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6
0
0
0

炎黃第一鼓

館藏資訊

摘自 博客來音樂館 網站
敲擊樂大師閻學敏嫻熟中西方敲擊音樂,在世界各地演出,屢獲激賞,1996年並曾在台灣「台北國際打擊樂節」亮相。別以為中國鼓只能在迎神廟會中演出,聽聽閻學敏的擊鼓身手,就知道傳統音樂正在發燒!本專輯除了鼓聲的氣勢凜人外還詮釋了敲擊樂的細緻表情與靈活的技巧,《炎黃第一鼓》發行後榮獲一致好評成為中國敲擊音樂中最暢銷巨作。
摘自 小葉網站
http://www.ks-hifi.com/cdtest/cd001/cd001.htm
敲擊樂大師閻學敏既長於中樂,又嫻熟西方敲擊音樂,在世界多處地方演出,屢獲激賞。 閻學敏十歲開始學習打鼓,十四歲加入北京的中國中央樂團附屬音樂學校,專修西洋敲擊樂五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即加入中國中央樂團,任敲擊樂手達二十年之久。
此外,閻氏也精通中國戲曲各種敲擊樂器。在七十年代,他隨中國中央樂團赴日本,在東京日本廣播協會音樂廳演奏《舟山鑼鼓》,又隨中國藝術團訪美,在林肯中心演出這首樂曲,均受到熱烈歡迎。在八十年代,閻氏又鑽研西安鼓樂和潮州鑼鼓,並於1989年演出《鼓藝》音樂會系列,擔任獨奏,是為香港中樂團第一個敲擊樂專場音樂會。在九十年代,閻氏樂蹤已遍及多個國家和音樂節,包括1993年在澳門(亮相第十五屆澳門國際音樂節),1990、1994、1998年在葡萄牙(先後演出第十四屆阿爾加維國際音樂節、歐洲文化首都里斯本、里斯本國際博覽會),1996年在台灣(亮相台北國際打擊樂節),及1993年在香港(演出香港藝術節)。閻氏於1984年加入香港中樂團,此後曾隨團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奧地利、荷蘭、葡萄牙、紐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澳門和中國大陸。閻氏不時接獲邀約,在不同盛會推介中國表演藝術,例如在2001年前赴法國在康城國際電影節獻藝。
閻氏在1998年推出第一張個人唱片《炎黃第一鼓》,翌年由拿索斯唱片公司發行另一張唱片《一鼓會群英》。他最新錄製的24K金鐳射唱片《炎黃第一鼓》於2001年發行,獲輿論一致好評,是中國敲擊音樂唱片中最暢銷之作。
閻氏現為香港中樂團副團長兼敲擊樂首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打擊樂學會榮譽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委員會榮譽理事、中國陝西打擊樂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藝術顧問。他現時也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曾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1999年香港藝術家年獎」 (敲擊樂演奏家獎)。
摘自 CD Hi ~ 賴偉峰
這是一張發燒片,HDCD的發燒片。但是,這樣沒啥稀奇,稀奇的是裡頭的內容是鼓王閻學敏大展身手,一張民樂的發燒片!
想要知道中國鼓組可以表現到怎樣的境界嗎?可別以為它們都像您在台灣街頭巷尾聽到的迎神廟會、婚喪喜慶般的「俗氣」。閻學敏與他的搭檔們的擊技真可說是出神入化,在〈鼓詩〉中可以聽到堅強威武的大鼓,在知名的〈鴨子拌嘴〉可以聽到小鈸的細膩、水鈸的悠遊蕩漾,在《百花園》則又聽到江南另一番細膩儂情的繞指柔,在〈醒獅〉可以聽到輕快戲謔的絲竹和鳴。或許過去您對民樂相當不感興趣,但是請相信您的感覺多是因為錄音不佳所造成!多數的民樂錄音效果不佳,因此嘈雜、刺耳、廉價等感覺在聽唱片時一鼓腦地湧上心頭,連帶地影響我們聽民樂的興致。
中國樂器共鳴感或許比不上西方樂器,但是其細膩質感、獨到音色卻相當迷人,平日沒機會聽鼓王閻學敏的現場演出,但這張HDCD錄音卻比現場還現場,實踐了唱片迷帶現場回家的夢想。更何況八首作品闕闕經典,不同的時空背景呈現出不同的曲風與美感,透過現代化的編曲以及精準團體敲擊,整張專輯的內容不僅充實,而且一點也不死板。
要知道本專輯所用錄音器材嗎?光是麥克風就用了B&K4040、4009、4011、4006、Schoeps、M149 Tube、RE20、AKG 414八款,更別說Apogee AD1000轉換器、Sonic Solition、Sony 7050錄音機的威力了!想聽音場者,唱片內頁附有清楚的樂器配置圖,按圖聽音辨位、調教音響,準是錯不了!
摘自 CD Hi ~ 李安泰
這張封面看起來具有傳統風味的唱片,事實上內容也是非常傳統的,就是一張以鼓作為主角的傳統音樂。當然,用鼓當作主要演奏樂器的唱片這並不是第一張。像過去由雨果所出的《鼓》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國外也有一些打擊樂器的音樂,不過他們的打擊樂器和中國傳統的鼓還是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談到這張唱片,當然就要知道一下這張唱片的靈魂人物─閻學敏。他對於各種打擊樂器都可說是十分精通,尤其擔任中國中央樂團敲擊樂手二十年,更練就了一身的本領,尤其是他的《舟山鑼鼓》更在世界許多著名的城市做過演出,都獲得相當的好評。
所以我們當然要先從他的《舟山鑼鼓》欣賞起,也就是這張唱片的最後一首曲子《漁舟凱歌》,這是一首表情、技巧兼具的曲子,尤其最後的一段,真可說是熱鬧非凡。而第五首的旋律相信大家也是很熟悉的,那就是一般京劇的曲子,在技巧尚可說是相當的靈巧、細緻,只是這樣的旋律被接受的程度可寧比較低吧!至於第六軌的《醒獅》是木琴的獨奏樂曲,充滿歡欣的味道。在年關將近的時候,更讓人有年節的味道。第八軌的《舟山鑼鼓》的錄音也是非常不錯,不果在樂器的捕捉、音場的定位上都有很優異的表現。
其實,許多打擊樂的唱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有相當不錯的錄音效果。這張CD也是其中之一,打擊樂器的動態和效果在錄音上並不是那麼容易表現,因此能有優異的表現絕對不是理應如此,我們當然也要給他們一點鼓勵。
摘自 CD Hi ~ 許詠翔
打擊樂其實是音樂最原始的狀態,音樂是先發展出節奏,才有旋律的。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打擊樂如鬼太鼓、絳州大鼓等以單純而純粹節奏、配合一點簡單旋律的打擊樂,會隨著民族音樂及新音樂日漸流行起來。許多文明較為原始的民族,他們的音樂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狀態,這些以簡單樂器及節奏表現出來的音樂,有時反而能使接觸太多複雜事物的現代人,帶來一些新的體驗及感受。當然,打擊樂通常有極為強勁的鼓聲,能量極強的鑼鈸,可說是對音響系統極大的考驗。尤其是像鬼太鼓、或中國大鼓這類鼓皮大尺寸、繃的又緊的打擊樂器,它能發出的低頻延伸比起西洋鼓要更深更沈,根本就不是一般音響系統所能應付的。
就以這張《炎黃第一鼓》為例,使用許多大、小型的鼓組,加上數量不一如二胡、大提琴等的弦樂器,光是要讓音響系統表現出各種樂器的正確形體比例,就已經不是簡單的事了。更不要提一般小系統根本不可能聽到大鼓的低頻延伸、或金鼓齊鳴的氣勢有多難重現了。換句話說,能正確表現出這類唱片中的音樂精髓的音響系統,必定是相當具水準的頂級設備了。而這也是為什麼音響迷愛用這類唱片來考驗音響系統,而這類唱片常被當成音響發燒片來銷售的原因了。音響界最常引起爭議的問題就是,音響到底應該以好聽、耐聽為要點,還是應該以傳真為主要目的。或許在聽大部分的室內樂、或獨奏作品時,強調音響的質感及音樂性是很有道理的。至於聆聽類似《炎黃第一鼓》這類大塊文章的音樂時,我只能說,唯有越全面的系統,才能讓我們感受到音樂中要表現的東西。
摘自 CD Hi ~ 徐鵬博
本片明顯是張能夠好好檢視你家裡音響性能的一張片子,除了各種錄音技巧的嚴密講求外,也採用近年興起的HDCD技術。第一軌《鼓詩》立即讓人感受到低頻飽滿、具空間感的中國大鼓聲,我們特別能在他們鬆緊鼓聲的搭配之間察覺到具原始氣息的豐富節奏感;第二首《鴨子拌咀》竟然可以利用鈸與鑼有秩序的聲響描繪出鴨子嬉鬧的模樣,演奏者在強弱之間的對比尤其優異,使得略顯單薄的打擊樂能夠撐住氣氛的維持;老實說加了吹奏與拉弦樂器之後,是整張CD比較值得一聽的部分,如果仔細聽的話,不僅發現打擊樂器在與其他樂器的聲量配合上是要多花一點功夫,而且就第三軌《百花園》來說,十番鼓的音色變化倒也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一番,這不是單單「打擊」兩個字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或許在聽完這張唱片之後,才能夠稍微領略中國在各族皆不同的音樂傳統之下所呈現出博大精深的打擊樂面面觀。這麼形容應該不致於誇大其詞,就拿最可以呈現中國古典敲擊樂藝術的經典名曲

內容註

Disc 1 : 鼓詩 (為一群中國鼓而作) -- 鴨子拌嘴 (西安鼓樂) -- 百花園 (蘇南十番鼓鼓) -- 錦雞出山 (土家族打溜子) -- 夜深沉 (京劇曲牌) -- 醒獅 (廣東音樂) -- 沖天炮 (四川民間鑼鼓) -- 漁舟凱歌 (舟山鑼鼓). Disc 2 : 龍騰虎躍 (浙東鑼鼓) -- 西域駝鈴 (敲擊樂合奏) -- 潮州大鑼鼓 - 社慶 -- 新疆姑娘 (木琴與手鼓鼓) -- 老虎磨牙 (西安鼓樂) -- 醒獅賀歲 (廣東吹打) -- 萬年歡 (山東吹打) -- 喜迎春 (山西吹打).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