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258
0
0
0

布魯克納 第4號交響曲, 「浪漫」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Toshiba EMI日本版1300決定盤系列是EMI唱片公司最具代表性與經典性的旗艦版錄音。
所有的傳奇性的錄音皆使用最新的24bit轉製技術,重現原始母源的高素質頻寬與動態展現。
首批160款皆選自世界各國公信媒體所選出的最頂級錄音與經典詮釋版本。其中包括日本唱片藝術、法國金音叉大獎、美國葛萊美獎、留聲機大獎、日本廣播電視大獎等。
摘自 古典音樂漫談 網站
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是奧地利的作曲家。他誕生那一年,貝多芬寫交響曲第9號「合唱」,舒伯特寫弦樂四重奏曲「死與少女」。
布魯克納誕生在林茲近郊的小鎮安斯菲爾登(Ansfelden),父親是學校校長兼管風琴演奏者。他在幼年期就顯示音樂才能,10歲時就能夠代父在教堂演奏管風琴。1835年春天(11歲),他到另一鄰近小鎮赫爾辛格( Hrsching)從風琴家懷斯(Johann Baptist Wei゚)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學習以持續低音為基礎的管風琴演奏法與音樂理論。在這時期,他也有機會聆賞海頓的「創造」、「四季」,莫札特的彌撒曲等傑作。12歲父親去世,他就到聖弗洛里安慈善機構當合唱男童。奧地利豐饒的大自然與莊嚴華麗的巴洛克樣式教堂風琴與合唱聲響,成為音樂家布魯克納的心靈的故鄉。布魯克納終其一生是謙誠的羅馬天主教徒。這些因素,使他的音樂總是有管風琴音樂的風韻。
布魯克納特別致力於交響曲與合唱曲的創作,合唱曲「感恩頌歌」(Te Deum)有時被認為是後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所寫宗教曲的最高峰。他的交響曲作品都需要很長的演奏時間(這一點常與馬勒相提並論),而且時常有版本問題。同一個編號的交響曲,經常有好多個版本,而且版本之間,常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欣賞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一定要注意其版本。他也常被認為當時與布拉姆斯對立的作曲家。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為什麼有那麼多版本?
第一是作曲者本人修改。在許多時候,布魯克納在完成作品後,基於種種理由常常加以修訂。其中有小修改,也有大變更。
第二是弟子們插手。每次出版布魯克納的樂曲時,多由他的弟子們插手修改。其規模因曲而異,細碎修改與大規模更動都有。後來校訂出版的「原典版」,就已查明弟子們插手修改部分,慢慢予以剔除。
第三是諾瓦克(Leopold Nowak)更動哈斯(Robert Haas)版。當初,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由哈斯主辦原典版校訂工作。戰後這工作改有諾瓦克主辦。諾瓦克不贊同哈斯校訂的一部分態度,因此重新辦理校訂。於是產生「哈斯版」與「諾瓦克版」兩種原典版。
初版樂譜
一般都把第1次出版的樂譜總稱為「初版」。大多由弟子夏克(Franz Schalk)兄弟、烈威(Ferdinand Lwe)等人校訂或修改,到了原典版出版後,漸遭淘汰。近年來,對這種淘汰行為覺得做得太過份而有重新評估的趨勢。這種初版樂譜有時被稱為「改訂版」甚或「竄改版」,其中對布魯克納去世後才出版的交響曲第5號與第9號,修改程度很極端。
第1次全集版(哈斯版等)
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為了要去除初版樂譜被弟子們修改的部分,由哈斯等人校訂樂譜,以「原典版」再次出版。這次出版的樂譜稱為「第1次全集版」或「哈斯版」。只是這校訂工作,因與納粹德國有協作關係,以致在第二次大戰後,哈斯被逐出國際布魯克納協會。這時,還有不少作品沒有留下校訂譜。交響曲第3號就沒有「哈斯版」。後來由繼承哈斯意思的弟子們出版「艾沙版」。因此在「諾瓦克版」出版以前,演奏交響曲第3號大都使用「艾沙版」。
哈斯的工作後來由諾瓦克承接,而諾瓦克認為哈斯的校訂態度,有一部分太過主觀。
第2次全集版(諾瓦克版等)
第二次大戰後,國際布魯克納協會讓諾瓦克繼續校訂工作。其目標是把布魯克納的所有創作形態全部出版。哈斯校訂過的作品,也全部重做,重新出版。這次出版的樂譜稱為「第2次全集版」或「諾瓦克版」。交響曲第3、第4、第8號等很早就有改訂的樂譜,也分別校訂出版,第3號甚至於有3種。就這一部分來說,哈斯版的問題都解決。為了區別這些版本,常分別稱為「第1稿」「第2稿」等。在諾瓦克之後,還有謝恩崔拉(Hans-Hubert Schnzeler)出版交響曲第5號與第9號的校定版。1990年以後,諾瓦克的工作由下一代的音樂學者承繼下去,到現在為止,經常有校訂版、異稿版出版,交響曲第9號的終樂章完成版出版後,還不斷有意見,出版改訂板。對於布魯克納稿的複雜,真是未有止境。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構築在德國奧地利的傳統上,並強烈受到貝多芬交響曲第9號與後期弦樂四重奏曲,以及舒伯特音樂的影響。然後在這種基礎上,展現出他自己的特徵。代表性的特徵有二,一為風琴式的想法。這是由於他10歲就演奏風琴,並以風琴家踏入音樂世界。具體來說,他在低音部多用持續低音做好基礎,常用齊奏呈示主題,也常用齊奏反復音形釀造高潮。
另一個特徵是受華格納影響的管弦樂法。例如銅管樂器的用法,木管樂器當中雙簧管用在較低的音域,反過來把單簧管使用在較高音域等。這些用法,就創造布魯克納那種樸素厚實的音樂。
在交響曲第4號誕生以前,布魯克納已譜作5首交響曲,其調性是f小調1曲,d小調兩曲,c小調兩曲,這些看來都是貝多芬比較喜歡的調性。他到第4號才譜寫大調的交響曲。貝多芬則先寫4首大調的交響曲後,到第5號才使用c小調。兩人在調性的使用方面,剛好成對比。
交響曲第4號也有很繁雜的版本問題,本文不再繼續討論,有興趣讀者,可參閱plain英文版維基百科「Symphony No.4 (Bruckner)」條。(有關版本問題,維基百科日文版也很詳盡。請參閱plain「交響曲第4番(ブルックナー)」條)。比較為人熟悉的版本有1874年稿、1878年稿、1880年稿等,下面的說明,是根據1880年諾瓦克版而寫。此曲於1874年完成第1稿,標題(副題)為「浪漫」。在第1樂章由法國號呈示的主題有美麗旋律與活潑節奏,這種曲趣遍及其他樂句,其演奏時間在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當中算是不太長,因此較受人歡迎。副題「浪漫」(Die Romantische)在出版的樂譜上看不到,因此是否為布魯克納本人所命名無從確知。不過,據説布魯克納自己向弟子們說明此曲的性格很浪漫,因而有此名。然而此曲絕非是一首標題音樂。
此曲的首演日期因版本而異,1874年稿的首演是1975年9月20日在林茲,韋斯(Kurt Wss)指揮;1878/80年稿的首演是1881年2月20日在維也納,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1888年稿的首演是1888年1月22日在維也納,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內容註

Symphony no. 4 (1886) / Bruckner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