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82
0
0
0

稻田裡的音符 = The island of 1000 violins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 網站
古典音樂與近代西方思潮一起傳入台灣,從殖民島嶼到現今發展。幾經流轉,它曾是知識份子在封閉社會時的慰藉,現在是塑膠大亨的慰藉。古典音樂在這個島嶼是一個不斷改寫的故事,透過音樂,我們窺見聲音的恆常,重溫經歷百年的感動。
台灣台南郊區的奇美博物館收藏了超過千把世界級的名琴,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提琴收藏據點之一。有別於世上其他的收藏家,奇美將提琴大方的外借給世界各地 的學生與音樂大師。這種如同音樂無國界的無私的精神,以及保管人類分享人類文化的概念,放眼世界是台灣獨有的。
此外,台南也是台灣西洋音樂的發源地,西樂傳入後由此向全島發展,1949年後,源於大陸的傑出西洋古典音樂家也隨之來台。不僅幫台灣日後培育了許多世界 級的音樂家,也對台灣古典音樂歷史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本片探討當今台灣西洋古典音樂的縱深,從奇美樂器的收藏到台灣音樂家的非凡成就,種種的歷史與演變,透過多樣化的演繹,從大型交響樂團到學生的古典音樂教 育,甚至到一班民眾的認知,呈現出台灣獨特與交錯東西並存之音樂相貌。
摘自 中國時電子報 網站
《稻田裡的音符》公視、ARTE合製紀錄片 / 趙靜瑜
以一年時間做前置研究,由拍攝西塔琴大師香卡、鋼琴家布蘭德爾等得獎紀錄片的英籍導演馬克(Mark Kidel)執導,台、法共製的《稻田裡的音符》紀錄片,下周將在公視頻道首映。
紀錄片中,馬克運用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與訪問交錯,從奇美博物館的提琴蒐藏與台灣知名音樂家林昭亮、呂紹嘉等的國際發光切入,呈現百年來西方古典音樂在臺灣社會發展的獨特面貌。
《稻田裡的音符》拍攝了位於台南郊區、典藏上千把世界級名琴的奇美博物館,在紀錄片中介紹了奇美創辦人許文龍。許文龍回憶,他4、5歲時在電影院從手搖式留聲機裡第一次聽到舒曼的《夢幻曲》,感動不已,這也成為他收集名琴的熱情。
86歲的許文龍說,「跟小提琴家林昭亮買琴之後,我知道這就是我夢中一直在想的事情。」許文龍表示,買琴是為了幫助人類保留聲音的感動,多年來他大方將名琴借給年輕的音樂學子,也保證不會賣琴來獲利。
《稻田裡的音符》紀錄片也介紹古典音樂由西方傳教士帶入台灣開始,一直到日據時期在帝國主義潮流下的發展。也著力從1949年之後,台灣開始有系統推廣古 典音樂教育,漸漸從早期社會菁英流動到一般庶民。發展至今,台灣的古典音樂雖然一方面曲高和寡,但另一方面,卻也有了更生活化的面貌。
在首映發表會現場,奇美基金會請出歐洲三大製琴家族之一的阿瑪悌所製作的四把樂器到現場由音樂家座演奏,這四把琴分別為1566年,別名「法皇查理九世」 的大提琴;1574年所做,別名為「威爾頓」的中提琴以及兩把1570年所做,別名「羅絲」與1574年,別名為「鞏莉」的小提琴所組成的提琴四重奏。
這組提琴四重奏是世界上唯一,單一機構收藏可以使用的Amati四重奏,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四重奏提琴,琴齡加起來近1800歲。
現場演奏烏克蘭作曲家Myroslav Skoryk的弦樂樂作,獻給法國《查理周刊》槍擊案受難者與家屬,悠揚卻帶憂鬱的樂音也讓在場人士印象深刻。
《稻田裡的音符》紀錄片將於2015年1月23日晚間10時在公視頻道全球首播。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