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513
0
0
0

Piano sonata / Vol. 1. Beethoven.

館藏資訊

摘自 today.line.me 網站 : 只要有音樂可以幫忙我,我就是最不苦的人——鋼琴演奏家陳必先 / 陳芷儀 -- 2021年年底,粉絲專頁「瓦力唱片行」發了一則貼文,至今創造近6000次分享。這樣的擴散率在現今經營不易的社群平台上已很少見,更難得的是,他談論的是古典音樂這個相對小眾的主題。讓熱潮掀起的人,是文中所提的鋼琴家陳必先,在爆紅後,她身上有兩個標籤:天才兒童、台灣阿嬤,但她究竟是誰?
下午,我們約在音樂廳裡的咖啡店,陳必先剛挑完週末演出要用的琴,踏了進來。她身形嬌小,銀白色的髮紮上隨性的馬尾,見面第一件事,是仔仔細細地問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複誦多次。
「哎呀,其實不想去說我的苦啊,很多人比我更苦。」問起她對貼文擴散的看法,她這麼說。
1950 年出生的陳必先,父親是物理化學家,母親在台大工作,常接觸藝術文化。陳必先 4 歲時,被父親發現有絕對音感,5 歲開始習琴,後續能彈大學程度的曲子。即使家中有 6 個孩子要養,父母還是燃起將陳必先送去西方學琴的念想。
「那個時候不可以隨便出國,考試考了好多次,彈給這個官、那個官聽。那麼小的孩子。」當時,台灣正值戒嚴時期,出國管制甚嚴;幸好,政府開始推行資優教育,為陳必先打開了契機,在前前後後彈琴給好幾位專家學者聽之後,她終於被認定為「天才兒童」獲准出國,成為全台首例。
然而獲准出國,不代表有錢出國。彼時,陳必先的父親研發出一款醫療用的生理食鹽水並取得專利,用那筆錢替她買了一張要價4000馬克、飛往德國的機票,以及一架鋼琴。當年,一架鋼琴的價值,幾乎等同於一棟房子。為了籌措栽培她的經費,家人也投入家庭代工,食鹽水瓶子上的掛勾、鋁蓋,都是他們坐在地上,一個個手工完成。
9 歲的孩子,背負著家人、國家對天才的期待飛行;這一飛,再有機會回家,是拿到台灣教育部提供的飛機票,而那已是 10 年後。
1960年,陳必先來到仍在二戰陰影下的德國,落腳於教授家。經濟整體不佳,加上教授因私人因素產生的債務,她的日子並不好過,必須幫忙照顧孩子、打理家務,在語言不通且沒有亞洲面孔的環境下努力生活。當時的德國,吃不到她在台灣吃的新鮮食物,一家人常吃一種綠色豆子磨粉做成的湯,她食之無味,只能裹著孤獨下肚。
天才就此在現實中殞落,「天才兒童?德國家庭認為根本沒有天才,他們還想要證明我不是天才。他們說我的父母真是壞,要逼一個孩子當天才,這是錯誤。」從「你是天才」到「你不是天才」發生得太快,年幼的陳必先面對大人賦予的標準,沒有選擇。
上學前把衣服晾好、放學後把菜買好,她能做的都做,「因為他們一直說,我怎麼感謝他們都不夠,因為他們讓我住在這裡。我覺得對不起他們,就拼命想辦法回報。」直到離開教授家多年後,陳必先才發現,原來那時父母一直有將她的生活費匯給教授。
聽聞消息,她沒有恨,「我接受,每個人在一個家庭裡都應該有工作,只是可能我做得比較多。我覺得我要原諒我的教授,因為二戰他們也受傷了,生活也不好過。我應該的,我應該要去釋懷或原諒。」這是我應該的,他們也有苦。陳必先養成的習慣性付出,跟著她直到進入婚姻。
過著如此生活的陳必先,卻在抵達德國隔年就考上科隆音樂學院,受教於多位名師。1970 年畢業後,20出頭歲的她馬上展露頭角,陸續拿下多個演奏大獎,包括比利時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大賽、ARD慕尼黑國際音樂大賽的鋼琴組首獎、德國荀白克國際大賽首獎等。
光芒被看見,陳必先才有點了信心,覺得自己應該能配得上 15 歲那年就認識的匈牙利音樂家。她開口求婚:「你想要德國護照嗎?想要的話要不要跟我結婚?」先生點頭,開啟這段維繫十多年的婚姻。而他取得護照後的第一件事,是把媽媽接來一起住,也開啟了陳必先壓抑自身光芒的日子。
當時,陳必先已經有了厲害的經紀人,演奏之路穩定發展;先生則是在廣播公司幫忙錄音的員工,「我先生也不知道自己不高興,但他就是對此不高興,一直說我什麼都不夠好。」先生說她不夠好,她也就信了,於是甘願成為影子。
「我就是幫忙,他做好曲子,我要到城裡去幫他印譜;他要簽證,我就去幫他跑。他認為我要離開我的經紀人,後來有一個音樂大學邀請我當教授,他跟他的媽媽還說:『妳又不知道怎麼教』。」
後來,先生事業起飛,成為BBC樂團的指揮。她就此成為先生的司機,接送他500公里也不嫌遠;先生到倫敦工作,落地才發現忘了帶譜,她拿著譜直衝科隆/波恩機場,說服英國航空的飛行員幫忙將譜送達。生了孩子後,更是蠟燭多頭燒,不管到多遠的地方演奏,都要直開回家餵奶,一次開到一半,還在路途中睡著。
回想起這些,陳必先笑說,「我真的很勇敢喔。雖然他都不會和我說謝謝,但這是我很驕傲的事情,我覺得我是很好的太太,都給他加油。」付出不求回報,她驕傲於沒有愧對任何人。但是,她自己呢?
「我小時候的訓練,可能就讓我有個毛病:我願意苦。那先生跟他媽媽就視為理所當然了,就讓我苦。但是只要有音樂可以幫忙我,我就是最不苦的人。」低潮的時候,她將手指擺到琴鍵上,所有悲傷、委屈、不滿,化為一顆顆或長或短的音符,串成旋律迸出各種顏色。然後她又能繼續往前走。
她受貝多芬時代的思潮影響甚大,對她來說,任何抱怨都是多餘的,「那個時代,就是要追求變好,要批評自己,看看什麼東西可以更好,流行就是:我們要做好人。我現在覺得很多人只想要更有錢,不是想要更好或更強。」所謂變好是什麼呢?她說,內涵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要一直加油。
「我們怎麼樣愛都不夠,怎麼樣愛都是無限的。我們都是要加油。」
問她,一輩子都在付出愛,現在能享受被愛了嗎?她微笑,擠出眼角的紋路,「我現在很幸福呀,大家喜歡我的演奏,我把它彈好,我就會很快樂。過去的那些,都成為我的經驗。只是我的時間沒有太多了,這是我現在的想法。」她說,72歲了,只能趕快想想現在可以做什麼、做不做得到。
或許,了解陳必先的生命故事,並非是在看見一份苦,而是看見一位演奏家琴聲下的底蘊。
摘自 U-Audio 網站 : 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 瑩聲聯手PMC共同發行 / 郭漢丞 -- 2022 年 12 月 18 日是台北國際音響大展最後一天,PMC 代理商瑩聲國際舉辦「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發表會,由製作人陳雨亭主持,鋼琴家陳必先現場暢談這次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錄製的心路歷程,同時邀請母帶後製錄音師王秉皇,以及將負責屏東演藝廳現場的錄音師徐育聖,解說唱片製作的歷程。
記者會開場由製作人陳雨亭先介紹鵬博藝術徐鵬博上場,因為本次錄音計畫中,由鵬博藝術邀請,將於北、中、南各舉辦獨奏會,徐鵬博表示,第一場獨奏會將於 12/25 日於高雄衛武營登場,曲目精彩,包括聽眾熟悉的「暴風雨」、「熱情」、「華德斯坦」與 A 大調第 28 號鋼琴奏鳴曲,緊接著隔天 12/26 日移師台中歌劇院演出,最後壓軸於 1/8 日下午 2:00,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歡迎愛樂者共襄盛舉。
與獨奏會一起登場的,還包括熱騰騰剛出爐的「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Vol.1, Vol.2」,目前只能在獨奏會現場購買,徐鵬博提醒樂友,如果參加音樂獨奏會,不要忘記收藏大師的錄音傑作。
製作人陳雨亭表示,高雄音響展在 2018 年首度與鋼琴家陳必先合作,錄製貝多芬第 16 號與第 32 號鋼琴奏鳴曲,並推出紀念黑膠,之後在台灣樂迷支持下,邀請大師錄製全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並於 2019 年底完成部分錄音,並相約每年回台錄音,有計劃錄完全本 32 首鋼琴奏鳴曲,可是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大師無法返台錄音,所以製作團隊安排德國錄音師,在陳必先在德國 Nordrhein-Westfalen 家中錄製,在三年間完成二十首曲目錄音,推出「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Vol.1, Vol.2」,正式於 12 月 18 日宣布發行,至於尚未完成錄音的曲目,將於 12 月 20~22 日,於屏東演藝廳錄製完成,補上最後一集 Vol.3,完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本。
接著陳雨亭邀請鋼琴家陳必先談談這次的錄音過程,陳必先首先表示,她非常感謝台灣樂迷與朋友們的支持,讓她有機會做這次的錄音,為了做到最好,一直不斷練琴。陳必先說,記得在 1980 年時,回到台灣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巴赫郭德堡變奏曲,這首曲子長達九十多分鐘,沒有休息,可是看到台下有許多小朋友,安安靜靜地把整首曲子聽完,讓她非常感動,心裡頭時時惦記著熱情的台灣聽眾。
而陳必先這兩套貝多芬 Vol.1 與 Vol.2,因為疫情影響,改在自家錄音,陳必先說,在家裡錄音與現場演奏不同,獨奏會現場的觀眾就是受眾,演奏家少了受眾,就少了互動,所以當她在家裡錄音的時候,腦海裡想像著的畫面就是台灣熱情的聽眾,在心裡面把音樂傳達給不在現場的聽眾。
為了這次全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錄音計畫,陳必先表示,她花了很多時間回頭研讀貝多芬的樂譜與手稿,雖然大部分曲子她都教過,有部分以前舉辦過獨奏會演出,可是這次回頭研讀貝多芬,才發現內中的音樂這麼地難。她說這些曲子有很多是貝多芬年輕時期的作品,是貝多芬寫來讓自己展現鋼琴演奏才華的 Show Piece,本身難度就很高,而現代鋼琴比當年更為龐大,要如何讓貝多芬的音樂自由地歌唱,而且要唱得美,難度很高。
此外,陳必先表示,貝多芬時代的鋼琴,音準沒有現代鋼琴好,而且因為現代錄音技術先進,所以必須要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不能彈錯。陳必先說,如果是音樂會現場,失誤彈錯了,就放過那個音符,過去就過去了,緊跟著下去演奏就是,可是錄音不能出錯,演奏鋼琴的人為了不出錯,很可能音樂表情就因此不活潑了,加上沒有聽眾、沒有對話,所以陳必先說:「我想念著台灣的聽眾,才能在錄音時感覺有說話的對象。」
在研讀貝多芬樂譜的過程中,陳必先也說,她要從中找到自己為什麼要錄製全本貝多芬的理由,畢竟現在已經有許多貝多芬全本的錄音,要有更深入的了暸解,才有動力錄音。陳必先表示,貝多芬不僅是當時的音樂家,同時是知識份子,他廣博閱讀,特別喜愛康德的哲學,思考「人能夠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和可以期望什麼,以及人是什麼?」的問題,所以,對貝多芬來說,「難」才是「美」,雖然陳必先常說,古典作曲家的音樂,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可是貝多芬的音樂並不是用來放鬆的音樂,反而「聽音樂」本身才是「工作」,要求聽眾非常專注地聽他的音樂。
陳必先回憶,兒時前往德國學習音樂,實際上展開了另一個生命,換成完全不同的生活,也因此讓「聽音樂」進化到另一個境界,尤其在貝多芬的音樂當中,隱藏著許多可怕的命運,無法扭轉,沒有希望,但是可以依靠努力去創造、去突破。從鋼琴家的談話,可以感受到「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Vol.1, Vol.2」的音符中,肯定藏著諸多陳必先對貝多芬的深度見解與詮釋。
接下來由負責母帶後製的錄音師王秉皇,介紹本次錄音的特點,王秉皇表示,自己認為對音樂家最好的錄音方式,就是在最舒適的狀態下錄音,而在自家錄音可能就是最舒適的狀態之一,沒有舞台的 Show off,不用顧慮聽眾,可以隨時停止、隨時反覆,所以許多爵士名家,例如 Pat Metheny、Keith Jarrett 自宅都有完整的錄音設備,隨時紀錄音樂靈感,這次陳必先的錄音計畫就是如此,而且在三年期間錄製完成,代表鋼琴家在同一時期的紀錄,王秉皇說,對所謂「嚴肅聆聽者」(serious listener)而言,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收藏。
關於錄音,王炳煌表示,Mastering 是錄音的最後一個環節,把前面錄音、剪輯、混音可能隱藏的細微瑕疵,做最後的拋光與修飾,而面對「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母帶後製最重要的任務,則是保留錄音的純粹感(purity),讓鋼琴家對樂譜的詮釋,以最純粹的樣貌呈現。
「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目前發行 Vol.1 與 Vol.2,全本最後的拼圖要在 12 月 20~22 日,在屏東演藝廳完成,負責現場錄音的錄音師徐育聖表示,2018 年已經與陳必先合作過,大師的自我要求非常高,不管是樂譜的選擇,或是每一個小節的銜接轉折,都非常仔細,所以錄音師必須很認真地配合,但最終的成果非常好,這次在屏東演藝廳的錄音,期待與大師再度合作,希望能有更好的收穫。
記者會最後由瑩聲國際施孝棣董事長發言,他說接下發行工作,主要是處理商業發行的事宜,但瑩聲國際也責無旁貸,因為創辦人曹永坤先生,從陳必先九歲就相識,而且長期支持音樂家走這條路,光是這份情誼,瑩聲國際就必須接手發行工作,且英國 PMC 原廠得知此一錄音計畫,也熱誠贊助發行,促成瑩聲國際與 PMC 共同發行「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施孝棣說,「陳必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Vol.1, Vol.2」未來可能不會在傳統唱片通路販售,而是由專業音響通路販售,唱片通路大概只會在像是 38 度 C 這些發燒友熟悉的唱片行發售,近期將會開始在音響通路鋪貨,如果想要盡快買到 CD 的樂迷,最快的方法就是參加 12/25 衛武營、12/26 台中歌劇院與明年 1/8 日的「陳必先鋼琴獨奏會」,音樂會現場就買得到。

內容註

Disc 1 : Piano sonata no. 1 in F minor, op. 2 no. 1 -- Piano sonata no. 4 in E flat major, op. 7 -- Piano sonata no. 24 in F sharp major, op. 78 / Beethoven. Disc 2 : Piano sonata no. 5 in C minor, op. 10 no. 1 -- Piano sonata no. 6 in F major, op. 10 no. 2 -- Piano sonata no. 7 in D major, op. 10 no. 3 / Beethoven. Disc 3 : Piano sonata no. 9 in E major, op. 14 no. 1 -- Piano sonata no. 10 in G major, op. 14 no. 2 -- Piano sonata no. 18 in E flat major, op. 31 no. 3 -- Piano sonata no. 25 in G major, op. 79 / Beethove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