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17
0
0
0

海頓 第1, 2號大提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巨禮文化 網站
這張CD包含兩首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 - C大調與D大調。第一首C大調協奏曲可能完成於1765年,但其原稿失蹤近兩百年才於1961年被發現;這是一首燦爛的協奏曲,需要高難度的大提琴技巧,三個樂章都不乏優美動人的旋律。第二首D大調協奏曲約完成於1783年,此曲結構上像似舒伯特法則般的寬廣,也充分給大提琴發揮技巧,是最常被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之一。
本CD中著名的女指揮家 Iona Brown與大提琴家Truls Mork 合作無間的演奏,實為難得一聞的精彩錄音。
摘自 古典啟示錄 網站
我第一次認識莫克(Truls Mork)這位能量充沛、音樂性細膩的大堤琴,是在那張George Crumb、Zoltann Kodaly大提琴作品(Simax PSC 1023),當時Simax這個品牌還是由文藝復興所代理的。該片如果現在的巨禮文化還有引進的話,強烈建議各位一定要擁有!
這麼多年來,莫克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那樣崇高,在當代青壯大提琴家中,他的知名度、戲路儘管遠遠不及馬友友,但是他的音樂給我內心震撼卻是久久無法平息。莫克全名Truls Otterbech Mork,他現在已經是Virgin唱片公司的王牌大提琴家,行走江湖的名字也改成Truls Mork(去掉了拗口的middle name)。
莫克1961年生於挪威的Bergen,曾與Helmerson、Schiff、Schakowakaya等人學過琴,1982年成為第一位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他喜歡挑戰艱深困難的曲目,除了海頓、德弗札克的協奏曲,布拉姆斯的奏鳴曲這些大提琴基本曲目外,也努力推廣了不少冷門曲目。不過與另外兩位同樣偏好「冷曲目」的青壯大提琴家伊塞利斯(Steven Isserlis)、海默維茲(Matt Haimovitz)相比不同的是,莫克喜歡硬調子的曲子,伊塞利斯則偏愛浪漫抒情的曲子,而海默維茲則是鎖定21世紀當代曲目連續出擊。
海頓所寫的「大提琴協奏曲」,若從史料來看應有五闋之多,但是留存至今的卻只有「第一、第二號」兩首。「第一號C大調」由於是早期所寫,充滿了巴洛克及古典初期的融合風格,燦爛明亮技巧不易。此曲可能完成於1765年,但因原稿遺失將近兩百年,直到1961年才被發現。
「第二號D大調」則是海頓51歲時1783年所完成的作品,頗有舒伯特管絃作品的風格,是最常被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與舒曼、德弗札克的同類型作品,並稱為「三大大提琴協奏曲」。
在過去的錄音中,杜普蕾的EMI版以及馬友友的CBS版,算是較具知名度與普遍性的版本。莫克此版早在1991便灌錄,但這次是我第一次聆賞此版,果然不脫莫克在Simax的風格,威猛精進、豪不退縮,彷彿訓練有素的岳飛騎兵,踏破賀蘭山闕毫不遲疑,尤其是在流暢的快板進行時,這種感觸更為明顯。
女指揮愛歐娜‧布朗(Iona Brown)率領的挪威室內管絃樂團,是個「硬底子」團體,快速齊奏時整齊不紊亂,深情時又扣人心弦。錄音地點是在奧斯陸的Uranienborg教堂,所以堂音殘響相當不錯,整體共鳴與樂團、泛音細節、弓弦摩擦感、主奏的音域平衡也都是發燒等級。
莫克的大提琴的演奏很驚人,凝聚力很夠,不僅說服力強而且不失理智。它的確是位不可多得、天賦異秉的大提琴家,不僅透析海頓這兩首協奏曲,能有條不紊地展現古典時期的風味,又能不落俗套地讓聽者感受時代詮釋。儘管這套錄音已經是十五年前的錄音,但彷彿昨日才完成般地新鮮。
近來,莫克投身Virgin的錄音我也聽過不少,但似乎表現就是沒有他在Simax的「家鄉時代」來得過癮。不知道是還沒找到與大廠平衡的口味?還是樂曲的選擇出了問題?還是錄音效果不夠好?這個問題就留待莫克迷自己來回答摟!

內容註

Cello concerto in C major, Hob. VIIb:1 -- Cello concerto in D major, Hob. VIIb:2 / Joseph Hayd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