為一個同志,你認為—?」或者是「你有很好的異性戀男性朋友嗎?」之類的問題。
他認真的看著我,有一種困惑:「我不太清楚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存在?我當然有很好的異性戀朋友,事實上,我有很好的男性朋友;他們是不是異性戀?這根本不重要,」
他並沒有生氣,但是用一種充滿愛的眼神繼續說道:「同性戀代表的不是我,它只是表示我喜歡跟我同樣性別的人,而已。今天拿掉了這一個特質,我還是Paul,還是一樣嘴巴很賤,還是一樣關心我愛的人,還是一樣在舞台上表現我的專業,就跟我喜歡男生一樣,都只是我的一個特質而已,為什麼今天這一個特質要被特別放大來檢視哩?」
然後,我才發現,搞不好自己也是這一個社會,為什麼到現在還用某些異樣的眼光看待同志族群的幫兇之一。我們都是,每一個人都是,早就已經預設了這某個族群和自己不一樣,他們XXX,他們OOO,所以我們才要OXOX…。
有一陣子相當厭惡院線的同志電影中,老是找一堆帥到不行又看起來很 Man的演員當男主角,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消費」同志的想像,並不是「反應」生活的現況。但是後來想想,人類進電影院也不過就是求那麼一個逃離現實生活的無奈吧?不然阿凡達也不用大費周章地建立一個潘朵拉星球。
前天晚上接到了劇團的同仁來電,她問我:「蔡柏,現在『Q&A首部曲』裡面還會有同志的故事情節出現嗎?因為之前第一版的劇情大綱有,現在修改之後好像沒有看到?我的同志朋友想要知道,這對他很重要。」
我才驚覺,當初不想要以「同性戀」三個字來「消費」同志族群的單純想法;似乎會造成當初創作這部戲的美意無法被傳遞。性別的議題是我從大學的時期就不斷的搬演和討論。我不懂什麼理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要去翻理論的書,「看書」是我睡不著才會做的事情,它們幫助你入眠。
但是我著實希望每一個同志朋友可以看見這部作品。
這是給你們的一個禮物,我心裡默默想著。
【Q&A 首部曲】當然不是一齣同志戲劇,它是一齣我們身為一個人都會體驗過共同經驗;它是一齣適合每一個有開放心靈的觀眾來看。每一個曾經失去重要的人的妳;每一個在破敗的家庭關係中想要找到出口的你;每一個在情慾出口徘徊躊躇的你;每一個在虛假到不行的人際關係中想要一點幽默的你。
我的人生有一種偏執,如同我之前說的,去了英國一趟,有比較大的勇氣,碰觸自己從前不想碰觸的話題,但是我還是害怕的,所以你們可能會發現每次快到碰觸到某些點的時候,我的腦中機制就像自動輸入碼般,馬上彈開,用一個更大的玩笑來蓋住可能會蔓延的悲傷。
人生哪有這麼煽情?我的天,不要逼我。
當然人生也沒有那麼幽默,但是你要我怎麼樣?如果不用幽默一點的方式看待人生,我早就崩潰了。
歡迎每一個人。來Q&A裡面體驗這一場問與答。
不論你/妳,有沒有失憶。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