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43
0
0
0

薩拉沙泰名曲集

館藏資訊

摘自 奇美博物館 網站
榮獲得第26屆 (2015年) 傳藝金曲獎「最佳詮釋獎」
首先,我要向奇美文化基金會致敬,感謝他們將此計畫付諸實現,並提供典藏名琴完成此次錄音。同時,也要感謝我的鋼琴伴奏李函蒨的優美琴音,這次錄音合作非常愉快。最後,要感謝所有參與這張專輯製作的人,謝謝他們這段時間投入的心血使這張錄音得以問世,在此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2009年,我甫獲得西班牙薩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及最佳演奏獎。當時,奇美文化基金會便提出發行薩拉沙泰作品集的想法,這就是催生專輯誕生的緣由。由於薩拉沙泰創作許多優美且知名的作品,無法將之全部收錄於同一專輯,因此挑選上格外困難。最後,我以自己最喜歡且最受歡迎的炫技名曲作為錄音曲目,這些大多是我參加比賽或舉辦獨奏會的作品,還有幾首對我而言較新的曲子。很高興能推薦這張專輯給大家,希望樂迷們會喜歡這些薩拉沙泰的經典名曲!
薩拉沙泰(Pablo Sarasate, 1844-1908)出生於西班牙的潘普洛納(Pamplona),該地是每年七月「奔牛節」的故鄉,或許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養成了作品風格中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特質。薩拉沙泰五歲時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八歲時即有了第一場公開音樂會,不多時也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Queen Isabella II, r. 1833-1868)御前表演,深受肯定。1856年(十二歲時)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就讀,而1860年時於巴黎舉行首場音樂會後,隨即展開了世界巡迴的音樂生涯,演奏足跡遍佈歐洲、北美洲與南美洲等地。
除了演奏之外,他也創作樂曲;早期作品多以歌劇主題架構而成的幻想曲為主,作品中常見專屬於他個人技巧展現的炫技作品,現今知名的作品包括了有1878年創作的《流浪者之歌》、1883年的《卡門幻想曲》與許多的西班牙舞曲。許多知名小提琴家與薩拉沙泰活躍於同時期,如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與奧爾 (Leopold Auer, 1845-1930)等人,但薩拉沙泰總以其獨特的演奏技法與樂音詮釋,成就出屬於自己的不凡風格。
小提琴家曾宇謙1994年出生於台北,5歲開始學琴,6歲即受邀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9歲榮獲三個全國性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1歲首次參加國際性比賽,即在世界知名的曼紐因國際青少年比賽中脫穎而出,以最小年紀榮獲第三名,旋即獲頒奇美獎學金特別獎。在台灣時受教於林柏山老師、沈英良老師、李宜錦老師以及陳沁紅老師,2008年前往以培養國際級音樂家著名的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學習。
在美期間,師從Ida Kavafian 教授學習,繼續藉由比賽來磨練自己,創下皆以最年輕入選並獲獎的紀錄,包含:2009年西班牙薩拉沙泰國際小提琴比賽首獎及最佳演奏獎;2010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協奏曲最佳演奏獎;2011年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審團特別獎、韓國尹伊桑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及最佳詮釋獎;2012年比利時伊莉莎白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五名及觀眾票選第一名,隨即被比利時知名唱片公司 Fuga Libera 相中,錄製首張個人專輯,並於40餘國家同時發行。2015 年他更以優異表現贏得了新加坡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以及俄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最高獎項。除了比賽之外也積極參加各種演出,曾合作過的職業樂團有: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台灣弦樂團、美國費城管弦樂團、西班牙納瓦拉交響樂團、比利時國家交響樂團、比利時瓦隆尼亞皇家室內樂團等,並受邀多場獨奏會的演出。未來仍陸續有多場獨奏會和與樂團合作的演出,及新的專輯錄音計畫。
鋼琴家李函蒨出生於台北,台灣 。1996年,以11歲的低齡考取美國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16歲首次與費城管弦樂團登台演出,隨後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義大利 Perugia 室內管弦樂團以及Plainfield 交響樂團等著名樂團合作演出。
美國賓州樂評家在當地報紙對李函蒨的演出評論:「一場稀有的個人演奏會,清新脫俗…是一位綜合年輕活力與成熟穩健的音樂家」;著名鋼琴家Claude Frank對她評論:「無懈可擊的演奏技巧,真誠的音樂處理方式,充分展現出超年齡的自信」。
身為一名鋼琴獨奏家,李函蒨曾在歐美許多知名的音樂廳演出,如:紐約史坦威大廳(Steinway Hall)、費城金梅爾中心(Kimmel Center)、華盛頓菲利普斯博物館(Phillips Collection)、西班牙 Centro Cultural del Antiguo 文化中心等。她以室內音樂家的身份,應邀參加眾多知名的音樂節,包括:美國的金斯頓音樂節(Kingston Chamber Music Festival)、諾福克室內音樂節(Norfolk Chamber Music Festival)、德州國際音樂節(Texas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以及英國的普魯士灣國際音樂節(Prussia Cove International Music Seminar)等。
李函蒨獲得多項榮耀的肯定,如:奇美藝術人才培訓、琵琶地音樂學院Clara Asherfield Award 等;也曾獲得Heida Hermanns國際鋼琴比賽、Wonderlic鋼琴大賽首獎。致力於現代音樂創作的倡導,李函蒨為台灣作曲家許家毓錄製作品專集,即將在Naxos Label 發行。
李函蒨早期師事台灣鋼琴教授王淑琳及盧昭洋。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受教於Claude Frank 與Eleanor Sokoloff。18歲從寇蒂斯音樂學院畢業,隨後以全額獎學金順利完成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及演奏家文憑。在約翰普斯金大學琵琶地音樂學院博士班師事Boris Slutsky,取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並獲聘為該校的鋼琴講師。
【關於提琴】Violin by Antonio Stradivari, Cremona, 1722, ex "Joachim-Elman"
小提琴「姚阿幸.艾爾曼」( Joachim-Elman),製作於1722 年,是史特拉底瓦里爐火純青的成熟盛期之作,此時他仍積極地在提琴外貌與弧度作細部修正,造型上更為堅實強壯,音色也愈見飽滿充實。雖然在弧度及細部手法上,與前期作品有微妙差別,然而其整體比例仍不脫史特拉底瓦里於1704 年所設定的標準。此琴標籤為原作者的標籤,不過日期的字樣已經褪色。琴身長35.4 公分,雙拼背板有寬大的淺淡木紋,由中心接縫處向下傾斜。面板中央部位有中等寬度的紋理,向外漸粗。側板與琴頭的木頭遍佈中等寬度的木紋。
此琴曾為浪漫時期匈牙利小提琴家姚阿幸( Joseph Joachim,1831-1907) 擁有;1907 年後由俄籍小提琴家艾爾曼(Mischa Elman, 1891-1967) 廣泛使用此琴巡迴演奏長達41 年。至此,名琴被冠以兩位大師之名諱-「姚阿幸.艾爾曼」,令人深刻感受到名琴所肩負的歷史傳承之使命。1948 年,此琴轉入收藏及鑑賞家布魯菲爾(Samuel Bloomfield) 之手,之後於1981 年傳給捷克當代名小提琴家蘇克( Josef Suk, 1929-2011 )。他曾使用此琴灌錄了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全集,並獲得法國唱片大獎(Grand Prix du Disque) 之殊榮。此琴因風格與豐富的歷史傳承而顯得意義深遠,在奇美的館藏中備受矚目。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18歲的世界級小提琴手曾宇謙——一個明日之星的今日生活 / 劉怡芳
據說在台灣培養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至少要花新台幣900萬,這還不包含國外音樂學院學費,及一把名琴的費用。你在大學任教,太太是代課老師,有車有房有兩個健康可愛的小孩,標準的中產階級家庭。老大在幼稚園時期被發現竟然是個音樂神童!你沒有900萬,但是你更怕如果不繼續支持孩子的音樂夢將來一定會後悔。
這是剛滿18歲的小提琴家曾宇謙的爸爸曾憲宏曾經面臨的抉擇。不是音樂專班出身的曾宇謙從小展露過人的音樂天賦,曾爸說他們家其實是被曾宇謙拉著往前的,「他喜歡小提琴,我們就告訴他如果做得到就支持他,他一路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我們就得實踐對小孩的承諾。」為了2年後如果能在西班牙薩拉沙泰大賽得到前三名,就可以借到薩拉沙泰生前使用過的名琴,曾宇謙13歲時考上美國費城Curtis音樂學院(鋼琴家郎朗也是讀這間學校)。
曾爸説,「當時親友知道考上之後來電道賀,是為他高興啦,但是那個壓力,『錢在哪裡?』馬上就來了,可是我們已經答應他考上就去念。」天人交戰之後,曾爸決定辭掉大學教職陪同赴美,曾宇謙後來在自己的blog發了一篇〈謝謝,我的大玩伴〉給自己跟爸爸,他們是互相支撐對方跨越的最大動力。「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比賽,我可能這輩子就是教書做研究,不會跑那多國家,不會長時間在國外生活。」
從11歲起陸續征戰大型比賽,15歲就贏得西班牙薩拉沙泰大賽冠軍的曾宇謙,現在不是那麼在乎拿第一,他說,「參加比賽當然希望有好成績,但更吸引我的是可以看到其他人表演,進入決賽還能跟樂團一起演出,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如果還能碰上以前的對手,而且贏過他們,感覺很好,覺得自己有進步。」他16歲那年暑假回台灣,參與電影《皮克青春》演出,角色是自幼學小提琴但要轉回普通班的國三生,跟同學組樂團之後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真實生活中,因為父母的支持,曾宇謙不用放棄夢想,出國比賽幾乎都是靠企業贊助得以成行。
2012年8月,曾宇謙的18歲生日禮物,是頗富盛名的比利時FUGA LIBERA唱片公司發行他第一張正式錄音CD,曲目包括大賽評審認為他詮釋得不夠理想的拉威爾。「伊麗莎白大賽的時候,唱片公司製作人來找我,希望我為他們錄一張都是法國作曲家的曲目。他們也收錄拉威爾奏鳴曲,製作人說我能讓樂曲變成是『我的音樂』。」剛開始錄音時一直被喊停,曾爸在音控室看著製作人及錄音師在總譜上註記一堆圈圈叉叉,曾宇謙也開始懷疑自己拉得很糟,製作人趕忙安撫這對驚慌的父子:絕對不是演奏不好,而是想嘗試各種可能。
「四天的錄音時間每天工作將近八小時,只能完成大概15分鐘的曲目,一點點小瑕疵都要重來,平常練琴也沒有一天八小時。」尤其是德布西的〈月光奏鳴曲〉,短短三四分鐘的曲目錄了四個小時。「以前在台灣學音樂不太重視sonata,會花較多時間練習像是薩拉沙泰那種炫技曲。但是國外的音樂教育跟比賽,他們更重視培養音樂家,而不只是演奏家而已。」
從11歲立志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意味著要放棄某些同齡人的生活經驗:有可能會傷到手的運動只能淺嘗即止,在Wii上面過過癮就好;在美國課程緊湊(得同時上普通中學與音樂學院的課程),出國比賽都是快去快回的飛行,沒有多餘時間輕鬆悠遊的旅行。18歲的曾宇謙想像10年後的生活:希望一年演出50場,有時間真正的旅行,遍嘗各地美食。
訪談過程中,曾宇謙大部分都是專注安靜,說話不疾不徐條理分明,清亮的眼神中閃著對音樂的熱愛,偶爾打斷爸爸時說的都是跟音樂相關的話題。無關出身、背景,一個不是音樂班出身的台灣中產階級家庭小孩,以優異的琴藝跨越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這樣的曾宇謙,不只在台灣,在世界古典樂壇,都已經被視為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了。

內容註

Introduction and tarantella, op. 43 序奏與塔朗泰拉舞曲,作品43 -- Zigeunerweisen (Gypsy airs), op. 20 流浪者之歌,作品20 -- The Magic flute fantasy, op. 54 魔笛幻想曲,作品54 -- Malaguena, op.21-1 馬拉蓋亞舞曲,作品21-1 -- Habanera, op. 21-2 哈巴奈拉舞曲,作品21-2 -- Romanza andaluza, op. 22-1 安達魯西亞的浪漫曲,作品22-1 -- Jota navarra, op. 22-2 納瓦拉霍塔舞曲,作品22-2 -- Playera, op. 23-1 哀歌,作品23-1 -- Zapateado, op. 23-2 查巴泰亞多舞曲,作品23-2 -- Carmen fantasy, op. 25 卡門幻想曲,作品25 / Pablo de Sarasate.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