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80
0
0
0

Live in Paris全區中英文字幕

館藏資訊

摘自 U-Audio 音響共和國 網站
Diana Krall全紀錄 / 郭漢丞
時間回到1993年,來自加拿大的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在魁北克的小唱片公司Justin Time發行了第一張專輯「Stepping Out」,不過十多年的時間,Diana Krall就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爵士樂手,甚至超越了爵士樂的範疇,跨足流行樂界,橫跨兩大領域無入而不自得。
Diana Krall出生在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的Nanaimo,父母親讓她四歲就開始學鋼琴,在讀高中的時候,她就在Nanaimo的爵士俱樂部參與現場演出,這時候的Diana Krall可能還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成為耀眼明星。在爵士俱樂部演出的日子裡,巧遇Ray Brown,低音貝斯大師當下覺得眼前的小妮子有前途,鼓勵她轉往洛杉磯發展。
不過Diana Krall後來贏得溫哥華國際爵士音樂節的獎學金,於1981年前往美東的波士頓Berklee音樂學院,在這裡研讀了三個學期。接著Diana Krall在Ray Brown的安排下,轉赴洛杉磯跟隨鋼琴手Jimmy Rowles學習,但是學習的重心不僅是鋼琴,Diana Krall在這裡開始學習演唱。在貴人相助下,Diana Krall也接觸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製作人,結下了日後合作的善緣。1990年,Diana Krall移居紐約,開始籌備第一張個人專輯。
1993年,Diana Krall初出茅廬,在Justin Time唱片公司旗下推出第一張唱片「Stepping Out」,這時候的Diana Krall看起來稚氣未退,圓滾滾的臉蛋還帶著一絲青澀,不過音樂的風格卻已然成形。想要進一步認識Diana Krall,「Stepping Out」專輯是不可錯過的起點,以鋼琴自彈自唱為主軸,合作演出的鼓手Jeff Hamilton和貝斯手John Clayton和Diana Krall的關係,從這張唱片開始,一直到最新推出的「From This Moment On」專輯,從來沒有改變,而慧眼相中Diana Krall的Ray Brown,當然也熱情跨刀相助。雖然Diana Krall的明星光環過於閃耀,讓Jeff Hamilton與John Clayton成為幕後功臣,而不是掛上「爵士三重奏」(Jazz Trio),不過兩位樂手一路走來,卻已成為Diana Krall不可或缺的音樂伙伴。
對於音響發燒友而言,從「Stepping Out」也可看出Diana Krall受歡迎的理由。數位混音由知名錄音師Al Schmitt負責,而母帶製作則是Doug Sax,從此之後,這兩位美國流行樂界重量級的錄音工程師,便一路伴隨著Diana Krall,尤其是Al Schmitt,幾乎參與了每一張Diana Krall專輯的錄音,在這位眾多葛萊美獎加身的王牌錄音師操刀下,錄音水準當然有保證。不過我很好奇的是,初出茅廬的Diana Krall,唱片公司怎麼會如此大手筆,花費在錄音與後製工程上面,從唱片介紹的蛛絲馬跡,我推測「Stepping Out」是後來因為Diana Krall成名後,由GRP重新發片,才將原始母帶重新交給Al Schmitt和Doug Sax處理。
「Stepping Out」的圓熟風格,引起了製作人Tommy LiPuma的重視,於是1995年在GRP旗下,推出了第二張專輯「Only Trust Your Heart」,Ray Brown依然慷慨地參與,讓新人多了大師背書的加持。不過真正讓Diana Krall推上事業高峰的唱片,應該是1996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All For You: A Dedication to the Nat King Cole Trio」,這張專輯雄踞Billboard爵士榜連續70週,榮登1996年紐約時報十大最佳唱片,並讓Diana Krall獲得葛萊美獎提名最佳爵士歌手。
「All For You」專輯題獻給Nat King Cole Trio,樂團仿照當年三重奏的特殊組合,找來吉他手Russell Malone和貝斯手Christian McBride跨刀,以沒有爵士鼓的模式推出專輯。請注意,這和一般的爵士三重奏不一樣,少了擔當節奏骨幹的爵士股,無論是鋼琴、吉他或低音貝斯,都必須在節奏上更努力變化,以取代爵士鼓的角色,帶出樂曲的躍動感。少了爵士鼓的爵士三重奏,音樂顯得更為柔和,輕柔的躍動加上Diana Krall略為沙啞的嗓音,夜半時分聆聽有如催情春藥,直叫人難以抗拒。
隨著「All For You」的成功,製作人Tommy LiPuma乘勝追擊,原班人馬在一年後推出「Love Scenes」,從此Diana Krall已經成為唱片票房的保證,「Love Scenes」在1999年獲頒美國RIAA金唱片,並獲得葛萊美獎最佳爵士演唱,故鄉加拿大也極為捧場,頒發最佳主流爵士專輯朱諾獎(Juno Award),1998年的Jazz Report還把Diana Krall封為年度最佳音樂家。
連續三張專輯都獲得超乎預期的好成績,不過Diana Krall可說是好戲連台,接下來1999年推出的「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轉入Verve旗下,可說是Diana Krall所有專輯中最好的一張,同時獲得葛萊美獎最佳歌手、最佳作曲與最佳鋼琴演奏三項大獎。對於初次接觸Diana Krall的朋友,如果還沒打算來個「全記錄收藏」,我推薦「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作為入手的第一張唱片。經過六年的磨練,Diana Krall的風格越來越圓潤成熟,輕鬆的編曲中,依然不落俗套,要演繹經典的爵士名曲,還要維持爵士樂手自我的風格,Diana Krall確實有自己的方式。音樂的氛圍輕鬆,節奏輕快,以正統爵士樂的語言,卻依然能掌握悅耳易懂的內容,即使不是爵士樂迷,也能輕易地感受到濃郁的搖擺風情。
好事不斷的Diana Krall,此時還受到演員兼導演克林.伊斯威特的注意,邀請她錄製電影「迫切的任務」(True Crime)主題曲「Why Should I Care」,偏軟的弦樂和好萊塢式的流行風,雖然有些脫離了爵士的範疇,但Diana Krall那沙啞卻又帶著嬌甜的嗓音,依然令人著迷。或許從「迫切的任務」主題曲開始,吸引了一般流行樂迷,Diana Krall從此跨足爵士與流行之間。這張單曲唱片不好找,因為同名曲也收錄在「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當中,單曲唱片引進不多。有趣的是,這是唯一沒有使用Diana Krall照片做為封面的單曲CD,「Why Should I Care」竟然找來老克林.伊斯威特當封面,雖是劇照,符合電影主題曲的唱片風格,但看來老伊斯威特或許覺得他的吸引力比Diana Krall還要強。
結束全球演唱會之後,Diana Krall在2005年推出了兩張唱片,分別是「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與「Christmas Songs」,擔綱錄音工作者依然是老戰友Al Schmitt,不過曲目上則開始走創作路線。這或許和2003年Diana Krall與英國作曲家歌手Elvis Costello結褵有關,兩人開始攜手創作有別於以往的新風格,不過正統的Diana Krall式音樂語彙,似乎沒有太大的變動,而「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當中最受歡迎的曲子,卻是Tom Waits的作品「Temptation」。在樂句使用上,Diana Krall似乎常有「似曾相似」的感覺,雖然代表一致的個人風格,但十年下來,該是增添多樣面貌的時候了,否則樂迷們聽聽過去「The Look of Love」或「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就好了。
2006推出的最新專輯「From This Moment」,雖然在音樂內涵上,並沒有令樂迷太多意外的變化,依然是典型Diana Krall風格,但是在專輯發行不久,Diana Krall便宣布懷孕的消息。嘿!從「From This Moment On」的唱片照片,怎麼樣都看不出Diana Krall懷孕的跡象,還真保密到家。2008年的亞洲巡迴演唱會,則是Diana Krell生完孩子以後「重出江湖」之舉,樂迷千萬別錯過10月14日在台北的演出。

內容註

I love being here with you / Peggy Lee, William Schluger -- All or nothing -- Let's fall in love / Harold Arlen, Ted Koehler -- The look of love / Burt Bacharach, Hal David -- Maybe you'll be there / Rube Bloom, Sammy Gallop -- Deed I do / Walter Hirsch, Fred Rose -- Devil may care / Bob Dorough, Terrell Kirk -- Cry me a river -- Under my skin / Cole Porter -- East of the sun (and west of the moon) / Brooks Bowman -- I get along -- Pick yourself up -- S'wonderful / George & Ira Gershwin -- Love letters -- I don't know enough about you -- Do it again -- A case of you / Joni Mitchell.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