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321
0
0
0

Triple concerto ; Piano concerto no. 3 / Beethoven.

館藏資訊

摘自 MUZIKAir 網站 : 新世紀的小提琴大師:Christian Tetzlaff / 孫家璁 : Christian Tetzlaff,小提琴界青壯派中的翹楚,以精湛的技巧搭配著無以倫比的音樂性,使得他成為歐美地區最炙手可熱的音樂家。他勇於嘗試各樣曲目的個性,不管是巴赫、貝多芬、布拉姆斯、乃至於巴爾托克、李格悌等人的作品,都成為他拿手的曲目。如此耀眼的演奏家,絕對是您不可錯過的二十一世紀大師。
曾被美國音樂協會(Musical America)選為2005年年度最佳器樂演奏家(Instrumental of the Year),紐約時報讚賞他為「當代最炫麗及最具啟發性的藝術家」,他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錄音更被資深樂評推選成為百張必聽的唱片之一的德國小提琴家Christian Tetzlaff,無疑的是二十一世紀初古典樂壇上最受注目的一顆巨星。
在大多數演奏家十五、六歲就被推上舞臺的這個時代,Christian Tetzlaff的成名算是一個異數。1966年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他,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及鋼琴,不過真正開始接受正規及嚴格的音樂訓練,則是十七歲以後的事了。在1988年的柏林音樂節(Berlin Festival),Tetzlaff開始受到國際樂壇的注意,當時二十二歲的他,受邀演出難度極高的荀白克(Arnold Schonberg,1874-1951)《小提琴協奏曲》,深獲好評;同年,他再以同樣的曲目和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合作,征服了美國的樂迷和樂評,被推崇是一位技巧和音樂性兼具的大師。自此以後,Tetzlaff的演奏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如今他不但是一流樂團最喜愛合作的音樂家之一,每年也固定在歐美各大城市舉辦獨奏和室內樂音樂會,全球知名音樂節皆爭相邀約演出。
資深樂評亞倫_柯金(Allan Kozinn)在他最近的新書《紐約時報嚴選一百張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唱片》一書中,推薦Tetzlaff於1994年所錄製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這對Tetzlaff而言,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巴赫的這六首無伴奏曲集自古被譽為小提琴的《聖經》,向來是所有小提琴家都想挑戰的標地,許多小提琴大師更是留下了不只一次的錄音。目前,市面上這套曲目的版本不下數十種,能夠從其脫穎而出受到樂評的青睞,著實不容易,更足見Tetzlaff對於這套曲目,有其獨特及深入的研究和詮釋手法。
不受限於傳統曲目,而勇於嘗試各個不同時代的音樂,一向是Tetzlaff最與眾不同之處。在現今大部份的演奏家因為市場上的考量,而把演出曲目侷限在某些特別受歡迎的作曲家上時,Tetzlaff則嘗試著想要介紹更多所謂的冷門曲目給一般大眾欣賞。前不久才在紐約、倫敦等地演出完一系列巴爾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與楊納傑克(Leos Janacek,1854-1928)的小提琴作品,Tetzlaff立刻獻身於錄製德國作曲家Stuart MacRae為他所寫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的工作上。對他來說,演奏近代作曲家的音樂就像演奏一些傳統古典或浪漫派大師的作品一樣有趣。目前他所首演過的曲子,除了《xyz》這首協奏曲外,還有德國作曲家Peter Ruzicka、韓國作曲家Guy-Bon Yi、以及當代作曲大師李格提(Gyorgy Ligeti,1923-2006)等人的作品。
就像對於演出曲目有獨到見解一樣,Tetzlaff對於所使用的樂器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長久以來,義大利製作的提琴就好比是汽車業中的法拉利般,超過百年以上的老義大利琴更是小提琴家及收藏者的最愛,同時也無形代表了使用者的地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古琴的行情在這二、三十年來水漲船高,名製琴家如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或瓜內里(Guarneri)在拍賣會的售價,往往都超過百萬美金之譜。多數的演奏家若想要有一把這種等級的名琴,多半得要靠贊助來實現。Tetzlaff早年也曾經由贊助商的幫忙,短暫的使用過一把史特拉底瓦里。不過,對於自己想要的聲音很堅持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在不斷嘗試其它的樂器之後,Tetzlaff終於找到一把符合他要求的琴。這把琴不是來自義大利,也不是一把古琴,而是現代製琴家Peter Greiner(德國)於1997為Tetzlaff量身訂作的樂器。說起這把樂器的特別之處,Tetzlaff表示:「或許它在某些音域上,如D絃,聲音不若史特拉底瓦里來得甜美,但它擁有很雄厚的音量,並且很容易上手。即便是和大編制的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它總是能讓我盡情的發揮。」Tetzlaff補充道,「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一把幾百萬的琴,我可以隨時依照我的需要,要求製琴師做各樣的調整,而不須擔心是否會損毀樂器。」而目前Tetzlaff擁有兩把Greiner製作的提琴,並視演出的需求輪流使用它們。
除了是一位琴藝高超的大師外,ChristianTetzlaff也是個標準的新好男人。目前和妻子小孩居住在柏林的近郊。家庭是他除了演出事業外最大的重心。平日練琴幾乎不超過兩個小時的他,在家大部份的時間都在當一個盡責的奶爸。「我總是希望能夠演出一個禮拜,休息一個禮拜。」Tetzlaff這麼說道。不過,他也承認很多時候往往不能如他所願,尤其是他目前的聲名如日中天,演出邀約、錄音計劃、新作品發表,還有各地音樂節活動等,幾乎已經讓他變成7-11。「幸好我的太太也是音樂家,她總是能體諒我。」而Tetzlaff也做出承諾,只要一有空閒,一定和家人團聚,共享天倫。
我在紐約時曾多次欣賞Christian Tetzlaff的音樂會。其中有兩次的演出,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一次是他在卡內基音樂廳和St. Luke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在第一樂章結束後,全場爆滿的觀眾顧不得什麼聆聽的禮儀,震耳的掌聲足足達十分鐘之久。最後,得在Tetzlaff和樂團指揮再三的請求觀眾安靜下,音樂會才得以繼續。而在中場休息時,我和旁邊的一位老先生聊著剛剛精彩的演出,老先生興奮的對我說,像那樣的盛況他以前只有在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演奏會上才經歷過。
另一次的演出是在林肯中心的莫札特音樂節上(Mostly Mozart Festival),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一系列的深夜音樂會,地點是在林肯中心旁的一棟辦公大樓的頂樓。來欣賞音樂會的觀眾不但可以邊品酒邊聽音樂,更可以透過落地窗欣賞曼哈頓的夜景。那晚安排的是Tetzlaff演奏巴赫的《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美中不足的是,因為不是專門的展演場所,因此現場冷氣的噪音相當的大。Tetzlaff在演出前不斷的和主辦單位商量是否能將冷氣關掉,不過顧慮到現場通風不佳,再加上當天天氣相當炎熱,最後只能妥協地把冷氣調為送風。在演奏完第一首時,Tetzlaff早已汗如雨下,全身都濕透了。而室內不斷升高的溫度,也漸漸的使得聽眾感受到不適。只見Tetzlaff在停頓了一會兒後,伸手召來工作人員,在場的觀眾包括我,都覺得他應該是要請求把冷氣打開。只聽到他徐徐的說道:「請您把冷氣全部關掉,它發出的聲音還是太吵了。」在確定工作人員如此做了之後,Tetzlaff才繼續的開始拉奏。那樣對演奏品質的要求,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在那夜,我想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樣,再也感受不到音樂以外的任何事物,而完全的沉醉在他動人的琴音中。
巴赫這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一向是Christian Tetzlaff最喜愛表演的曲目之一。在這張1993年的錄音忠實的呈現了Tetzlaff驚人的技巧和過人的音樂性。巴赫這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分為三首奏鳴曲及三首組曲(舞曲)。三首奏鳴曲分別代表著教會三個重大的節日。第一號C小調是聖誕節,第二號A小調是受難日,第三號C大調是復活節。在這三首奏鳴曲中,Tetzlaff完整的呈現巴赫教會奏鳴曲的概念-莊嚴而寧靜。雖然他以較偏快的速度來作詮釋,但對曲意的掌握恰到好處。而他對於音色的敏銳,更使得他在三個賦格的樂章中,成功的分離出主題與伴奏;更在其它的樂段中,不時讓人誤以為不只一個人在演奏。而其中又以第二號A小調的行板樂章為代表,這段描述耶穌緩步背著十架走向刑場的音樂,在Tetzlaff透著悲哀卻又堅定的琴音中,格外令人動容。
而三首舞曲組曲則和三首奏鳴曲恰恰相反,這是巴赫要描述的是人生的喜悅(除了第二號組曲中的夏康舞曲為例外,是巴赫為紀念亡妻所作)。和大數小提家喜歡加重在節奏上的力度所不同的,Tetzlaff刻意的用較多的連弓來呈現其旋律線,利用旋律來帶出節奏。在第一號B小調組曲中,Tetzlaff在分解和絃樂段(Double)中展現了超高的技巧,以極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的拉奏,足以稱為經典。而用多變的音色來展現夏康舞曲中的不同樂段,更是能讓聽眾細細的來品味。這張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一百張不可錯過的唱片,絕對是您必須收藏的經典錄音。

內容註

Triple concerto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in C major, op. 56 (34:13) --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35:33) / Beethove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