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59
1
0
0

Petrouchka = Petrushka ; Le sacre du printemps = The rite of spring / Igor Stravinsky.

館藏資訊

摘自 review33 網站 : Decca 錄音工程的一代宗師Kenneth Wilkinson / 王超群 -- Decca 唱片公司由Edward Lewis於1928年成立,到1937年仍處於虧損的情況。雖然EdwardLewis 並不懂錄音,可是在他聽過Crystalate的錄音品質後,加上生意人的眼光,他買下了賺錢的Crystalate,四位Crystalate的工程師加上兩位原來就在Decca 的工程師,一共六個人就開始了新的Decca 公司。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Decca 公司內的一批人受召從軍,Wildinson 則留在英國替國防部從事機密性的工作。這個時候Decca 的錄音工作並沒有停頓,相反的在Harver Schwarte 的建議之下,1943他們在聲效極佳的KingswayHall進行了第一次的現場錄音。EMI 從20年代中期就在這個地點錄音,但是他們很大方地讓Decca 也使用這個場地,那一次錄音的團體是倫敦交響樂團。Willkinson他們嘗試樂團的各種安排,麥克風的高度,以及相對於樂團的位置,最後他們採用三隻麥克風來做七十八轉的單聲道直刻錄音。這些錄音的原則到今天仍為釵h所採用。  當時使用的麥克風是英國製的RK2 全方向性電容式(Condenser )麥克風,直到了50年代左右才改用德國製M50 全方向性麥克風,Wilkinson 一直到去世之前還是認為德國製M50 是最好的麥克風。1951年他開始使用磁帶,這期間所有的錄音都是七十八轉的單聲道直刻錄音,雖然錄音機提供編輯的方便,Wilkinson 始終相信以多軌錄音事後再做剪輯是不對的。
Decca 在LP唱片和雙聲道錄音的發展上都領先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EMI 。LP唱片是美國Columbia唱片公司的Peter Goldmark在1948年發展出來的。當時EMI 已經投下相當的資源在發展LP唱片上,只是不很成央CEdward Lewis基於市場的要求決定要在兩個月內在美國推出Decca LP唱片,Wildinson 等人在沒有錄音帶的情況下,成左漣熂音從七十八轉的唱片轉到LP唱片。轉換的過程使用了四部七十八轉的唱盤,然後一段一段地在正確的間放下七十八轉唱盤的唱頭,把錄音轉到LP唱片。除了耐心、技術和適當的器材外(例如唱盤上有平行的唱臂),他們還請專人讀譜,以確定正確的時間。在雙聲道的發展上,新人Roy Wallace 的加入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Roy Wallace 把一部單聲軌的系統改成雙聲道,他也發展出具有淡入淡出出控制的混音座。就在這個時候,Decca 開始發展他們最著名的樹狀麥克風架構。樹狀麥克風大幅提昇錄音品質  所謂的樹狀麥克風架構是把三隻麥克風水平放置在倒T 型架子上,兩古在橫桿上的麥克風相距三至四呎和樂團平行,第三支麥克風是放在向前突出的中央位置,朝向音源。最早使用的麥克風是Neumann M-49心形收音麥克風,後來改成全方向性麥克風,但是仍然是Neuman的產品。
樹狀麥克風架構也是經過不斷的實驗、改良才成為今天大家看到的樣子。最早的時候,麥克風之間放了吸音網,在嘗試過各種大小的吸音網之後,雖然雙聲道的效果不錯,可是Wilkinson 對音質並不滿意。他先把麥克風改用全方向性的M-50,音質立刻有明顯的改善,同時雙聲道效果一樣好,接下來他進一步把吸音網減小,音質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有了正確的方向,他逐漸的減小吸音網的大小,一直到最後完全去掉,而音質有難以至信的改善。  至於全方向性的M-50麥克風為什麼能保持良好的雙聲道音效呢﹖因為Wilkinson 使用的大振膜全方向性麥克風在頻率較高時也具有方向性,這種特性使得雙聲道的效果得以保存,同時由於全方向性的特性,音樂廳的自然殘響也完整的記錄上來。就是這兩點原因,使全方向性麥克風能在齰質和雙聲道音效上都勝過方向性麥克風。這種樹狀麥克風架構到今天仍被廣泛採用就是其優異性最好的證明。
與一般錄音師不同的地方是,Wilkinson 認為以音質來說,唱片比錄音帶好,他聽過最好的唱片是七十八轉的直刻唱片。他認為錄音帶上先天的失真也會記錄在唱片上而影響最後音質。Wilkinson 也不喜歡Dolby A 雜音消除系統。Decca 從1966年開始就使用DolbyA 雜音消除系統,雖然他也同意Dolby A 雜音消除系統的確可以去除一些雜音,但是整體的音質會差一點,高頻也沒有應有的清晰度。很多人不知道Wilkinson 的錄音小組實際上也替Lyrita錄音,Lyria 的Richard Itter 對Dolby A 雜音消除系統的看法和Wilkinson一樣。他甚至堅持他可以聽出Dolby A 雜音消除系統對音質的影響。Wilkinson 的錄音大都沒有使用Dolby A 雜音消除系統。一方面是他認為現在錄音帶的品質都都已經很不錯,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忍受一點嘶聲換來高品質的音質絕對值得。對數位唱片以自然的空間音效來換取絕對的低雜音這種作法也深不以為然。雖然Decca 在Wilkinson 還在的時候就已經引進數位錄音,而Wilkinson 也嘗試過數位錄音,但是他始終感覺最好的發還是直刻唱片。
現場直刻唱片在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時Wilkinson 的作法是在錄音的前一天就把所有的錄音器材的安裝、麥克風的位置、樂手在音樂廳的座位都準備好。在樂團預演的時候,他們就在控制室內調整錄音的電平和平衡。在指揮準備好以後,他們先試錄一段,一直到指揮對錄音滿意以後我們才正式錄。最喜歡的錄音地點--在世界各國錄製超過三十個不同的的樂團,包括五個美國的樂團後,Wilkinson 最喜歡的錄音地點是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廳大會堂和維也納的Sofiensaal。他認為這兩個音樂廳有最美的聲音。在歐洲方面,Walthamstow 市政廳、Watford 和Kingsway都是不錯的地點。錄製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是Wilkinson 第一次在美國做現場錄音。錄音地點是伊利諾大學。伊利諾大學有很好的音樂廳,唯一的問題是花費太大,整個樂團的交通和食宿是一大筆古出。Wilkinson 也曾參與英國東岸Snape Malting 音樂廳的設計。他和Aarup 建築事務所的Derek Sigden合作設計這座音樂廳,音樂廳內都已經安排了麥克風的位置和佈線。這個音樂廳的殘響稍多,不過滿座時就有很好的效果。
Wilkinson 始終不喜歡錄音室過於冷漠的感覺,同時沒有個性,缺乏殘響都是他不喜歡的理由。樂人軼事一籮筐--在Wilkinson 漫長的錄音生涯中,他和很多的音樂家都合作過。他錄過超過一百二十位的指揮和數不盡的歌手,只要是說得出名字的都和他合作錄音過。和這麼多樂師接觸的結果,當然有說不完的軼事。

回到最上