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74
1
0
0

比才 採珠者 - 歌劇

館藏資訊

摘自 http://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artid=1963 網站
邢子青
《創作背景》
除了「卡門」,其實,還有「採珠人」 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雖然是以生平最後的歌劇「卡門」而聞名於世,但事實上,他在剛踏進樂壇沒多久時,就已經開始嘗試寫作歌劇。
於1875年發表的「卡門」,展現了比才最豐富的管弦樂法和樂思,但在這之前,比才就已經寫作過二十多齣歌劇作品,換句話說,「卡門」之所以獲得日後的成功,則是來自之前鍛鍊出來的純熟寫作技巧。 這些早期作品,包括了輕歌劇以及喜歌劇,不過,有些還未完成、或是比才自己覺得不夠好,就被作曲家本人銷毀了,至於留下來的,在今天卻也很難得有上演的機會,唯獨歌劇「採珠人」,在今天世界各大歌劇院、或是唱片錄音當中,則是經常被搬演,這也是受歡迎程度僅次於「卡門」的一部傑作。
如果就劇情來看,「採珠人」只不過是單純的三角戀愛關係,但她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濃厚的異國情調,整齣作品定調在不知名年代的錫蘭王國的外海小島。光是這樣的時空背景,就足以挑起觀眾的好奇心。
幸好伯樂識貨 歌劇「採珠人」在1863年09月30日於巴黎抒情劇院舉行首演,當時並未獲得熱烈反應,甚至還有樂評家表現出不屑的態度。但平心而論,「採珠人」的失敗並非完全是音樂的問題,劇本的拙劣,才應該是歸咎的因素,還好在首演當天現場的觀眾席裡,有一個人看到了比才的非凡才華,這位就是法國作曲家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
當時的白遼士已經享譽歐洲樂壇,雖然樂評界對他有所褒貶,但他終究是一位說話擲地有聲的樂界名人。儘管觀眾與樂評家對於「採珠人」評價負面,但白遼士認為,比才充分發揮了應用旋律的才華,甚至掌握了法語發音的獨特韻味,讓音樂與文字之間完美結合。
另外一個讓人玩味的「推測」,則是:白遼士個人在樂壇奮鬥的早期,也曾遭遇樂評界與觀眾的奚落嘲諷,同時,他也曾經歷過「嘔心瀝血寫作歌劇」的體會,所以他深知箇中甘苦,所以,比才的經歷,他絕對能感同身受。對於比才這位小老弟,白遼士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凡,也在「採珠人」當中,聽見了法國歌劇樂壇的新希望,難怪當年已經六十高齡的白遼士,願意挺身而出,在一片負面評價聲中,公開給予比才和歌劇「採珠人」至高評價。
《劇情簡介》
時空背景:古錫蘭王國海島上,年代不詳
第一幕
錫蘭島荒涼的海邊 幕啟時,漁村裡的村民們正在海邊狂歡起舞。在這一天,他們所信仰的婆羅門教將會有一位大祭司與女祭司前來為他們祝禱祈福,保祐他們採收珍珠豐收,同時,村民們也推舉了德高望重的祖爾加,擔任村子裡的長老。
尷尬的友情。 正巧,一位離家多年的年輕人納迪爾上場了,他的突然出現,讓村民們一陣驚喜,而納迪爾則是向村民們解釋:他這些年在山林間隱居,過著狩獵的生活,如今他想回來定居,重新回味過去打漁人家的日子。
祖爾加看見納迪爾返家,心裡頭是一陣欣喜、又是一陣尷尬,喜的是:老朋友終於再見面了,尷尬的卻是:這對昔日曾經是情敵的對手,為了追求一位女子,傷了感情,甚至還讓納迪爾遠離家園,避開衝突(其實這才是納迪爾遠居他鄉的真正原因)。如今,納迪爾返家,他決心要拋開過去的不愉快,重新把握重逢後的快樂,兩人對天發誓,結拜為生死至交的好友。(二重唱「在聖殿深處」) 情人重逢。 這時,一艘小船慢慢駛近靠岸,原來是村民們期待的大祭司與女祭司來到了。村民們以盛大的禮儀歡迎兩人的駕臨,大祭司努拉巴德則是帶著蒙上面紗的女祭司來到村莊長老祖爾加面前,要她對天發誓:在祝禱期間,不得隨意拿下面紗、不能讓別人看見她的真面目、也不能和異性交往,同時還要保持處女之身,虔心祝禱;如果違反了任何一項規矩,將要接受死亡的懲罰。
「蒙面女祭司」對天發誓後,和大祭司努拉巴德一起被眾人護送至寺廟裡。但是在她誓言的過程中,納迪爾卻認出了她的聲音:她就是往日情人蕾拉!蕾拉在人群中識出了納迪爾的身影,心情一陣起伏,但她還是強作鎮定,對天誓言忠貞,但心裡卻是波濤洶湧、情緒難平。
藕斷絲連…… 眾人離去後,海岸邊留下納迪爾一人。他回憶起過去和蕾拉相處的甜蜜時光(詠歎調「她的歌聲在我耳畔迴響」),此時從海岸邊的寺廟裡也傳來蕾拉的祝禱歌聲,納迪爾聽得更是心動,他決定要把一切實情告知祖爾加:他還是深愛著拉的!
納迪爾對蕾拉不死心,他悄悄地潛入寺廟裡,混入人群中,慢慢接近蕾拉,並且不斷地低聲呼喚蕾拉的名字,此舉則讓蕾拉先前有些動搖的心更加混亂不安,但她還是努力地安定自己的心情,帶領群眾向上蒼祈福。
第二幕
一座廢棄的印度寺廟 深夜時分,大祭司努拉巴德和蕾拉來到一座荒圮的寺廟裡,努拉巴德告訴蕾拉:漁民們出海作業,都已平安返航,祝禱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但是蕾拉還是得遵守之前對上蒼立下的忠貞誓言。
莫名的恐懼。 努拉巴德離去後,蕾拉一人陷入恐懼害怕之中,她並不是害怕夜晚,而是擔憂納迪爾的再次出現,擾亂了她原本平靜的心。此時蕾拉也不禁回想起過去與納迪爾相處的甜蜜時光(詠歎調「在往日的黑夜裡」)。
此時森林裡傳來納迪爾的歌聲,他歌頌著蕾拉「就像睡蓮一樣高貴清新」,蕾拉的心再次被納迪爾的歌聲完全擄獲了。納迪爾一上場,就要蕾拉和他一起遠走天涯,但蕾拉則顧忌之前曾向上天立誓,不得違反誓言;在痛苦的情況之下,蕾拉要納迪爾趕快離開,可是納迪爾的真情終究打動了蕾拉的心。
行跡敗露! 在一段互訴衷曲後,兩人約定第二天晚上再來此地會面,但在納迪爾轉身離開沒多久,森林裡傳來一陣槍響,原來是努拉巴德發現有人偷偷潛入森林中和蕾拉幽會,於是他帶人前來捕捉。
蕾拉明白自己將難逃死亡的命運,也害怕地跪在地上禱告。祖爾加聞風趕來後,看見納迪爾被努拉巴德綑綁,原本還打算要為老友解困,但是當他摘下「蒙面女祭司」的面紗之後,赫然發現:面紗下的女子,竟然是他過去的舊愛─蕾拉!祖爾加氣憤先前與納迪爾的友情誓言被破壞,於是,在愛情妒火的加熱下,他氣憤地宣佈:要將納迪爾處以死刑!
第三幕
祖爾加的帳棚住所 祖爾加獨自一人懊惱先前因為一時氣憤而作出的不理智決定,他覺得十分羞愧,同時回憶起年輕時和納迪爾的誠摯友誼。經過一番深思之後,祖爾加當下作了決定,要為自己的魯莽負起責任。(詠歎調「暴風雨已經平息」) 救命恩人!
祖爾加叫人把蕾拉帶上來,當他看到全身顫抖的蕾拉,心裡忍不住又起了愛憐之意,蕾拉則是鼓起勇氣請求祖爾加,她寧願犧牲自己,來換取納迪爾的性命。祖爾加眼看自己的真心誠意打動不了蕾拉,心底的忌妒情緒再次升起,他嚴厲拒絕蕾拉的請求,並下令馬上準備處死納迪爾。
蕾拉眼看毫無挽回的餘地,心裡默默認命,她拿下脖子上的項鍊,請祖爾加代為轉交她的母親。祖爾加看到那串項鍊,大為震驚!因為這條項鍊是他在過去躲避敵人追殺時,為了感謝一位女孩的救命之恩而贈送的,如今再見到這條項鍊,祖爾加馬上明白:當年在緊急時救了他一命的姑娘,就是蕾拉,但現在,他竟然下令處死救命恩人!祖爾加萬分懊悔,他頓時改變心意,決定要成全蕾拉與納迪爾。
自我犧牲。 這時,在村子裡的荒涼空地上,村民們已經準備好火刑台,等待執行納迪爾與蕾拉的死刑。忽然間,村莊裡冒出熊熊火光,大家趕忙回去救火,只留下刑台上的納迪爾與蕾拉。突然,祖爾加跳上刑台,為納迪爾與蕾拉鬆綁,原來,村子裡的大火是祖爾加故意放的,他想藉此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並趁此機會搭救納迪爾與蕾拉。
納迪爾與蕾拉感激祖爾加的犧牲奉獻,祖爾加則催促兩人快快逃離,這個過程卻被躲在一旁的努拉巴德看得一清二楚。努拉巴德叫回村民,並且下令逮捕叛徒祖爾加,混亂中,被刺成重傷、倒地不起。
這時從遠方傳來納迪爾與蕾拉的歌聲,祖爾加知道兩人已經平安脫逃,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喃喃說著,自己永遠深愛蕾拉,並且信守了和納迪爾的友誼誓言。隨後,祖爾加嚥下最後一口氣,含笑而終!

摘要註

The composer shows us that he is much more than Carmen. His melodies are beautiful, his harmonies are lush, and the ballet pieces are sophisticated. Included in this opera is '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a staple in every tenor's repertoire, and the duet 'Au fond du temple saint.' Paolo Isotta writes of this production, 'I have rarely seen a production as beautiful and faithful to the music.'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