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45
0
0
0

指揮與鋼琴的魔法師─巴倫波因 珍藏盒 - 布拉姆斯 第1, 2號鋼琴協奏曲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DVD館 網站
錄影時間:1991年錄製於德國埃爾朗根市政大廳、慕尼黑加斯泰格愛樂廳
從八歲第一次站上音樂會的舞台開始,巴倫波因就註定成為音樂界的傳奇。他既是鋼琴家,1955年首度身兼指揮家與獨奏家在巴黎演出後,漸漸成為受到各方肯定的指揮家,領導過巴黎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柏林國立歌劇院、柏林國立管弦樂團、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這一套十四張DVD,不但呈現巴倫波因音樂生涯不同階段的樣貌,也展現出他多樣化的曲目,包括1985年在德國拜魯特錄製的李斯特《巡禮之年》與華格納、威爾第歌劇改編曲、1986年到1989年與柏林愛樂合作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1988年到1990年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1991年與傑利畢達克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鋼琴協奏曲、1992年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200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哥倫布劇院慶祝登台五十週年獨奏會實況、2007年與柏林國立管弦樂團在德國波鴻魯爾國際鋼琴節演出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實況、2007年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演出全場李斯特鋼琴獨奏曲實況。
除了音樂,想要深入了解巴倫波因身為鋼琴家、指揮家,以及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政治觀點,還有成立由以色列、巴勒斯坦、阿拉伯青年組成的「東西和平會議管弦樂團」的歷程,由德國導演與製片人斯馬奇尼在2002年完成的紀錄片《多重身分─懈逅巴倫波因》更是不能錯過。
摘自 https://www.e-classical.com.tw/lifetime/flash_content.cfm?artid=334 網站
布拉姆斯的一生中總共寫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這兩首樂曲的寫作年代相隔了23年。
布拉姆斯的鋼琴協奏曲與之前其他作曲家的協奏曲有很大的不同。過去的協奏曲以獨奏樂器為主,伴奏樂團為輔,目的是要襯托獨奏者的技巧。但布拉姆斯將樂團的提升到和獨奏樂器對等的地位,有時候甚至還讓樂團擔任原先由獨奏者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屬於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原本,布拉姆斯只是為了創作一首雙鋼琴奏鳴曲。西元1854年舒曼因為精神病加重,而被送進精神病院,就在舒曼被送進醫院之前不久,布拉姆斯剛完成了「雙鋼琴奏鳴曲」,他寫給好友姚阿幸的信中提到:「我想把我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暫時擱在一旁,我和舒曼夫人把前面三個樂章演奏了好幾次,但是老實說,把這首曲子用雙鋼琴的形式表現,我並不覺得滿意」。
完成雙鋼琴奏鳴曲的時候,布拉姆斯正開始想要創作交響曲,所以他把「雙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改寫為管弦樂,準備當作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但是求好心切的布拉姆斯經過慎重的考慮後,決定放棄這個想法。在西元1855年到1856年間,布拉姆斯再次將「雙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改寫,而這一次所改寫成的,就是後來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開頭的段落,管弦樂團厚重的音色演奏出第一主題,但是經過相當的鋪陳,鋼琴才出現,並且要做出相當莊嚴的表情,以配合之前出現的樂團。而第一樂章的規模相當龐大,並含有濃厚的交響曲性格,因此,也有人把這首鋼琴協奏曲,視為附有鋼琴的交響曲。
對布拉姆斯有知遇之恩的舒曼,對於這首鋼琴協奏曲的構思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當舒曼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但是兩年後就去世了,這件事帶給布拉姆斯相當大的衝擊,隨後布拉姆斯就寫了一段莊嚴的慢板樂章,他還在草稿上寫下一句:「祝福歸於奉主之名而來者」,而這個樂章就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正式發表時的第二樂章。
西元1856年的4月,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完成一部分的手稿寄給姚阿幸,徵求他的意見。但這首作品一直到西元1858年的2月才全部完成,當時預定在一年以後,也就是在1859年1月22日舉行首演,由布拉姆斯擔任鋼琴,姚阿幸指揮樂團。
布拉姆斯的音樂,雖然是承襲自古典樂派,但是因為他的個人特質的緣故,導致他的音樂總是帶著厚重的氣氛、與沈鬱的色彩,但是隱藏在沈重的外表之下的,是布拉姆斯奔騰澎湃的熱情,這種外冷內熱的特質也存在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裡,成為他受人喜愛、也是受人批評的特色。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