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67
0
0
0

李斯特 巡禮之年3片套裝

館藏資訊

摘自 愛樂中國 網站
拉扎爾·貝爾曼(Lazar Berman),蘇聯鋼琴家。 1930年2月26日生於列寧格勒。 7歲參加青年聯歡節,並第一次錄製了莫扎特作品的唱片。 9歲進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成為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的學生。
1948~1953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又讀了4年研究生。將近20年的學習生活,他一直跟隨著戈登威澤教授,所以戈登威澤教授對他的演奏有著深遠的影響。
1940年與莫斯科愛樂樂團合作,演奏莫扎特《C大調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K.503)。
1956年獲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鋼琴比賽第5名,同年又參加布達佩斯國際鋼琴比賽獲3等獎。
1958年首次到國外演奏,在倫敦舉行了鋼琴獨奏會。
1970年代經常在國內演奏貝多芬、李斯特和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獲得一致好評。
1971年接受邀請到意大利演奏大獲成功。他錄製的唱片在西歐也得到很高的評價。
1976年錄製了由卡拉揚指揮的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名聲大震。同年到美國演出同樣獲得輝煌成功。
他的演奏強調對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觸鍵強勁,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極燦爛,善於處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長李斯特作品的解讀。對19世紀的作曲家有專門的研究和偏愛。
2005年2月6日卒於意大利佛羅倫薩。
摘自 www.e-classical.com.tw 網站
「巡禮之年」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鋼琴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李斯特從自己前往瑞士與義大利的經驗中,用音樂記錄旅遊的心情,以及旅遊時看到的景象。
這部作品分為四集,包含了二十六首小品,而聆聽這些樂曲,就如同進行一趟歐洲旅程! 西元1835年夏天,李斯特帶著情人瑪麗‧達古伯爵夫人(Marie d’Agoult,1805~1876),離開繁榮的巴黎,一起定居在安靜美麗,有如人間仙境般的瑞士日內瓦。在這段期間,他們一同到瑞士的各個地方旅遊,美麗的風景觸動了李斯特的創作靈感,因此寫下「巡禮之年」鋼琴作品的第一集:『瑞士』,在這部作品中,李斯特描繪了瑞士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與當地的人物傳說。
西元1837年的夏天,李斯特帶著瑪麗和女兒布蘭迪一起前往義大利旅行。這段期間,在義大利的柯摩,瑪麗又生下了與李斯特的第二個愛情結晶,小女兒柯西瑪,再加上於柯摩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所遺留下來的豐富文化遺產深深感動,李斯特於是譜寫了巡禮之年第二集:『義大利』。
西元1859年,李斯特的旅程來到了威尼斯與拿坡里這兩個美麗的城市,並完成「巡禮之年」第三集。
「巡禮之年」的第二集,標題就是義大利,而為什麼第三集又是描寫義大利的城市呢?那是因為義大利的風光和文物實在太美了,讓李斯特無法忘懷,所以在相隔十年之後,又寫下了「巡禮之年」的第三集,標題就是充滿熱情風情的『威尼斯與拿坡里』,作為第二集『義大利』的增訂版。
「巡禮之年」的最後一集並不像前三集一樣,都是在描寫一個特定地方的風土民情,和之前作品最主要的差別,就是這些作品大多是李斯特五十六歲到六十六歲的晚年作品,在這個時期李斯特主要的創作風格,是以平淡的作風,與強烈的宗教色彩為特色,曲集中的七首小曲子之間,並沒有連慣性和特定的主題。
李斯特的「巡禮之年」創作期間總共橫跨了三十多年之久,從李斯特浪漫多情的青年時代,一直到他清心寡慾的晚年。在音樂中,更能夠聽見李斯特人生成長的心情轉變。
「巡禮之年」第一集『瑞士』
在李斯特「巡禮之年」鋼琴作品的第一集:『瑞士』的這部作品中,描繪了瑞士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與當地的人物傳說。其中的第一首曲子,就叫做『威廉‧泰爾禮拜堂』。 威廉‧泰爾是西元十四世紀瑞士的傳奇英雄,參與了當時瑞士的獨立運動。這段音樂是李斯特在參觀設有威廉‧泰爾雕像的禮拜堂之後,深受感動而寫下來的作品。而在「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當中,最常被演出的作品則是標題『泉水邊』的曲子,這首曲子的彈奏技巧相當艱深,曲風富詩情畫意,更可以展現出演奏家的演奏功力,因此受到許多鋼琴家的喜愛。 在『瑞士』中還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旋律-『奧伯曼之谷』。奧伯曼不是一個地名,而是十九世紀一部非常有名的文學作品,這本書造成了當時社會的一股自殺風潮。書中的主角奧伯曼對人生充滿懷疑,天天不斷地問著自己:「我要什麼?」「我是誰?」「又有誰需要大自然呢?」李斯特讀了這部作品,深受震撼,所以就以這首『奧伯曼之谷』來描寫奧伯曼複雜又絕望的心情。 『奧伯曼之谷』是一首表現強烈情感的樂曲,而曲集中的另一首作品『日內瓦之鐘』,則相對地顯得平靜而莊嚴。在旅居瑞士的美好時光中,李斯特的愛人瑪麗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女兒。這是李斯特生平第一次作父親,所以他非常地高興與感恩。當李斯特在教堂虔誠為心愛的女兒布蘭迪禱告時,教堂傳來陣陣的鐘聲,隨著鐘聲響徹平靜的湖面,李斯特祈求上帝保佑他的女兒一生幸福快樂,於是創作了『日內瓦之鐘』。
「巡禮之年」第二集『義大利』
這一曲集中總共有七首作品,它們和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的藝術作品都有密切的關係。例如第一首樂曲『婚禮』,是李斯特看到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1520)的壁畫名作「婚禮」後,感受到強烈的震撼而創作的。第二首『沈思的人』,則是李斯特參觀了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雕刻,兩座名為「黎明」與「黃昏」,正在沈思的人像所得到的靈感,寫下來的樂曲。 此外,李斯特在讀了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的曠世名作「神曲」中的第一部『地獄篇』之後,以鋼琴將讀後的感想充分地表現出來。文章中所描寫的,是充滿了悲嘆、驕傲、憎惡與飢餓混合在一起的悽慘地獄,要用鋼琴來表現這樣一個複雜的情境,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巡禮之年」第二集補遺『威尼斯和拿坡里』
在被稱為水都的威尼斯,船隻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巡禮之年」第二集補遺中的『船歌』,是一首旋律輕盈、優雅的樂曲,就是形容一位在小船上的金髮美女,隨著水波在水裡輕盪的模樣。而這樣一段旋律,是採自裴契尼所做的一首短歌「小船上的金髮美女」。 除了『船歌』之外,李斯特更採用了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歌劇「奧泰羅」中,主角划船時唱的主題『孤獨的悲嘆』,所創作的一首『小曲調』。另外再加上輕快的義大利舞曲『塔蘭特拉舞曲』,這三首小曲子都是採自當地的民俗歌謠或是有特殊風格的在地主題,充分地表現出李斯特心目中的水都威尼斯。 至於什麼是「塔蘭特拉舞曲」?這是在義大利拿坡里地區一種很有名的傳統舞曲,由三八拍子或六八拍子的節奏組成的輕快樂曲。這首小品也常常被演奏,尤其是在台灣的音樂考試及音樂比賽中,就是常被選定的曲目之一。
「巡禮之年」第三集
在「巡禮之年」第三集有一首名為『感恩』的曲子,在創作這首作品時,李斯特已經升格為外公,他虔誠地向小外孫的守護天使祈禱,保佑可愛的外孫快樂健康地長大。這正是李斯特為愛女柯西瑪的兒子丹尼爾所寫的溫馨曲調。 「巡禮之年」第三集中有一首名為『艾斯特山莊的噴泉』的樂曲。創作這部作品時的李斯特,為了在教皇手下工作而成為傳教士,謝絕一切的演出活動,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並在艾斯特莊定居。由於心境的不同,作曲風格和過去也有很大的差別,不再像以前那般充滿熱情,而是具有神秘又朦朧的音樂感覺。這首小品後來也影響了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的「水之嬉戲」與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鋼琴曲集「印象」當中的『水的反光』這兩首印象樂派作品。 巡禮之年的最後一首小品,曲名叫作『清淨的心』。李斯特在寫這首小品時,已經步入晚年了,在心境上,是相當的安詳平靜,因此這首鋼琴小品有著寬廣宏大氣勢,事實上,作品原本的題目就是採自彌撒曲中的祈禱文,顯示出李斯特在晚年時對宗教的虔誠信仰。

內容註

Première année, Suisse (48:28) -- Deuxième année, Italie (51:84) ; Venezia e Napoli (19:20) -- Troisième année (56:37).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