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91
0
0
0

Sjostakovitsj Vol. 3 Disc 1蕭士塔高維奇 第1, 3號交響曲全11片CD

館藏資訊

摘自 兩廳院網站 網站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成立於1888 年,為屹立不搖127年的荷蘭音樂第一金字招牌。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在歷任首席指揮楊頌斯、夏伊、海丁克帶領下,樂團擁有絲絨般的絃樂、黃金音色的銅管以及扎實的木管,堪稱百年璀璨之聲。在多名國際指揮大師先後帶領下奠定樂團風格及美好傳統後走向國際,2004年後由拉脫維亞指揮大師楊頌斯擔任首席指揮至2015年,並於2008年英國知名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世界20大交響樂團評比中,一舉超越德奧兩大樂團龍頭柏林愛樂及維也納愛樂,躍昇至世界第一頂尖交響樂團。
摘自 台灣大學 網站 俄國近代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 / 劉文玲
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境內在本質上產生了相當 大的變化,從社會結構到思想意識,都進行著波濤洶湧的革命,不過在這樣動 盪的環境中,音樂家們仍努力地堅持創作崗位,追求自己的目標,儘管時局的 限制多少影響他們的創作,他們依然熱忱地工作如昔,在此風雨飄搖之際,蕭 士塔高維奇一直被俄國人敬若神明,宛如蘇聯樂壇的泰斗。
1906年九月二十五日,蕭士塔高維奇誕生於 聖彼得堡,他的父親在聖彼得堡大學數學系及物理系工作,母親是一位音樂 老師,他的父親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也不淺,會彈鋼琴吉他等,蕭士塔高維奇 九歲就開始跟著母親學鋼琴,據他母親的說法,蕭士塔高維奇不過是個普通 的孩子,但他做起事來全神貫注,大膽而創新,就在蕭士塔高維奇剛剛熟悉 鋼琴指法時,便已開始嘗試作曲,鋼琴詩乃初期的代表作,後來經由幾位私 人傳藝的老師在音樂上的啟迪後,蕭士塔高維奇於1919年,以13歲之齡破格 進入彼得格勒音樂院學習音樂。
蕭士塔高維奇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曲 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語言,時而有緩慢和諧的盤旋,時而有狂暴粗獷的 結構,使用了那個時代所有的語言手段及表達方式,標示其陰鬱與嘲諷互 補的雙重特性。蕭士塔高維奇的舞台作品中以“鼻子”、“卡特麗娜、 伊芝麥洛娃”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爭議性,在器樂方面,除了十五首交 響曲外,還有十五首弦樂四重奏、一首弦樂八重奏、鋼琴五重奏、二首 鋼琴三重奏、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曲、數首鋼琴小品和一些合唱 曲及歌曲集。蕭士塔高維奇早年的作品,最早當追溯到鋼琴詩,這首帶 有解說細節的長曲,深受戰爭的影響,當時俄國四處可見的混亂狀況, 很快便觸動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他的想像力也隨著暴動與騷亂而蓬勃 發展。蕭士塔高維奇年輕時受政治激情啟發而創作的作品,包括“革命 交響曲”、“自由讚歌”和“為紀念十月革命死難者的葬禮進行曲”,然 而這些作品都遠不如他十九歲時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來得重要。 1925年,蕭士塔高維奇還是音樂院學生時,便以這首交響曲躍登國際 樂壇,以“蘇聯產生的第一個天才”頭銜,引起世人的矚目。“第一 號交響曲”不論就動機的發展或模仿的痕跡,都顯露出是一首習作, 但其簡潔透明、追求新穎音感的手法及新鮮灑脫的風味,充份預示 了後來蕭士塔高維奇獨特的風格。
交響曲的形式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急速地凋落,此 乃因為調性構造的崩壞使然。十九世紀俄羅斯國民樂派的鮑羅定與西歐派的柴可夫 斯基,都未能在調性的建構上獲得成功,因而俄國的交響曲傳統,只能朝情感及敘 事的方向走去,直到蕭士塔高維奇開始,蘇聯的作曲家才創作出略異於西歐傳統的 交響曲。他敏銳、纖細、趨向近代的音樂特色,乃是蘇聯革命後最先出現的天才作 曲家。

內容註

Symphonie nr. 1 in f minor, op. 10 -- Symhonie nr. 3 in Es amjor, op. 20 "1st of May" / Sjostakovitsj.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