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83
0
0
0

華麗的洛可可大提琴協奏曲集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為什麼原本在巴洛克時代曾經風靡全歐古大提琴和低音維奧爾琴,會在十八世紀初走到盡頭,逐漸被四弦的大提琴所取代呢?有一說是因為路易十四死後,法皇宮廷樂團不再受到皇室垂青、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原本在這個宮廷中受到賞識的古大提琴於是不再受到歡迎,而來自義大利製琴家們依義大利式協奏曲型式所打造的四弦、每弦相隔五度音的大提琴,於是隨著義大利協奏曲在歐洲各地受到歡迎,而佔領了全歐,接下來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讓大提琴原本的羊腸弦可以裹上金屬貼皮,加強了琴弦的韌性,讓樂器在長時間演奏下不會走音,更增加了樂器的可信度。
這份錄音中的四首大提琴協奏曲,其中只有C.P.E.巴哈的A大調協奏曲是近代比較常被大提琴演奏的樂曲,而這四首全部都是在那個大提琴剛剛被接受到正式樂團中的十八世紀後二十年間創作的,其完成的時間前後不超過二十五年。其中邁可海頓的協奏曲是世界首度錄音,其樂譜才剛從匈牙利國家圖書館中找到,由於年代久遠,且經過一再的謄抄,都已充滿謬誤,且究竟是否真為買可海頓所寫,學者也還莫衷一是,但不管如何,這首樂曲的發現,為原本數量稀少的大提琴協奏曲又增加了一首迷人的作品。
另外片中由葛拉富所寫的D大調協奏曲,其末樂章則運用了大提琴很少採用的「鐘聲」奏法,這種在小提琴上經常使用,利用輕按高把位第一弦拉出的音色,在此曲第三樂章中一再出現,對喜愛大提琴音樂的樂迷,是很值得一聽的樂章。
大提琴家沃格勒來自東德,他早年的成長階段中東西德還未合併,這讓他沉浸在共產黨刻意維持的舊德國音樂圈中:音樂是一種家族事業,也讓他得以心無旁鶩地面對音樂這個專業,而不像資本主義國家的音樂家們有太多的選擇和興趣,以致稀釋了在音樂上的用心。但他又在培養成音樂家的最後階段,接觸到東西德合併後的開放,得以前往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大師班接受依然保有二次大戰前歐洲古典音樂美好傳統的大師的洗禮和調教。穩紮穩打的音樂背景和開放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做為當今頂尖新生代大提琴家的思維和氣度。手持蒙塔尼亞納1721年製名琴"ex-Hekking"。在這份錄音中他更邀請了當今德國古樂界最頂尖的指揮家戈貝爾(科隆古樂團創辦人兼指揮),在片中為他擔任指揮,雖然合作的是慕尼黑室內樂團這樣的現代樂器團體,但是他權威的古樂研究觀點,卻足以為這份罕見的洛可可時代大提琴協奏曲錄音帶來更具說服力的古典氣息。

內容註

Concerto in A major, Wq 172 for violoncello and strings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 Friedrich Hartmann Graf --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oncello and strings / Johann Adolph Hasse -- Concerto in B-flat major for violoncello and orchestra / Johann Michael Hayd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